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不缺一个烂片导演,而缺一个好的 GIF 师


GIF 创始人Steve Wilhite(史蒂夫·威尔希特)在刚刚过去的 3 月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 74 岁。清明假期,我终于约上国内著名 GIF 师约翰强尼同学,一同缅怀 GIF 发明者。本来只是想一起聊聊 GIF,看看真正和 GIF 打交道的人眼中,它是不是就是表情包那么简单。

世界上第一个 GIF

强尼早期创作
其实,强尼同学是只大我一岁的堂哥,我们俩从小就展现出家族中少见的艺术细菌。这次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不少 85 后成长中关于动画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记忆,他给电视台做动画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转头扎进表情包事业的。

约翰强尼恶搞海报

mizi:要不今儿咱俩就从头儿聊。你大学不是学动画的么,怎么就从动画变成 GIF 了?
强尼:还挺漫长的。毕业以后我就去了动画公司,最早做的是喜羊羊那种最传统的,给央视的系列动画片,那会儿如果想生存下来,一定要做百集的,才能有利润可图。

mizi:那是你大学毕业,也就是 2010 年左右的状态吗?
强尼:对,有一个问题是,你以为动画片是我做完,电视就播了。不是,电视台的库存非常丰富。你为什么觉得好多动画片巨土,因为很可能是好几年前做的。
我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有一个动画片叫《饼干警长》,其实早都做好了,但是在电视台首播是 5 年以后了。可能如果他刚做好的时候就播了,还觉得挺好,过了 5 年后播,就完全跟时代、话题和热点结合不上了。

《饼干警长》截图
而且你控制不了电视台什么时候播你的东西,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不知名的公司,肯定被拖延。所以当时就觉得,这条路可能不行。其实我们都没做出来动画片,为了让央视通过,PPT 阶段就做了一年,老得汇报,终于过了,结果领导换届不做了,又重新提报。等于说这一年我们就白忙活了。所以后来就不做系列片了,投入太大。
提案子两三个月纯投入进去,不一定能做,但你不投入是一定做不了。那会儿一个是电视台,一个是小的投资公司,跟他们谈至少得谈半年,因为他一投资就是上百万,肯定谨慎,你要出各种的设计,甚至样片,他综合考虑这个片,没市场他就又不做了。那时候我认识好多动画公司就这么黄了。


疫情期间约翰强尼的抗疫情 GIF
mizi:太惨了,那干啥能挣钱啊?
强尼: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中国原创动画少。但如果做加工片,就好生存的多。其实咱们小时候看的好多外国动画都是中国画的动画,日本、美国的动画片好多都是中国制作。他只外包给你做制作,派人来盯,甚至派人来培训你。因为这个工作其实跟民工搬砖是一样的,我培训你把这个线画直就 OK 了,你不用有任何想法和创意。

寿司故事,约翰强尼
然后还有一种片是能挣钱的,还挺有意思。一般不是做一个动画,火了以后可以卖周边么?国内有个反过来的现象,就是动画片是玩具的衍生品。国内有一些玩具公司为了卖溜溜球和四驱车,编一个动画,动画基本就是模板化,编剧基本抄袭日本的热血漫画,小孩爱看就行,他就可以卖产品。之前网上被骂的高铁侠就是,分镜和日本某动画一模一样,几乎都没有改。

2012 年奥飞动漫出品,该剧围绕陀螺展开,述说的是地球几乎被名为“飓风巨塔”的巨型陀螺塔所摧毁,在袭击世界后的 13 年,几位热爱陀螺的年轻陀螺手在参加风轮镇陀螺手大赛后,毅然组队前往飓风塔内去寻找导致这一切的战神们。(百度百科)
mizi:这挺逗的。其实还是广告,但因为受众是小孩,就自然变成动画了。
强尼:他们不是动画公司,而是玩具厂商,为了让玩具卖得好做动画片,因为小孩一看动画片就会买玩具,这样的公司是能生存下来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做好看的动画片,目的就是让玩具卖得好,很单纯的一个商业化的行为。
mizi:这种你肯定不愿意去做。
强尼:对,电影学院毕业还是有一个艺术的梦想吧,去做这种东西肯定不愿意。但这基本就是当时系列动画的状态。

约翰强尼旅行 GIF

mizi:网络的兴起一定程度打破这种局面了?
强尼:是。B站兴起,然后网络动画、网络短剧这些。那个时期,《罗小黑战记》的作者还来过我们公司,宅男,也没什么钱,但是无所谓。因为网络动画的成本很小,一个人写,一个人做,一个人够吃够喝,随便接点小活,当兴趣爱好就足够生存下来。只要有故事,画面不用很复杂:网络文化,故事为王,而且面向的年龄层,会比刚才说的系列动画年龄层高,至少是初中以上,市场更广阔,成年人也可以看。审核也宽松许多,以前在央视播就受限非常多,而且给央视做一定是给小孩看的,所有电视动画的出口都是儿童频道,成年人不会打开儿童频道看。
mizi: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跟国外不太一样,因为国外动画片好像从很久以前开始,大人也是会看的。
强尼:这是因为(在以前)中国还没形成成人看动画的习惯,咱们 80 后是第一波。你想咱们父母小时候没看过动画片,他们小时候看样板戏,再往前就更没看过。日本和美国的情况是,父母代,甚至爷爷那代,小时候就看过动画片。

真棒!对不起!
mizi:那时候咱们国内不是也有过几个不错的,比如《黑猫警长》之类的,那算是咱们小时候了是吧?
强尼:但是那时候,咱们父母已经过了看动画片的年纪。就已经觉得幼稚了,所以这个东西你必须童年的时候看,到大了你就依然离不开这个东西。
比如父母认为咱们看《海贼王》很幼稚,但你肯定觉得我 50 岁看也很正常。为什么日本老头也看,因为日本的老头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就跟为什么美国老头会进美术馆看抽象画,他能看,中国看不了,不是中国人没那审美和品位,美国老头可能从小就看波洛克了,那个东西对于他来说不新鲜,反而是很自然的

《治愈家居》系列作品之一
mizi:这么说可能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说回到网络动画吧?
强尼:其实最早有的是A站,然后是B站。这种互联网的动画兴起以后,早期还没有盈利,但是会给你积累一定粉丝的流量。那会就有一些做短番剧的作者,会把作品传到这种视频网站,网络平台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内容出口,当年我们公司也针对网络动画做过内容。网络动画是流量为王,也不需要编 100 集再发,你可以先做 10 集发了看看,好的话就继续,不好的话可能就死,没有人一下买断你 100 集的,一般是先给你很少的钱,但是能养活自己做下去。网络可以说是完全公平的一个平台,完全让市场来检验你的内容。
然后还有一个出口是手机游戏火了,好多做动画的开始做手游,因为其实手游也需要大量的动画支持,门槛也是相对低的,自己也能上传。传统游戏美术只有一种类型,就是《星际争霸》、《红色警报》那种感觉,必须画得非常唯美和精致,但手游不用。早期手游《涂鸦跳跃》就非常火,不过画面和动画都很简单。而且美术可以是很风格化的,设计师或者是动画人都喜欢新鲜的风格,再做一个简单程序就能上线了。所以有一部分人就投入到做手游了。

涂鸦跳跃
mizi:这个也是随着大家开始用智能手机开始的吧?
强尼:对,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始。而且那会平台开放,现在也限制了,苹果和安卓都需要拿版号你才能发自己的 APP。
mizi:在这个阶段你还是在做动画吧?
强尼:对,还在做。其实在这些不同的阶段,我们公司的接到的活儿不一样,所以我基本把跟动画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接触了一遍,在其中去找哪个是我真正擅长的。比如第一个工作,做那种系列动画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动画师,但这正好培养了我做动画能力,到做手游的时候,我又练习了人物造型能力。我分镜能力和导演能力,其实是在做另一种类型的动画时练出来的。这种形式韩国最多,《倒霉熊》你看过吗?
它跟B站这种网络动画片还不一样,虽然基本也是在网上,但是线下也会播。它是没有对白的,纯肢体搞笑,有点像猫和老鼠,但是它的剧情更简单,时长更短,一集基本在 5 分钟以内,然后每集之间没有连续剧情,都可以单独看。玩各种最初级的幽默,就是摔摔跟头什么的。

倒霉熊
mizi:掉凳儿。
强尼:对,其实它所有搞笑的逻辑就是掉凳儿,算是动画梗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吧。其实早期猫和老鼠更好看,后期有点单调了,因为故事不好写,各种掉凳来撑住剧情。
这种剧也是主打儿童,小孩没耐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不超过 5 分钟就一集,而且要比电视动画片的笑点密集。几秒钟就给你掉凳儿一次,不极致,但一定是一个笑点。
所以那会还出现在电梯里,地铁里,长了来不及看。还有就是跟面包店联名,爸妈在那买东西,小孩就在那看,为了等孩子那爸妈就又多买了个面包。
我们那时候做《笨笨鼠》,就是这种片。中期导演,编剧和分镜能力是在这个时候去练的。再后来,中国开始有电影动画了。

笨笨鼠
mizi:诶,这么晚了才有电影动画吗?曾经不是也有《小蝌蚪找妈妈》什么的?

《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60 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强尼:我觉得那个叫美术片,它不叫动画片,现在好多人容易混。因为它完全不是用动画的逻辑制作,那是中国美术大师们去做的,找水墨大师找剪纸大师,美术片只是把我们这些好的美术形式动起来,他完全不是找动画编剧去编个动画故事,然后从故事推理,它是从美术上推理,只是借用一个动的形式。它跟商业动画片完全是两个东西。
它的故事一般也没有原创性和商业性,一般是一个经典的传说,你现在也可以用最好的科技去实现,但只是变换手法去讲同样的故事,是没法推进中国动画进步的。进步一定是故事原创化,而且是适合动画的故事。我觉得中国最好的动画电影其实是麦兜,故事的文学性很强,叙事也很散文。是美国人完全讲不出来的那种故事,那是用中国式的表达去讲一个中国式的故事很好的典范。

麦兜截图
mizi:再说回来,咱刚才说到开始有动画电影了。
强尼:中国开始有商业动画电影,第一部其实好像是喜羊羊。不纠结是不是最早,但一定是第一部票房过亿,算是中国市场经济以后第一部赚钱的动画电影。那个时候开始好多人有了电影梦,电影一旦火了,知名度飙升,影响力一下就起来了。不像做多少个系列片、网络片可能都还是默默无闻。

《关系》系列作品之一
但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做电影太难了。片长其实很重要,你别看分级动画总共加起来时间很长,但其实编剧只要考虑单集的一个 20 分钟,你会发现 20 分钟到 90 分钟、120 分钟或者更长,每上一个级别,就会上一个难度的层次。完全不是时间叠加,不是两个 20 分钟的片子加一起就是一个 40 分钟的这么简单。就跟上课似的,听 20 分钟课你能听,但听俩小时就完全听不下去了。我发现我的叙述能力只能支持一分钟。我后来做广告,发现我做一分钟是最精彩的,你完全能看进去。再长的,我自己看都困。

《果蔬健美大赛》系列之一,约翰强尼
我特喜欢搞笑漫画日和,太厉害。但是它变不成电影,或者说它变了电影以后,所有的优点都变成缺点,我觉得没必要。后来还有好多人说你为什么不尝试做长一点的片或者做电影,你应该有做电影的梦想。但我觉得,世界上不缺一个烂片导演,而缺一个好的 GIF 师。

mizi:人间清醒!
强尼:所以那时候我发现我创作的优势,好像都爆发在一个比较小的点,做影视也好,做短片也好,我所有精彩的想法都是小趣味。后来我发现 GIF 这个题材可以让我只做小趣味,还可以重复地看,某种意义上这恰恰会增大它的趣味。

强尼喜欢的国外 GIF 师的作品

《休闲时光》系列作品之一
比如我做的吃火锅夹丸的 GIF。如果这是一个电影中的情节,你肯定会忽略掉这个细节。但如果是 GIF,它就是主角,你就会全情投入。而且你可以控制观看时长,看到一个最舒适的程度你就不看了。对创作者特大的一个成就感就在于,我做一个 5 秒东西,你看了 5 分钟。我觉得很少有人会只看一遍,就跟变魔术原理有点像,我一直觉得 GIF 有点像变魔术。

火锅夹丸,约翰强尼
mizi:确实,因为看 GIF 的时候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算是完,然后不知不觉看了半天,发现原来是循环。

强尼喜欢的国外 GIF 师的作品
强尼:我做了一个戏法,很神奇,然后观众会觉得这挺好玩,这怎么回事?还能这样?其实我把观众“欺骗”了,但他从“被欺骗”中得到乐趣。

强尼喜欢的国外 GIF 师的作品
mizi:你做的第一个比较出名的 GIF 是什么?
强尼:其实最早期,都没做有故事 GIF。因为我个人感兴趣的是造型设计,很喜欢设计一些奇怪的角色,然后用 GIF 把他们动起来。比如做个老虎的造型,我让他就走一下路。然后做了一个男的抠鼻子,唱歌。那会其实国外能看到一些有剧情的 GIF 了,我就想把故事做的长一点。就做了僵尸拿眼睛打乒乓球。但真正我的 GIF 进入大众视野的是食物系列,最火的当属玉米系列。




强尼早期的造型设计
mizi:刚开始被一些人看见,是食物系列那个微信表情包?

微信表情疯狂的食物
强尼:当时微信团队告诉我一定做可爱的,市场会更好。而且食物贴近生活,容易火。
但我是一个动画师,平时也很少发表情,不太会想表情应用场景,只会想创意。于是合作变成我来想食物的梗,他们从中挑选可以用的作为表情。举个例子,草莓蒂很像帽子,我就很会玩这种梗。但对于表情来说,这都不重要。草莓是摘掉帽子打招呼还是招手打招呼都一样,重要的是他是开心的打招呼还是无奈的打招呼。
对于我个人来说没发挥出草莓的特点就很难受。对于观众和甲方来说,表情的重要性是情绪表达,所以导致我大量的梗是用不了的,可能想了 50 个,最后就用了 20 个。但剩下 30 个我也都做出来了,干嘛浪费了创意。而且这个坑一定是先占比后站要强。那会没人做食物 GIF,我就要先做。



食物系列,约翰强尼
本身食物这个题材离我们很近,之前做的都是两条腿的马,老百姓谁看这个,跟我生活毫无关系。但你有名了就可以做,成艺术家了,做什么都对。没有流量只有做对的东西才是对的。那会自己也没想过传播,正好借微信表情之势,涨了流量。

强尼早期的两腿马
做食物做到了玉米,发现玉米有特殊性,它能变爆米花,能一粒一粒摘下来,于是一口气做了 9 个。结果火了。但做玉米那会儿有一个问题,导致我现在开始重视品牌了。那会我做 GIF 不上 logo,所以传播很好,但没人知道作者是谁。
mizi:等于玉米完了,就开始有品牌合作了?
强尼:还没有。玉米之后,我做了一套食物各种拉屎的,那是完全奔着流量去的,做得非常快,因为我觉得找到了流量密码。虽然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方向,但觉得市场一定吃屎尿屁这套。

约翰强尼的食物拉屎系列
其实在做屎尿屁同时,为了缓和自己情绪,也做了一套完全不考虑市场,只满足自己的小房子系列。

小房子系列,约翰强尼
做玉米的时候我刚辞职,那会是最穷的时候,身体也不太好。后来因为没钱又要上班了,上班前我就去重庆旅了一次游。我特喜欢老旧小区,那种环境一下让我能放松下来。让我可以从那个每天很忙很焦虑,为了内容思考怎么做东西那种情绪中走出来。那里很安静,周边人都不急不躁,回到一个只有我小时候才有的那种状态,所以后来也特痴迷去那种老旧小区,完全没有被规划过的,又穷又破的,感觉好安静没有压力,不卷。

小房子系列,约翰强尼
刚好新工作不忙,就要把小房子给做了。有意思的是同一时间做了两个非常两极的东西,一个是拉屎,一个是小房子。
mizi:那小房子的传播确实就没有那么好吗?
强尼:实际上是比我想象的好,在站酷和微博转发都过千了。我就反观,其实你想表达的感觉被人感知到了,就会有流量的。
我最感动的是有留言说他好想住进去,房子好像他童年时候住的,好惬意。有几个留言看的我都哭了。他说他看着 GIF 哭了,我说我看着他的留言也哭了。我感觉他完全 get 到了我想表达的那个点了,那就说明我没白做。通过这个作品,能让别人和自己都有幸福感,不是哈哈一下这事过去了。

小房子系列,约翰强尼
mizi:这之后的大自然的烦恼是不是才是真正大火了?这么听起来,感觉大自然有点把拉屎和小房子结合了?也是所谓的商业和艺术的平衡了。

大自然的烦恼,约翰强尼
强尼:陈丹青说过一个话,《退步集》里头讲,说人不是一直进步,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做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并不是你觉得天时地利人和,啪一下,你再一努力就做出来了。都是回看,巧了,那时候直觉就到那了。
其实做大自然的时候,前期想法特简单,火了以后好像会觉得,把流量,代表个人的东西,奇幻色彩的,老百姓又能看懂的,所有的好像都揉在里头了。

大自然的烦恼,约翰强尼
但当时做的时候,完全就不像你说的,想做一个既有市场,然后又表达自我的东西作为前提,都没有,所有创作根源都是从一个最简单的地方出发,比如太阳,他是否有些事干不了?他可能一直很热,会把冰棍晒化。然后你想月亮可能也有这事,月亮只晚上出现,他可能犯困了,他又不能睡觉,因为他必须得一直盯着夜班。想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所有的思维其实都在这一点上,根本没想过自然和烦恼的价值是什么,或怎么能传播会更好。

大自然的烦恼,约翰强尼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大自然这个系列传播这么好,标题其实起的好。就拿烦恼这个事说,当时也没想给它编出大烦恼,我只是从梗出发,让故事有趣。好的喜剧,一定是有一个悲剧引起的,其实我之前做的作品都缺少一个悲剧的东西,都是正向的。价值性好像就弱化了。
说回来,实际表现出来的烦恼又微乎其微,就是他少喝这一杯水,他不吃这冰棍,对于他没什么影响。这样观众看了,不会产生焦虑。但我做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这么多。现在想这套确实做的好。

大自然的烦恼,约翰强尼

mizi:之后的商业合作是什么状态?
强尼:这个跟平台有关,那会我微博流量最好的时候,GIF合作还算不错。现在知名度更高了,但是各平台的流量并没那么好了,反而GIF合作少了,找我做产品的更多了。

约翰强尼与年糕猫抓板的合作

约翰强尼与麦当劳的合作
mizi:这个过程也跟这几个平台的影响力变化有关系,我觉得你说那时候微博最火的时候,好像抖音什么的好像没那么火?
强尼:后来抖音火的时候,我接过几个短视频,做 20 秒的动画,也不是GIF。抖音火的时候 h5(微信朋友圈的一种广告形式) 也很火。我在广告公司也做火过好多流量百万的 h5。但没有署名,连公司名都没有,只有品牌名。

约翰强尼公司期间为 QQ 浏览器所做

约翰强尼公司期间为百度钱包所做
你知道国内 h5 魔性动画从哪来的?有一个国外 GIF 艺术家 James Kerr 专门做名画恶搞 GIF。魔性h5 那会都是模仿他在创作。也是观众看的少,那会这个形式做一个火一个。

你不能不知道的 James Kerr


约翰强尼的魔性类gif
mizi:我觉得到现在了,提起 GIF,大家一般还是会想到表情包吧,或者直接划等号。
强尼:确实是这样,主流对 GIF 的认知,一般就是表情包。说起专门 GIF 故事创作者,国内很少,因为 GIF 创作是一个很不务实的方式。国内插画师更多,因为更好有生意做。

国内另一位知名 GIF 师 TOYOYA 的作品
我最近也突然就感受到这一点了,好多品牌找我,只让我画图,我说我是做动图的,他们说用不上。因为静态图,它可以成为包装,商品,海报等等,但动图,只能发发微博。

约翰强尼与 OPPO 的合作
现在跟我合作的品牌基本两个方向:一种只要静态插画。我自己为了能在自媒体发布还会免费做成动态。另一种就是做三合一。做几个 GIF,然后把他们合成一条视频,加音乐音效。再从这几个 GIF 中提取一些元素做成表情包。甚至到发布的时候直接就发视频和表情包了,GIF 成了附赠品。


约翰强尼与乐町的合作
mizi:所以这么听起来,其实 GIF 的创作现在有点尴尬是吧,尤其是商用的时候。
强尼:对,尤其在国内,它商业上变现是极其困难的。即使像我在国内算比较好的了,也很难变现。也有很多朋友曾经做过 GIF,但面对生存问题很难长久坚持。
我的这种创作有点接近动态插画,但又不完全是。动态插画其实更看静态画面效果而非故事情节,动态是给画面的加分而非是主导。这种情况下动插画就算不动也是成立的。想我这种故事性的,由于动画和情节偏复杂,画面一般会很简单,也很难保证某个独立画面是好看的。所以很难直接变成静态使用。

动态插画示意
其实中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人专门做 GIF。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分类。有人把它归类在表情里,有人归类在视频里。所以供你发布的平台也很少。

woto 上学记,约翰强尼
mizi:怎么理解表情包这事情呢?
强尼:表情分静态和动态,好多那种原创表情静态其实已经表达出情绪,动一下只是让它更生动,其实静态就足够表达出情绪本身了。
不过老百姓更喜欢动态的,更直接,也更丰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老百姓更爱看电影却很少有人看画展。
表情在聊天情景中很重要。在和半陌生人聊天的时候,尤其是不熟或者跟领导什么的。你感觉只打字没法传递情绪,比如你只回复“好”就觉得是不是敷衍?如果再加个 OK 的表情包就好多了。气氛瞬间融洽许多。
还有就是别人跟你长篇大论你并不知道怎么回复时表情包也能救命。

微信表情《粘粘人的爱情》约翰强尼
mizi:不过这样跟你说,刚才其实我觉得跟长的视频比,GIF 这语言确实还是有它独特的一个地儿,就是它能把一个特别小的不管是幽默还是什么这个点给捕捉出来,比如说如果你把这个放到一个大故事里,大家可能注意不到,但是你要这么提,有可能他就被忽略了。就是这种小东西。


《奇怪动物》系列
强尼:我也当过短视频导演,其实创作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人在看片时,单位时间内视觉集中点只能在一个地方。我们做分镜就需要主意视觉引导,所以才会有各种景别出现,和各种镜头的分切。我做 GIF 都是一个镜头大全景,单位时间内没有视觉集中点,画面中乱七八糟动的很热闹。因为我不限制你在此时看哪里,动态是循环的,你彼时也可以看。甚至你每次看都会有新发现。

《夏日的合作》系列
mizi:最近你好像开始搞 NFT 了?
强尼:现在并不是做的最好的那些 GIF 作者卖钱,还是很看推特粉丝和作品风格的,NFT 市场比较吃特定风格。这不是好事,不过至少给 GIF 创作者一个希望和期待。在 NFT 的市场里 GIF 相对于静态,视频、音乐其它产品好像更有优势,可能是因为 GIF 在别的领域不行吧,所以其他形式貌似也就不在这个领域跟他争抢了。

约翰强尼 NFT 项目《we are》
最后,强尼精选了 GIF 大赏,感受一下 GIF 作为一种独特语言的魅力和可能性吧。

Eve one cat 系列

精神污染大师 Cyriak

法国小哥 Kokorokeke

INSA 的作品

ABVH作品

抽象艺术?
最后期待:世界的美好,一定是多元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