《信条》到底好不好看?反正我们给了____星
今年 9 月 4 日在内地上映的《信条》可能是诺兰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了,影片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双方谁也不服谁。我们决定凑个热闹,参与到这场腥风血雨的讨论中。反正老板给报销电影票。
评分:★★☆☆☆
“因为太吵了,
我也只努力睡了5分钟左右。”
其中 1 星给震动按摩椅般的 IMAX 体验,真挺舒服的。
我作为一个 “诺黑” 本来并没有贡献票房来黑他的打算,但机缘巧合我还是走进了电影院。在全程的杜比 “DuangDuang” 声中,我的座椅被震得像电动按摩椅一样舒适 —— 虽然很吵,但我睡得很安详。
当然,因为太吵了,我也只努力睡了5分钟左右。
醒了以后我再没能在座位上找到一个好睡的角度,于是只好研究起了女主角的身高:这女人被绑在右后座,居然还能用脚够到左前方驾驶座的安全锁?影史奇观!这也成了我观影过程中最急于知道的答案,一出电影院赶紧查了下:身高1.90m,加上高跟鞋约等于两米。我满足了。
评分:★★★★☆
“这部电影是诺兰怪人式的个人输出”
评分:★★☆☆☆
“《信条》是最让我失望的一部诺兰电影”
评分:★★★★★
“太好看了,我都看哭了。”
评分:★★★☆☆
“他几乎彻底沦为一个靠着精致的机巧在剧情的泥泞中跋涉的无聊导演。”
评分:★★☆☆☆
“所谓的 ‘烧脑电影’ 其实是个营销概念”
“烧脑电影” 在流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是社交通货角色。比如 A 在约朋友 B 看《信条》之前先阅读了一批剧情解析文章,这样从影院出来后,A 就可以噼里啪啦给 B 把剧本大纲背一遍以彰显自己的高智商,社交目的达成!
那《信条》难懂的地方在哪呢?提起诺兰的电影,观众第一想到的永远是 “高概念”:《盗梦空间》的意识侵入梦境、《星际穿越》中以严谨科学知识推论出的五维空间、《敦刻尔克》三条不同跨度的时间线平行剪辑,在《信条》里则是逆向时间,这个“高概念”就是诺兰电影被安上“烧脑”帽子的原因。
确实不容易理解,但这有一半的责任在诺兰。一是原理讲解环节未能对此作出有效铺垫;二是观众随着同样一无所知的主人公一起进入到新的世界,但主人公的理解能力似乎远高于观众;三是在展示时间钳形战术的两场动作戏上,动作设计未免有些平庸。
虽然逻辑严谨,但电影毕竟不是学术,展示复杂概念和引导观众理解二者不应该是失衡的关系。可假如如果像诺兰所说,“不要试图理解它,要去感受”,去掉逆行时间后,《信条》完全是司空见惯的老套产物,除了罗伯特·帕丁森结尾那一瞬高光时刻外,全片人物都毫无 “人” 味。
看完三天以后,我能记住的只有罗伯特·帕丁森最后的坚毅豁达,也仅仅是那一刻,游戏规则什么的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评分:★★☆☆☆“
《信条》的多处煽情点显得十分刻意且低级“
看电影是带着任务(写影评)去的,而诺兰又是 “烧脑” 的代名词,一开场我就不得不绷紧神经,全程没敢看一直震个不停的手机,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就错失了理解剧情的关键。结果,仍然毫不意外地没看懂。比较意外的是,我发现自己丝毫没有想搞懂的兴趣。
诺兰的电影向来因情感塑造薄弱而饱受诟病,可是看完《信条》,你还是不禁想问,角色形象能再脸谱化一点么?故事能再俗套一点么?这部逆时间概念包裹下的谍战片,除去概念本身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玩时间概念的电影一点也不新鲜,如果故事和人物本身不足以吸引人,那我还真不如去看个 BBC 纪录片好了。
《信条》的多处煽情点也显得十分刻意且低级,导演似乎没什么心思在角色的刻画上下功夫。从心怀天下的大男主到神秘靠谱的搭档,再到想要拉着全世界一起陪葬的反派,还有那个从出场第一秒你就知道她充当什么作用的女主角......每个角色都在这个拯救世界的无聊故事中兢兢业业,当着各自的工具人。
一部电影如果不走心,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像这篇影评一样,看完了你啥也记不住。
评分:★★★★☆
“我不想尿尿,我是来说电影好看的。”
《信条》在编辑部的平均分为★★★☆☆,不过它的确让我们有走进电影院的冲动。先别管看完之后想哭还是想骂娘,这可能已经是 2020 最令人感动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