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背后的技术正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蒋竹韵,《鱼缸》,2019,硬件:监视器,监视摄像头,编程语言:Processing,软件模块:Runway, COCO-SSD,操作系统:MAC OX,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刘符洁,《某种临时状态中有时长的物》,2019,综合材质:布料,泡沫,不锈钢,abs线,金属架,石膏,木箱,树脂,包塑铁线,石材,金属线,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展览现场如同一个未经整理的工作室,把观众带进艺术家的草图甚至是其错综的脑神经元之间。一条思路大致沿着技术发展的历史展开,起点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波洛克在笔筒上留下的指纹,而我们知道,波洛克通过将颜料滴和甩到画布上来作画。刘符洁面对着许多材料,在尝试取舍和堆叠材料的过程中,寻找着它们恰当的位置,观众看见作品的同时也看见构成作品的原材料并能想象它们被组装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两件作品中,技术简单易懂,关键在于作品呈现结果对观众审美的调动。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左侧为叶凌瀚作品。
叶凌瀚有意避开身体、画笔和画布,并采用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手段来创造一幅绘画。现场铺陈的一些辅助工具令人能够大致猜想这个相对复杂的完成过程,而对这个完成过程的想象,增加了作品的趣味。

郝经芳 & 王令杰,《Sun is Drawing》,2012原作,2019年重制,透镜,木, 铁,热敏纸,50 × 50 × 120cm。艺术家供图。
郝经芳和王令杰同时展出了 “sun drawings” 和 “sun is drawing” 两种作品,前者令人困惑,而后者解答了困惑。透镜、热敏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为太阳创造的工具,它将阳光的痕迹留在了纸上。是太阳画出的画更重要吗?还是那个捕捉阳光的行为更迷人?若没有这个技术的展示,观众似乎就失去了理解这件作品的途径。

郭城,《(临时的)小器具 No.4》,2018,Arduino,定制电路,盖革穆勒管,铝,碳纤维管,水泥砖,15cm × 15cm × 120cm。艺术家供图。
郭城则发明了一种诡异的探测器,它在展厅里不规则的抽动着。这个探测器的关键在于一个叫做一个盖格米勒管的东西,它检测环境中的辐射值,直到这个值降低到人类纪开始前的程度时才会停止。知道了这个信息之后,它那种令人不安的外表就说得通了。

史莱姆引擎,《未标题-1.se》,2019,多频道视频装置,循环,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2019,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策计划 2019”的两个最终落地方案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创立于 2014 年,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策计划 2019” 共收到有效方案 38 份,5 组方案入围终评,最终有两组方案获选落地,正在展出。展览将持续至 2020 年 2 月 23 日。

蒋竹韵,《鱼缸》,2019,硬件:监视器,监视摄像头,编程语言:Processing,软件模块:Runway, COCO-SSD,操作系统:MAC OX,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刘符洁,《某种临时状态中有时长的物》,2019,综合材质:布料,泡沫,不锈钢,abs线,金属架,石膏,木箱,树脂,包塑铁线,石材,金属线,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展览现场如同一个未经整理的工作室,把观众带进艺术家的草图甚至是其错综的脑神经元之间。一条思路大致沿着技术发展的历史展开,起点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波洛克在笔筒上留下的指纹,而我们知道,波洛克通过将颜料滴和甩到画布上来作画。刘符洁面对着许多材料,在尝试取舍和堆叠材料的过程中,寻找着它们恰当的位置,观众看见作品的同时也看见构成作品的原材料并能想象它们被组装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两件作品中,技术简单易懂,关键在于作品呈现结果对观众审美的调动。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左侧为叶凌瀚作品。
叶凌瀚有意避开身体、画笔和画布,并采用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手段来创造一幅绘画。现场铺陈的一些辅助工具令人能够大致猜想这个相对复杂的完成过程,而对这个完成过程的想象,增加了作品的趣味。

郝经芳 & 王令杰,《Sun is Drawing》,2012原作,2019年重制,透镜,木, 铁,热敏纸,50 × 50 × 120cm。艺术家供图。
郝经芳和王令杰同时展出了 “sun drawings” 和 “sun is drawing” 两种作品,前者令人困惑,而后者解答了困惑。透镜、热敏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为太阳创造的工具,它将阳光的痕迹留在了纸上。是太阳画出的画更重要吗?还是那个捕捉阳光的行为更迷人?若没有这个技术的展示,观众似乎就失去了理解这件作品的途径。

郭城,《(临时的)小器具 No.4》,2018,Arduino,定制电路,盖革穆勒管,铝,碳纤维管,水泥砖,15cm × 15cm × 120cm。艺术家供图。
郭城则发明了一种诡异的探测器,它在展厅里不规则的抽动着。这个探测器的关键在于一个叫做一个盖格米勒管的东西,它检测环境中的辐射值,直到这个值降低到人类纪开始前的程度时才会停止。知道了这个信息之后,它那种令人不安的外表就说得通了。

史莱姆引擎,《未标题-1.se》,2019,多频道视频装置,循环,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2019,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策计划 2019”的两个最终落地方案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创立于 2014 年,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策计划 2019” 共收到有效方案 38 份,5 组方案入围终评,最终有两组方案获选落地,正在展出。展览将持续至 2020 年 2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