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电影是属于未来的 | 不退票
四年前,看完《爵迹》,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还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百度百科上认真研习原作的种种设定—— “魂术” “魂器” “灵魂回路” “棋子” ……也第一次知道了, “七度” 之后除了接 “空间” ,还可以接 “王爵” 。更不用说那些仿佛由页游自动生成般的角色名字——天束幽花、鬼山莲泉……(打出这些字时, word 贴心地在下方加上了绿色的波浪线,表示这些名字中包含着机器所无法理解的高深语法。)
这种异质文化带来的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就仿佛打开酒吧的大门不小心误入了一个杀马特聚会一样,他们的泰然自若、怡然自得,反衬出我的局促、无知和闭塞。我看过很多电影,好的、坏的、平庸的,其中有许多在经过几个月后就会在记忆中烟消云散,仿佛从未看过一样。但是《爵迹》不一样,我总是能记起陈学冬僵硬得令人发笑的脸,和……好像没了。
总之,尽管《爵迹》在豆瓣的评分只有3.8分,但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依然暗暗期待着《爵迹2》,想要再次感受郭敬明对我僵化美学标准的大肆凌虐,我想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驱力吧。没料到,这一等就是四年。四年的时间,改变了太多东西,沧海桑田,《爵迹2》变成了《冷血狂宴》,范爷变成了范九亿,院线片变成了网大,乐视拍的片子变成在腾讯独播。
《冷血狂宴》的大线条是极其简单的,就是讲主角团一行人营救吉尔伽美什的故事,老套的过关斩将,简单到说不出什么波折。但是小到每一个段落——如果你真的带着脑子在看的话——其逻辑上的错乱都能让人发狂,更别提时隔四年因记忆不连贯导致的信息过载。花了两个小时看完电影后,我的脑子是嗡嗡痛的,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受的,还是诺兰的《信条》。
抛开剧情,哪怕是从郭导最引以为傲的视觉呈现上来说,在电脑上看一个 1080p 的 CG 电影也绝不能算是个好的体验,况且四年间我们早见识过了《阿丽塔》、《荒野大镖客》,对于皮笑肉不笑的假脸和面条般的肢体动态变得更加难以容忍。
最值得一看的倒可能是片头和片尾的演职表,比如影片的声音指导延用了大名鼎鼎的陶经,老谋子的御用录音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效总监;配乐则由第一部的梶浦由记换成了岩崎琢,代表作为《黑执事》《浪客剑心追忆篇》等的日本配乐大师。演员方面的全明星阵容甚至也不比四年前黯淡,范冰冰虽然失去了露脸权,却为电影增添了新的逸事,作为演员大放异彩的易烊千玺,像彩蛋一样被安排在最后吊人胃口。然而这些最顶尖的配置堆砌在一起,产出的却是一部不入流的电影,恰仿佛一个人穿着一身的奢侈名牌,却散发出一股扑面而来的莆田味道。
极度的虚荣、精神性的肤浅与贫瘠、重视视觉、对于标准美的变态追求、想要改造自己身体的欲望……郭敬明在他的电影里不停地重复着时代的单调旋律,乃至溢出。但事实上,我们不用特地走进电影院,早就在短视频里、小红书上、偶像选秀和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中,被郭敬明式的审美所包围,无论我们如何用取笑郭敬明的方式,极力假装他塑造的世界与我们无关。
郭敬明的电影是对这个时代的高度提炼,如果有人表达对郭敬明的厌恶,他更想表达的,可能是对这个时代的厌恶。
如果说对时代的高度 “重复” 让郭敬明的电影显得粗俗不堪,反过来,只有当时代被彻底洗刷,在与郭敬明电影的互文能中诞生出新的 “差异” 时,《冷血狂宴》这样的片子才能够得到解放。
因此,我毫不怀疑,郭敬明的价值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确认。如果未来是更为萧条的(新冠之后这无疑很有可能)——电影工业大幅塌缩,明星产业岌岌可危,小成本影视大行其道——那么郭敬明的电影将成为来自过去世界的奇观,一个数字的亚特兰大,里面有着曾经的群星闪耀,记录着人类最后的奢靡与辉煌;
如果未来变得更富丽堂皇,真实与虚拟更无可区分,郭敬明那技术上早已落伍的电影,则会带来如义乌小商品一般廉价的快乐。
《演员请就位2》中,尔冬升质问郭敬明, “你学的是什么表演体系?” 郭敬明当时没有作答。但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答案的,他学习的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表演体系,先是就读于影视工程系,后又转至编导系,最终肆业,并在多年后华丽转身成为知名校友。对于这段经历他或许有矛盾的心情在里面,刚成为作家时他对此专业颇为嫌弃,称其为 “理工和艺术相结合的奇怪专业” ,当上导演后又在某种意义上隐隐骄傲,觉得自己毕竟是科班出身,以至于脱口而出 “我受过的训练体系不一样” 云云。
而在那天到来之前,在那些如郭敬明所希望的那样、能够以纯真之眼不带偏见地来看待这些影片的年轻赏识者诞生之前,就让郭敬明的电影继续沉睡吧。
四年前,看完《爵迹》,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还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百度百科上认真研习原作的种种设定—— “魂术” “魂器” “灵魂回路” “棋子” ……也第一次知道了, “七度” 之后除了接 “空间” ,还可以接 “王爵” 。更不用说那些仿佛由页游自动生成般的角色名字——天束幽花、鬼山莲泉……(打出这些字时, word 贴心地在下方加上了绿色的波浪线,表示这些名字中包含着机器所无法理解的高深语法。)
这种异质文化带来的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就仿佛打开酒吧的大门不小心误入了一个杀马特聚会一样,他们的泰然自若、怡然自得,反衬出我的局促、无知和闭塞。我看过很多电影,好的、坏的、平庸的,其中有许多在经过几个月后就会在记忆中烟消云散,仿佛从未看过一样。但是《爵迹》不一样,我总是能记起陈学冬僵硬得令人发笑的脸,和……好像没了。
总之,尽管《爵迹》在豆瓣的评分只有3.8分,但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依然暗暗期待着《爵迹2》,想要再次感受郭敬明对我僵化美学标准的大肆凌虐,我想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驱力吧。没料到,这一等就是四年。四年的时间,改变了太多东西,沧海桑田,《爵迹2》变成了《冷血狂宴》,范爷变成了范九亿,院线片变成了网大,乐视拍的片子变成在腾讯独播。
《冷血狂宴》的大线条是极其简单的,就是讲主角团一行人营救吉尔伽美什的故事,老套的过关斩将,简单到说不出什么波折。但是小到每一个段落——如果你真的带着脑子在看的话——其逻辑上的错乱都能让人发狂,更别提时隔四年因记忆不连贯导致的信息过载。花了两个小时看完电影后,我的脑子是嗡嗡痛的,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受的,还是诺兰的《信条》。
抛开剧情,哪怕是从郭导最引以为傲的视觉呈现上来说,在电脑上看一个 1080p 的 CG 电影也绝不能算是个好的体验,况且四年间我们早见识过了《阿丽塔》、《荒野大镖客》,对于皮笑肉不笑的假脸和面条般的肢体动态变得更加难以容忍。
最值得一看的倒可能是片头和片尾的演职表,比如影片的声音指导延用了大名鼎鼎的陶经,老谋子的御用录音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效总监;配乐则由第一部的梶浦由记换成了岩崎琢,代表作为《黑执事》《浪客剑心追忆篇》等的日本配乐大师。演员方面的全明星阵容甚至也不比四年前黯淡,范冰冰虽然失去了露脸权,却为电影增添了新的逸事,作为演员大放异彩的易烊千玺,像彩蛋一样被安排在最后吊人胃口。然而这些最顶尖的配置堆砌在一起,产出的却是一部不入流的电影,恰仿佛一个人穿着一身的奢侈名牌,却散发出一股扑面而来的莆田味道。
极度的虚荣、精神性的肤浅与贫瘠、重视视觉、对于标准美的变态追求、想要改造自己身体的欲望……郭敬明在他的电影里不停地重复着时代的单调旋律,乃至溢出。但事实上,我们不用特地走进电影院,早就在短视频里、小红书上、偶像选秀和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中,被郭敬明式的审美所包围,无论我们如何用取笑郭敬明的方式,极力假装他塑造的世界与我们无关。
郭敬明的电影是对这个时代的高度提炼,如果有人表达对郭敬明的厌恶,他更想表达的,可能是对这个时代的厌恶。
如果说对时代的高度 “重复” 让郭敬明的电影显得粗俗不堪,反过来,只有当时代被彻底洗刷,在与郭敬明电影的互文能中诞生出新的 “差异” 时,《冷血狂宴》这样的片子才能够得到解放。
因此,我毫不怀疑,郭敬明的价值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确认。如果未来是更为萧条的(新冠之后这无疑很有可能)——电影工业大幅塌缩,明星产业岌岌可危,小成本影视大行其道——那么郭敬明的电影将成为来自过去世界的奇观,一个数字的亚特兰大,里面有着曾经的群星闪耀,记录着人类最后的奢靡与辉煌;
如果未来变得更富丽堂皇,真实与虚拟更无可区分,郭敬明那技术上早已落伍的电影,则会带来如义乌小商品一般廉价的快乐。
《演员请就位2》中,尔冬升质问郭敬明, “你学的是什么表演体系?” 郭敬明当时没有作答。但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答案的,他学习的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表演体系,先是就读于影视工程系,后又转至编导系,最终肆业,并在多年后华丽转身成为知名校友。对于这段经历他或许有矛盾的心情在里面,刚成为作家时他对此专业颇为嫌弃,称其为 “理工和艺术相结合的奇怪专业” ,当上导演后又在某种意义上隐隐骄傲,觉得自己毕竟是科班出身,以至于脱口而出 “我受过的训练体系不一样” 云云。
而在那天到来之前,在那些如郭敬明所希望的那样、能够以纯真之眼不带偏见地来看待这些影片的年轻赏识者诞生之前,就让郭敬明的电影继续沉睡吧。
不评价郭敬明,只评价电影:视觉冲击力效果很好、剧情 逻辑堪称LaJi…… 评价郭敬明: (此处留白,怕脏了我的文字!)
真巧,昨天试看三分钟,两分钟的游戏打斗镜头与特效让我颤抖着打开豆瓣给了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