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红砖美术馆进行的展览“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围绕“道路”这个概念,展出了法国当代艺术最高奖项“马塞尔·杜尚”奖历年获奖及提名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从字面意义和多重引申意义出发,挖掘和呈现”道路”一词背后的丰富含义,并以此为线索,呈现了法国当代艺术景象。
在作品《奔跑的北京》当中,艺术家米歇尔·布拉吉(Michel Blazy)从北京当地征集人们的运动鞋,在其中栽种植物。具有生命力的植物在没有人穿的运动鞋上生长,创造出一幅奇特的动态与静态交融的画面。在此次展览背景下,这件作品为题目——“沿着没有的路上行进”——提供了一个视觉诠释,观众们也由此开始踏上本场展览的旅途。
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作品《二乘七 之二》迫使观众从二乘七层多彩的幕布之间穿过。布料丰厚的色彩、体积与堆叠的形态均传递出戏剧舞台般的仪式感,调动起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同时,又使人屏住呼吸,放慢脚步。当观众最终来到幕布尽头,将发现更多的布料在一件投影在墙上的影像作品中一层层拉开,使这段未完成的旅程更加扑朔迷离。
乌拉·冯·勃兰登堡的创作包括影像、表演、装置与绘画,受到移动影像(image vivant)和戏剧舞台设计的影响,经常通过颜色、数字及演员的肢体语言触发观者的联想。
另外一件具有戏剧气氛的作品是来自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的《漏斗舞台》。艺术家利用一个小小的装置和一组实时摄像与显示设备,构建起一个神秘隧道。小小的迪斯科球的灯光既投射在整个空间内,又为虚拟的“隧道”提供了动感,使人感到自己似乎正在开车在隧道中穿梭。拉马什介绍说,作品的概念来自英文前缀“trans”,表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含义。这个含义不仅仅通过作品所构建的“隧道”形象来体现,也体现在这个神秘的情景所带来的精神之旅当中。“人有时会被所看到的画面、所听到的音乐带走,离开你所在的物理空间,穿梭到另一个世界中,”拉马什说,“我感兴趣的是将电影或戏剧中的背景本身变成作品的主角。”
拉马什学习雕塑出身,他常常利用机械装置与光影效果营造具有电影感的情景。作品中没有叙事线索,却为故事的发生创造了气氛,唤起观众的个体体验。作品《漏斗舞台》只呈现了一个虚拟的道路,却精确地传递出了“旅途”的特质。“旅途”指的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也可能并没有目的地)之间的一段临时的、不断变化的时间。在旅途中,人们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知的期待或恐惧交织在一起,路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给旅人持续的刺激,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变得思维活跃、敏感多情。
尼尔·贝鲁法(Neïl Beloufa)擅长结合影像的复杂的装置作品。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影像作品《布鲁纳·雷诺》也展现了一次多情的旅途。短片开始时就像一部典型的法国电影,三个巴黎年轻人开着汽车在夜色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驶。在西方文艺作品中,青少年与汽车共同出现时似乎总与叛逆与迷惘的情绪相连,这部短片里,三个年轻人也是这样在车里进行着典型的青少年式的对话,有些空洞,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随后,镜头揭示了短片的拍摄现场:一个破旧的车库,一辆切成了四半的雷诺,几个主角随即从多愁善感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变成了拍摄现场的演员。
以上作品从不同的方面调动了个体“在路上”的感受,随着展览深入,“道路”的意向也向外扩展。观众收起个人情绪,漫游到历史以及与当下与全球形势息息相关的“道路”上。
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的作品《每张蜡纸都是一场革命》呈现了半封闭的蓝色墙面,令人联想到法国前卫艺术家伊夫·克莱因。艺术家在墙面上铺满蓝色复写纸,随后用酒精等物质对复写纸进行处理,使蓝色颜料流淌到地面上。复写纸是 60 年代末法国乃至欧洲左翼运动中常用的传播工具,见证着涌动的思想在人群之中的传播路径。作品以积少成多的复写纸、不规则剥落的蓝色和流淌的液体痕迹,创造出一种肃穆的纪念碑式的感受。
“道路”的另一端往往意味着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人。克莱芒·科吉托尔(Clément Cogitore)的短片作品《殷勤的印第安人》即呈现了这样一种“他者性”。艺术家聚集起一群 Krump 舞者,随着十七世纪法国作曲家 Jean-Philippe Rameau 的芭蕾舞剧《殷勤的印第安人》音乐选段起舞。Krump 是来自 90 年代美国洛杉矶街头帮派的舞蹈,在跨时空的音乐背景下,获得了奇特的部落色彩。舞者震撼的肢体表现呈现出“他者”的魅力,也令人思考“他者”的相对性。
马塞尔·杜尚奖表彰在法国工作和居住的艺术家,获奖与提名艺术家多元的身份背景反映出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当今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文化冲突问题。出生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艺术家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的作品呈现了从阿尔及利亚到法国马赛的一段风光秀美的旅程,但人人都清楚作为前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与法国之间持续至今的纠葛。
来自摩洛哥的艺术家雅图·巴拉达(Yto Barrada)的影像作品《树木识别入门》用精巧的形式讲述了她的母亲年轻时的一段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美国之旅,这段旅程试图向杰出的非洲学生宣传美国社会的重要性。短片结合儿童教育玩具的定格动画,组织者的视角和母亲的讲述,多角度回顾这次旅程。
黎巴嫩艺术家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则通过一组作品,呈现了一段被人遗忘的黎巴嫩太空探索的历史。60 年代,黎巴嫩曾依靠少得可怜的经费和大学生团队取得了惊人的太空成就,这一组作品揭示出人类对太空旅程的浪漫向往,以及这种美好向往最终沦为政治工具的事实。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作为一个组合,也是杜尚奖历史上三位非法国籍艺术家获奖者之一。
从个体旅程到少数群体的迁徙之后,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又引入了技术发展的视角,显示出一条由科技开辟出来、全人类所面临的“本没有的路”。安利·萨拉(Anri Sala)的影像作品《周而复始》中,一匹被困在公路上的受伤的马在车流中无处可去,而坐在现代交通工具中的人也没有停下来救助它,人们似乎也没有想起它属于那个曾经帮助人迁徙和移动的物种。
米尔恰·坎特尔(Mircea Cantor)的作品《鹰不捕蝇》则用一只鹰试图捕捉一台无人机的场景,戏剧化地显示出自然的生命力量与人造物的较量。题目 “Aquila non capit muscas” 是拉丁语,本指的是高贵者对琐屑事物的不屑一顾,在这件作品的背景下,具备了某种苦涩的新意。
策展人安娜贝尔提到,“马塞尔·杜尚奖” 重视艺术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此次展览以 “道路” 这个主题作为切面呈现法国当代艺术创作景象。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从此出发,踏上旅程,更全面地去探索特定艺术家更全面的创作面貌。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 将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至2019年 06 月 26 日。
在作品《奔跑的北京》当中,艺术家米歇尔·布拉吉(Michel Blazy)从北京当地征集人们的运动鞋,在其中栽种植物。具有生命力的植物在没有人穿的运动鞋上生长,创造出一幅奇特的动态与静态交融的画面。在此次展览背景下,这件作品为题目——“沿着没有的路上行进”——提供了一个视觉诠释,观众们也由此开始踏上本场展览的旅途。
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作品《二乘七 之二》迫使观众从二乘七层多彩的幕布之间穿过。布料丰厚的色彩、体积与堆叠的形态均传递出戏剧舞台般的仪式感,调动起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同时,又使人屏住呼吸,放慢脚步。当观众最终来到幕布尽头,将发现更多的布料在一件投影在墙上的影像作品中一层层拉开,使这段未完成的旅程更加扑朔迷离。
乌拉·冯·勃兰登堡的创作包括影像、表演、装置与绘画,受到移动影像(image vivant)和戏剧舞台设计的影响,经常通过颜色、数字及演员的肢体语言触发观者的联想。
另外一件具有戏剧气氛的作品是来自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的《漏斗舞台》。艺术家利用一个小小的装置和一组实时摄像与显示设备,构建起一个神秘隧道。小小的迪斯科球的灯光既投射在整个空间内,又为虚拟的“隧道”提供了动感,使人感到自己似乎正在开车在隧道中穿梭。拉马什介绍说,作品的概念来自英文前缀“trans”,表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含义。这个含义不仅仅通过作品所构建的“隧道”形象来体现,也体现在这个神秘的情景所带来的精神之旅当中。“人有时会被所看到的画面、所听到的音乐带走,离开你所在的物理空间,穿梭到另一个世界中,”拉马什说,“我感兴趣的是将电影或戏剧中的背景本身变成作品的主角。”
拉马什学习雕塑出身,他常常利用机械装置与光影效果营造具有电影感的情景。作品中没有叙事线索,却为故事的发生创造了气氛,唤起观众的个体体验。作品《漏斗舞台》只呈现了一个虚拟的道路,却精确地传递出了“旅途”的特质。“旅途”指的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也可能并没有目的地)之间的一段临时的、不断变化的时间。在旅途中,人们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知的期待或恐惧交织在一起,路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给旅人持续的刺激,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变得思维活跃、敏感多情。
尼尔·贝鲁法(Neïl Beloufa)擅长结合影像的复杂的装置作品。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影像作品《布鲁纳·雷诺》也展现了一次多情的旅途。短片开始时就像一部典型的法国电影,三个巴黎年轻人开着汽车在夜色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驶。在西方文艺作品中,青少年与汽车共同出现时似乎总与叛逆与迷惘的情绪相连,这部短片里,三个年轻人也是这样在车里进行着典型的青少年式的对话,有些空洞,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随后,镜头揭示了短片的拍摄现场:一个破旧的车库,一辆切成了四半的雷诺,几个主角随即从多愁善感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变成了拍摄现场的演员。
以上作品从不同的方面调动了个体“在路上”的感受,随着展览深入,“道路”的意向也向外扩展。观众收起个人情绪,漫游到历史以及与当下与全球形势息息相关的“道路”上。
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的作品《每张蜡纸都是一场革命》呈现了半封闭的蓝色墙面,令人联想到法国前卫艺术家伊夫·克莱因。艺术家在墙面上铺满蓝色复写纸,随后用酒精等物质对复写纸进行处理,使蓝色颜料流淌到地面上。复写纸是 60 年代末法国乃至欧洲左翼运动中常用的传播工具,见证着涌动的思想在人群之中的传播路径。作品以积少成多的复写纸、不规则剥落的蓝色和流淌的液体痕迹,创造出一种肃穆的纪念碑式的感受。
“道路”的另一端往往意味着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人。克莱芒·科吉托尔(Clément Cogitore)的短片作品《殷勤的印第安人》即呈现了这样一种“他者性”。艺术家聚集起一群 Krump 舞者,随着十七世纪法国作曲家 Jean-Philippe Rameau 的芭蕾舞剧《殷勤的印第安人》音乐选段起舞。Krump 是来自 90 年代美国洛杉矶街头帮派的舞蹈,在跨时空的音乐背景下,获得了奇特的部落色彩。舞者震撼的肢体表现呈现出“他者”的魅力,也令人思考“他者”的相对性。
马塞尔·杜尚奖表彰在法国工作和居住的艺术家,获奖与提名艺术家多元的身份背景反映出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当今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文化冲突问题。出生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艺术家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的作品呈现了从阿尔及利亚到法国马赛的一段风光秀美的旅程,但人人都清楚作为前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与法国之间持续至今的纠葛。
来自摩洛哥的艺术家雅图·巴拉达(Yto Barrada)的影像作品《树木识别入门》用精巧的形式讲述了她的母亲年轻时的一段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美国之旅,这段旅程试图向杰出的非洲学生宣传美国社会的重要性。短片结合儿童教育玩具的定格动画,组织者的视角和母亲的讲述,多角度回顾这次旅程。
黎巴嫩艺术家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则通过一组作品,呈现了一段被人遗忘的黎巴嫩太空探索的历史。60 年代,黎巴嫩曾依靠少得可怜的经费和大学生团队取得了惊人的太空成就,这一组作品揭示出人类对太空旅程的浪漫向往,以及这种美好向往最终沦为政治工具的事实。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作为一个组合,也是杜尚奖历史上三位非法国籍艺术家获奖者之一。
从个体旅程到少数群体的迁徙之后,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又引入了技术发展的视角,显示出一条由科技开辟出来、全人类所面临的“本没有的路”。安利·萨拉(Anri Sala)的影像作品《周而复始》中,一匹被困在公路上的受伤的马在车流中无处可去,而坐在现代交通工具中的人也没有停下来救助它,人们似乎也没有想起它属于那个曾经帮助人迁徙和移动的物种。
米尔恰·坎特尔(Mircea Cantor)的作品《鹰不捕蝇》则用一只鹰试图捕捉一台无人机的场景,戏剧化地显示出自然的生命力量与人造物的较量。题目 “Aquila non capit muscas” 是拉丁语,本指的是高贵者对琐屑事物的不屑一顾,在这件作品的背景下,具备了某种苦涩的新意。
策展人安娜贝尔提到,“马塞尔·杜尚奖” 重视艺术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此次展览以 “道路” 这个主题作为切面呈现法国当代艺术创作景象。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从此出发,踏上旅程,更全面地去探索特定艺术家更全面的创作面貌。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 将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至2019年 06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