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留学
欢迎来到本周专题“别的教育”。在你所知的教育方式之外,讲讲我们如何试图学习这个复杂的世界。在本周的专题里,我们采访了一个体验了武校生活的女生,在国内上网课的留学生们,在多城市迁徙转校生活中长大的年轻人,一所新式教育的学校,以及教师子女们。祝大家新学期开学快乐。
我原本是北京学院路某重点院校的本科生,读到一半发现实在读不下去,于是决定出国重读,在我成功入学悉尼某高校的文化与艺术传播类专业之后,病毒危机席卷全球,裹挟着我们进入各种云生活:云社交,云办公,甚至云留学。于是,从第一天留学生活开始,我就在上网课。
云留学真的还算留学吗?
幸好学校的UI简单明了。已完成的内容可以在右侧打钩,便于我们做安排。
云留学下的时差生活
听上去似乎一举多得,但云留学生们却不得不过上时差混乱的生活。
最痛苦的莫过于选择北美高校的人。北美与中国有大约 12 小时的时差。许多人经常晚上八点醒来,凌晨四点写完论文做顿午饭,在国内艳阳高照的时刻睡去。玩过《这是我的战争》的人应该很熟悉这套守夜人的作息。这类学生通常和社会有些脱节,并且不容易在上课最忙的时间找到实习。一位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说:“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住宿舍。你可以很明显地注意到下午一两点钟楼道里空无一人,一旦到了晚上这里就会变成集市甚至游乐场。我们与外界的作息完全相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除了学习之外无事可做。比较夸张的例子是,隔壁班还没正式开学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三对情侣。我自己也是类似的情况,放假的时候除了夜店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毕竟能通宵营业的还是属夜店和海底捞最多。”
另一位云留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学生则活出了自己的方式,“云留学倒不至于让我与社会完全脱节,但是会让我想起《飞向太空》里,索拉里斯星给宇航员模拟出来的岛屿,虽然熟悉也仿真,但是还是和现实生活有区别,是一种简化。上课期间失眠很严重,只能看疫情前如山倒般买回来的书,胡思乱想。后来我和几个世界不同地方的朋友形成了一种默契,基本到了深夜的固定 emo 时间就 zoom 一会儿。算是一种应对方式。”
相比于云留美学生,选择欧洲或者大洋洲的学生会更幸运一些。英国和北京有八小时时差,德国法国意大利之类的国家会缩短一小时左右。对于他们而言,只要当地上午(北京时间16~20点)没有课就十分幸福。如果有,那他们就得奋战到凌晨五六点。而对于新澳的留学生,比如我,我们这一类学生会尽其所能找一些合适的兼职工作。至于全职,我所处的文化艺术类行业的薪水对新手来说可不太友好。
在 lockdown 期间,瑶瑶被迫学会了做饭。以上是她的一些成果。图源:瑶瑶
还有一类人,他们做着全职工作,一点不浪费的把工作和学习高度结合。春晓在云留学 MBA 的同时还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的市场部门工作。她的生活被单程一个多小时的通勤和不定期的加班填满,周末则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她的云留学生活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被问及如何可以成为时间管理大师的时候,春晓回答道:“相比很多人本硕博一路读到底,我更觉得 MBA 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之后才适合读,MBA 的社交功能是大于教育功能的。也就是说,积累圈子和人脉对我而言是留学的重点。当你同时积累了更多的人脉资源以及更高级的战略思维、总体把握之后,就可以站得更高。这是最终目的。”
留学的价值就在于更好的成长环境,云留学也一样
一个在北京语言大学上学的朋友说,“学校也有一些增长阅历的活动,比如商赛和英语演讲。不过那种活动真的很没有营养。立意空洞,内容流程化。我们参加的目的只是为了还算可观的附加分以及,课余时间实在是太无聊了。现在有不少活动都是这样,没有附加分就真的没什么价值。”与此同时,有时情况只会变得更糟。在一些班级,不活跃的学生可能占到一半以上。
“课堂上经常是沉默的。这些学生不是不够自信,就是真的不活跃。有时候吧,你得照顾到班上每个学生。可是真的轮到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又往往很尴尬。”离开之前的学校已经有几年了。然而,每当我和后生讨论学校的氛围时,我们总能达成这种共识。
让学生们沉默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阅历和兴趣培养的缺失。对他们而言,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很大的成本。转系在这几年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在选择确定的专业之前,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近些年来一些国内高校开设了大类别招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没有时间发掘个性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个性化教育真正普及的那一天天还是遥遥无期,太多人活得不像自己。思想是别人的意见,生活是别人的模仿,情感是别人的引述。
因此,考虑换个更合适的成长环境便成为一些人决定留学的理由。他们希望能在步入社会之前,能从学识和经验上都做好准备。更希望可以锻炼三观,发现真实的自我。
留学在许多人的心中意味是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每新开一门课,老师第一时间做的事大多都是直接灌输知识框架。而在我的悉尼留学生活里,第一堂课不是告诉我们专业知识的框架。而是用了 2~4 个小时告诉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思维能力,要如何点亮自己的个性。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才真的有让人学习的动力,我不用在迷茫中等着变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
另一方面,国外的很多院校都实行宽进严出、自由转系、大类招生的政策。在我现在的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十分令人耳目一新。从酷儿研究到摇滚乐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每一个曾经看似“不正经”“没用”的话题不仅在这里会被同等提倡,更会被任课老师发掘出硬核内涵。
而人性化的人生指导,学习帮助即使在云留学状况下也不含糊。教务会主动给学生打国际长途询问是否有缴费、网络或者查阅资料方面的任何问题。每次小测验结束之后,如果学生的表现出现任何异常也都会收到邮件提示可以预约一次线上咨询。每周的工作时间都有专职老师坐在屏幕前等待任何来咨询问题的学生。相比于国内的导师经常忙碌或者失踪,并且不能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帮助与主动的关怀,这种主动的、全面的帮助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云留学还会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