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和《还有明天》的编剧们聊了聊


《还有明天》是一部特殊的黑白电影,它复古而幽默,尖锐而浪漫。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时,我就被女主角迪莉娅位于正中央的脸庞所吸引:那是一张充满着坚毅、平静,略带忧愁的脸庞,和周围洋溢着微笑的,或年轻、或年老的面容都不一样。在海报的下方是芭比粉的片名“还有明天”。


这部电影在意大利和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共鸣,登上意大利票房榜榜首。导演宝拉·科特莱西说,电影的部分灵感来自于自己奶奶的故事,同时,电影也在试图和年轻一代对话,让她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还有明天》不仅仅是对二战后女性经历的回顾,它的创作初衷也是为了和年轻一代女性对话,电影中的许多场景映射着她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电影把故事聚焦在一个出身底层,频繁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迪莉娅身上,借她的故事重新回顾了意大利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时刻。您认为我们在当下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有什么社会意义吗?

电影想告诉我们,一个女性不应该等待男性来拯救她,摆脱结构化的性别困境。在您看来这部电影的现实吸引力在哪里?
我注意到,影片最后有一句话“我们攥着选票,就像攥着情书一样”。我想知道这句话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电影讲述了一段复杂且微妙的母亲关系,迪莉娅和马切拉是一组镜像,你是怎么看待这段母女关系的?
对马切拉来说,明天是快乐的,充满希望的,因为作为年轻一代她们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权利,能够创造一段共同的历史,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对于迪莉娅来说,如果我们悲观一点看的话,她的“今天”可能不会改变了,您是如何理解处于迪莉娅这种处于新旧之交的女性的?

影片把暴力行为以夸张滑稽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您为什么会选择以这种形式呈现家庭暴力的场面,您又是如何理解暴力的代际传递?

电影对男性角色的塑造似乎展现出悲剧的循环,公公、丈夫、女婿和儿子都受到典型男性气质的困扰。您觉得在和观众的接触中,女性和男性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程度有差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