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尤拉的数字艺术让人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
在我十二、三岁左右,第一次接触到 Photoshop 的时候,被其中那个叫做“取色器”的工具深深地迷住了。一个实验室滴管模样的图标,在各处轻轻一点,就能把那个位置上的颜色给复制下来,而这个颜色总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眼睛看到的明明是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但点击阴影部分时,得到的却是一种暗棕色,而点击明亮一些的部分时,又得到一种接近于白色的颜色。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想把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放进 Photoshop 里面用滴管去点一点,看看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想来,那个还处在探索世界阶段的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昊美术馆"夸尤拉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的展览现场,我回忆起了这段经历。
展览入口处,一块大屏幕安装在天花板上,展示着高清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天顶和壁画。画面优雅地旋转着,让人有些晕眩,一时间忘记自己其实是站在一个现代主义的美术馆建筑中。突然,壁画中开始飞快地翻出一片片形态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碎片,颜色与绘画原本的色彩一致,就好像某种力量正在以自己的逻辑消解着这一幅来自人类宗教文化的图像。背景音乐中钢琴清脆的高音使这些碎片具备了实物的质感,也加强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Quayola) 2008 年的作品《地层#1》(Strata#1),艺术家借助计算机呈现出具象与抽象、古典艺术与新技术之间的碰撞。
与之相对应,屏幕下方展厅一角摆放着一尊 2 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定格了希腊化时期雕塑中的经典形象拉奥孔试图从几何碎块中挣脱出来的瞬间。
艺术家夸尤拉的作品总是利用复杂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去分析、处理和重建现有的图像。展览通讯稿用“通过机器的视角再次发现自然”来精当地概括此次展览。现场展出的《遗存》(Remains)系列作品似乎能够更直观地体现这句话的意思:这一系列版画远看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的黑白照片负片,近看时,才发现那不过是无数细小的圆点。在观看了同时展出的制作视频后,观众就会意识到,这件作品是用激光测量系统扫描环境后在计算机中构建出来的,可以比喻地说成是“计算机看到的自然”。
这些作品动摇了人们寻常的感知方式。夸尤拉的创作总是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图像入手:经典的建筑形式、广为流传的大师雕塑与绘画,以及优美的然风景。这些图像在人们脑中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地位——识别度高、含义明确,因此它们发生数字化扭曲之后,即带来强烈的颠覆感。夸尤拉在作品中既呈现抽象、人工的技术图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经典图像的特质。在此次展出的《图像志#20》(Iconographies#20)中,早期巴洛克画派艺术家鲁本斯的油画《猎虎》化为了一系列抽象的几何图形,但其原始的色彩却被保留了下来;在《夏日花园》(Jartin d’été)系列影像中,花园风景视频素材经过一系列数字处理后,获得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与笔触;而雕塑《拉奥孔》(Laocoön)则保留了拉奥孔的痛苦神态。也正是因为如此,经典之美在一定程度上被继承在新作之中,传递给今天的观众,使之在形式上具备足够的震撼力,吸引观众去观察,并从而能引诱他们一步步走出自己原本所认识的那个世界。
夸尤拉的创作来自于他对图像本身的迷恋。在展览开幕日的对谈活动上,夸尤拉谈到自己十几岁时被哥哥的建筑图册所吸引的经历,“很快,我发现我感兴趣的不是建筑,而是建筑的图像,”他说。他也谈到了德国摄影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对照片所进行的的人工处理。与此相同,在夸尤拉的作品中,图像也脱离了它所指示的现实,获得了自身的生命。
虽然艺术家的作品是开放给观众解读的,但若把这些作品理解成计算机制图能力的展示,可以算是一种比较糟糕的误读了。夸尤拉绝不是想要炫耀自己通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如何掌握了用计算机画画的技巧。“我感兴趣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计算机识别世界的能力,”他在对谈中说。实际上,展览现场已经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雕塑工厂》(Sculpture Factory)是夸尤拉最近的一系列作品。展览现场的玻璃房间中,一台库卡机械臂正根据指令快速地雕琢着雕塑,雕刻下来的白色飞沫像雪花一样覆盖了这台机器。房间外,一系列半成品雕塑按照完成程度排列开来,展现了机器工作的过程。而计算机/机器创造雕塑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理解”和“分析”这个 3D 图像的过程——显然和人脑的自然逻辑十分不同。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雕塑的实现步骤,感觉就像是正在研究另个物种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2019 年,数字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地融入时代,如果谈及艺术时,依旧仅仅把技术当成是“快速做图好帮手”或者某种处理图像“滤镜”,不是对技术缺乏想象,就是对艺术缺乏想象。夸尤拉并不膜拜技术本身,而是将之视作表达的必要工具。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动用那么多的计算机与机器去研究和重新创造几张图像,真的有必要吗?我想这其中必然具有许多趣味,就像你重回了初生的状态,获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除此之外,我想图像上的颠覆可以推衍到图像背后。夸尤拉在作品中选择了诸多经典的建筑与艺术图像,在图像的颠覆作用下,同样经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动摇,而文明就是这样进步的。
“夸尤拉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将在昊美术馆(上海)展出至 2019 年 6 月 2 日。
在下方浏览更多展览现场图片:
在我十二、三岁左右,第一次接触到 Photoshop 的时候,被其中那个叫做“取色器”的工具深深地迷住了。一个实验室滴管模样的图标,在各处轻轻一点,就能把那个位置上的颜色给复制下来,而这个颜色总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眼睛看到的明明是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但点击阴影部分时,得到的却是一种暗棕色,而点击明亮一些的部分时,又得到一种接近于白色的颜色。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想把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放进 Photoshop 里面用滴管去点一点,看看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想来,那个还处在探索世界阶段的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昊美术馆"夸尤拉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的展览现场,我回忆起了这段经历。
展览入口处,一块大屏幕安装在天花板上,展示着高清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天顶和壁画。画面优雅地旋转着,让人有些晕眩,一时间忘记自己其实是站在一个现代主义的美术馆建筑中。突然,壁画中开始飞快地翻出一片片形态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碎片,颜色与绘画原本的色彩一致,就好像某种力量正在以自己的逻辑消解着这一幅来自人类宗教文化的图像。背景音乐中钢琴清脆的高音使这些碎片具备了实物的质感,也加强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Quayola) 2008 年的作品《地层#1》(Strata#1),艺术家借助计算机呈现出具象与抽象、古典艺术与新技术之间的碰撞。
与之相对应,屏幕下方展厅一角摆放着一尊 2 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定格了希腊化时期雕塑中的经典形象拉奥孔试图从几何碎块中挣脱出来的瞬间。
艺术家夸尤拉的作品总是利用复杂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去分析、处理和重建现有的图像。展览通讯稿用“通过机器的视角再次发现自然”来精当地概括此次展览。现场展出的《遗存》(Remains)系列作品似乎能够更直观地体现这句话的意思:这一系列版画远看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的黑白照片负片,近看时,才发现那不过是无数细小的圆点。在观看了同时展出的制作视频后,观众就会意识到,这件作品是用激光测量系统扫描环境后在计算机中构建出来的,可以比喻地说成是“计算机看到的自然”。
这些作品动摇了人们寻常的感知方式。夸尤拉的创作总是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图像入手:经典的建筑形式、广为流传的大师雕塑与绘画,以及优美的然风景。这些图像在人们脑中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地位——识别度高、含义明确,因此它们发生数字化扭曲之后,即带来强烈的颠覆感。夸尤拉在作品中既呈现抽象、人工的技术图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经典图像的特质。在此次展出的《图像志#20》(Iconographies#20)中,早期巴洛克画派艺术家鲁本斯的油画《猎虎》化为了一系列抽象的几何图形,但其原始的色彩却被保留了下来;在《夏日花园》(Jartin d’été)系列影像中,花园风景视频素材经过一系列数字处理后,获得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与笔触;而雕塑《拉奥孔》(Laocoön)则保留了拉奥孔的痛苦神态。也正是因为如此,经典之美在一定程度上被继承在新作之中,传递给今天的观众,使之在形式上具备足够的震撼力,吸引观众去观察,并从而能引诱他们一步步走出自己原本所认识的那个世界。
夸尤拉的创作来自于他对图像本身的迷恋。在展览开幕日的对谈活动上,夸尤拉谈到自己十几岁时被哥哥的建筑图册所吸引的经历,“很快,我发现我感兴趣的不是建筑,而是建筑的图像,”他说。他也谈到了德国摄影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对照片所进行的的人工处理。与此相同,在夸尤拉的作品中,图像也脱离了它所指示的现实,获得了自身的生命。
虽然艺术家的作品是开放给观众解读的,但若把这些作品理解成计算机制图能力的展示,可以算是一种比较糟糕的误读了。夸尤拉绝不是想要炫耀自己通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如何掌握了用计算机画画的技巧。“我感兴趣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计算机识别世界的能力,”他在对谈中说。实际上,展览现场已经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雕塑工厂》(Sculpture Factory)是夸尤拉最近的一系列作品。展览现场的玻璃房间中,一台库卡机械臂正根据指令快速地雕琢着雕塑,雕刻下来的白色飞沫像雪花一样覆盖了这台机器。房间外,一系列半成品雕塑按照完成程度排列开来,展现了机器工作的过程。而计算机/机器创造雕塑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理解”和“分析”这个 3D 图像的过程——显然和人脑的自然逻辑十分不同。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雕塑的实现步骤,感觉就像是正在研究另个物种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2019 年,数字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地融入时代,如果谈及艺术时,依旧仅仅把技术当成是“快速做图好帮手”或者某种处理图像“滤镜”,不是对技术缺乏想象,就是对艺术缺乏想象。夸尤拉并不膜拜技术本身,而是将之视作表达的必要工具。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动用那么多的计算机与机器去研究和重新创造几张图像,真的有必要吗?我想这其中必然具有许多趣味,就像你重回了初生的状态,获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除此之外,我想图像上的颠覆可以推衍到图像背后。夸尤拉在作品中选择了诸多经典的建筑与艺术图像,在图像的颠覆作用下,同样经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动摇,而文明就是这样进步的。
“夸尤拉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将在昊美术馆(上海)展出至 2019 年 6 月 2 日。
在下方浏览更多展览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