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发行大行其道;娱乐行业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炮制出越来越多的线上音乐消费场景;在国内兴起时就面临重重阻力的实体音乐空间总盼望着一轮又一轮潮流召唤的春风,却迟迟等不来寒冬的结束。过去的一年对北京的线下音乐场景来说并不容易:核心城区的士绅化导致租金上涨,新冠疫情导致的长期关店则让本就利微的线下音乐场所头顶蒙上另一片阴云。这座城市过去经历了 “无名高地” “老 What” “MAO” “XP” “愚公移山”等经典演出场地的相继消失,同时又见证着不同类型新生音乐场所的涌现。一代又一代音乐爱好者们将困难和限制转化为创意,在城市空间与音乐文化两层意义上,开拓着未知的区域。探索与其他城市空间的共生,以及通过拓展业务尝试扩大受众人群也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植根于音乐文化中各自深挖的领域,如今不同细分风格的唱片店、酒吧、咖啡厅、艺术空间共同构成了广袤城市声音图景的命脉。这些形色各异的创意空间宣示着创始社群独特的品味和主张,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性,以文化聚落的形式聚拢城市中的不同个体。
城市既是声音的载体,也是声音的内容。在 “2020 元气城市奖” 揭晓后,“BIE别的音乐” 本着传播声音的理念,向读者进一步介绍自己所在城市 —— 北京的 “元气” 音乐文化场所:“BIE别的” 在元气城市奖中的提名对象、深度挖掘 rare groove 门类音乐的黑胶唱片店 “fRUITYSHOP”,秘密演出基地 “集·酒馆”和兼容友好的社群音乐空间 “Nugget 小块儿”。这三家 “藏匿”于都市楼宇、名胜景区或胡同居住环境间,有着大隐于市感觉的 “小店”是北京城市多元色彩的体现,更是这座城市对活跃其中的个体和社群坚韧、旺盛生命力的回应。
位于旧鼓楼大街与鼓楼西大街交汇处的 “集·酒馆” 与一家印度餐厅共享一个入口,黑白的标志隐藏在夜色中,与店内的风格一样神秘而低调。
“这(与印度餐厅共享入口)算是个有意思的反差吧,好多新客人一进门就能看到印度神像,会以为我们是印度主题。酒馆有时候会放一些亚非拉地区的歌,好多人以为是印度歌”,店主高震说到这里不禁一笑。
在许多重要音乐场所永久关停,其他场所也都因疫情遭受重创的当下, David 认为北京独立音乐空间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 “活下去”。“独立音乐为大家在压力繁重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不同的可能,也是一种宣泄情绪的出口。在音乐已经变成辅助性媒介的今天,更多的场所应该出现,来提醒大家这种可能。” 在店内一角,装满饮品的冰柜是开业前 Nugget 从当时刚闭店的北京酒吧 DDC 处二手购得。对于 David 和 Jen 来说,这似乎有了一丝传承的意味。 在北京,尽管人们熟悉的音乐场所不时消失,但新的场所也总在不断出现。带着过来人的 “遗产” 和对 “独立” 全新的理解,这些城市的新 “声” 代表又将兴致满满地启程。
//采访:caiwei
//编辑:Ivan Hroz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