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裔英国艺术家……,实际上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并不喜欢叫自己“艺术家”,他觉得这个称呼无所不包但又什么也没说,他比较喜欢的称谓是“作曲家”(composer),或者用这个词的英文原义——“把东西组合在一起的人”。这个说法就具体多了,直接显示出他所做的事情:将声音、画面、光、影像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干扰互动。有时候,哈龙用各种日常可见的现成物品来作为承载声与光的媒介实体,有时候他并不需要这些实体,只要有电流就可以了——电流是整个装置中的灵魂。因此,哈龙·米尔扎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名为“电之离调”。
哈龙·米尔扎二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做过 DJ,我并不知道哈龙曾经的 DJ 风格如何,不过现在他倾心于电流通过设备时产生的那些我们熟悉的声响。无论是节能灯管被接通时产生的不稳定的“滋滋”声,还是电冰箱发出的低沉的“嗡嗡”声,或者是收音机和老式电视机找不到信号时发出的“沙沙”声——这些或者撩人心弦、或者让人平静的声音诠释出电子的流动,如同现代生活的血液。“电之离调”一楼展厅充满了类似的声音,为此次展览设定了一个特别的“基调”。
在作品《太多的灵芝》当中,一块太阳能板和一幅画着灵芝的画板(盖娅·福格扎作品)相互支撑组成了装置的主体。细小的电线穿过画面,并在画板之后缠绕。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使装置有节律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LED 灯带随之跳动闪烁。作品中有一台混淆视听的音箱——人们不免以为声音是从那儿发出来的,而实际上人们听到的不过是扩音器放大的电流声。米尔扎好像很喜欢这个小小的感官欺骗,《大爆炸之后》这件作品也是一样:大瀑布在显示器播放的视频中倾泻而下,观众会以为自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殊不知那其实是从显示器下方的音箱里传出的白噪音。
去年冬天,英国 Ikon 画廊为哈龙举办了一场名为“现实其实就是我们所以为的样子”(reality is somehow what we expect it to be)的个展,这个题目恰恰从反面解释了这种感官错位——你所以为的现实未必是真的现实。但与此同时,真正的现实可能并不比你所以为的现实更重要。这么一来,第一件作品《太多的灵芝》当中的视觉符号似乎就有了所指——指向一种由蘑菇引发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现实。
还有一件比较复杂的作品,它的名字叫《优化展亭—副本》。不知从何处出现的花洒正在疯狂喷水并发出噪音,一个用来接水的塑料大桶和旁边的大片蓝色吸音棉似乎都是为了拯救这个失控的情景而存在的。同时,一支麦克风正低下头,谦卑地倾听这花洒的诉说。看到这儿,你的思绪一定像地上纠缠的线一样乱。但如果你顺着电线的方向看过去,就会发现它竟然没有终止,而是沿着展厅的墙面一路游走。如果你足够好奇(而好奇心是观看当代艺术展览的必备品!),你可能会跟着这根电线,一路穿过美术馆商店、咖啡厅,直到一楼厕所旁:它钻进了一个小房间。
你走进去,发现了展览海报上那根倾斜的灯管。随着灯管亮度的不断增加,耳边有一个噪音的音量也在不断加大——没错,到这儿你就能猜到这个声音来自何处了。正当你感到几乎不能忍受的时候,突然一下,你的眼睛陷入黑暗,声音也戛然而止,只剩下一些残留的影像和声音在脑中回荡。
2011年,为哈龙·米尔扎赢得威尼斯双年展“银狮奖”的作品《The National Apavilion of Then and Now》(2011)与这件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感受极致的喧哗和极致的寂静。不过我却突然想到了 Rube Goldberg 的联动机械装置漫画,哈龙·米尔扎的装置就像是极简主义和电子版的 Rube Goldberg machine,一步步引导电流翻山越岭,让一处发生的动作在另一处产生结果。
地下一层则是一件更大型的组合,四块屏幕和一墙之隔的八个声道的音箱,以及分散在整个负一层的 LED 灯带同时运动,如同一部巨大的机器。墙上的红蓝两色吸音棉拼贴也增添了氛围的陌生感。如果你忽略视频站在音箱中间,很可能产生随着节奏摇晃身体的冲动,此刻,哈龙的 DJ 功力就显现出来了。而屏幕的引入则为作品增加了更多信息,奇特的萨满仪式、911事件、特朗普就职、科学研究影像与现场的声、光一起混乱地共舞者,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亦如此。或许隔开几年,人们便能从这时代的杂音中辨认出其中埋藏的主要旋律,但愿它不会像作品名那样,成为一个 “911-119(特朗普就职日)” 的循环。
沿着四方当代美术馆二楼独特的路径行走,则会看到《光的作品》系列。在这里,电线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也是作品外观的一部分。它们相互连接,同步闪烁,一直延伸到美术馆一层的楼梯旁。
从二楼再往前走,观众们就会遇见此次展览中除了电流之外的另外一个线索——复制品。《挪用规则》这件作品中包含哈龙·米尔扎作品中常用的太阳能板,其上悬浮着路易威登钱包,以及三位与该品牌合作过的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模型——钱包和模型均为无授权的中国复制品。这件作品诞生于哈龙·米尔扎和路易威登品牌之间的版权纠葛:2018年,路易威登全球多个旗舰店的橱窗展示中出现了与哈龙·米尔扎作品相似的太阳能板阵列,而哈龙对此并不知情。艺术家试图与之交涉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哈龙·米尔扎于是在自己的作品中挪用了与该品牌相关的视觉元素对之进行回应,还从中国当地购买了许多仿冒驴牌皮具进行限量创作,版权符号也以涂鸦 tag 的形式跃然美术馆白墙上。而就在此次展览布展期间,路易威登品牌又一次使用了哈龙作品中常用的吸音棉元素进行橱窗陈列,哈龙因此在一层展厅特别增加了三件新作,用三块屏幕恶搞了路易威登男装品牌主理人维吉尔·阿布洛的 instagram 主页。
实际上,“挪用”也是哈龙·米尔扎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元素。他并不反对人们共享知识或者某个精彩的想法,他反对的是时尚圈内一些既严格强调自身版权,又肆意践踏他人同等权利的做法。在与路易威登较劲之外,哈龙·米尔扎还在展览多处隐藏了他对“复制品”的看法——所以此次展览中有许多作品的名字叫做“XX副本”。在哈龙看来,艺术世界所强调的“原版”并不重要,在同一个概念下,何苦要将最初使用的材料不远万里运送到另一个展览现场,而不就地取材,再做一件副本呢?
整场展览在闪烁的灯带中呈现出一种轻松而温和的调侃气氛,哈龙·米尔扎的才智随着电流在四方当代美术馆奇妙的建筑中愉快地流淌。
巴基斯坦裔英国艺术家……,实际上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并不喜欢叫自己“艺术家”,他觉得这个称呼无所不包但又什么也没说,他比较喜欢的称谓是“作曲家”(composer),或者用这个词的英文原义——“把东西组合在一起的人”。这个说法就具体多了,直接显示出他所做的事情:将声音、画面、光、影像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干扰互动。有时候,哈龙用各种日常可见的现成物品来作为承载声与光的媒介实体,有时候他并不需要这些实体,只要有电流就可以了——电流是整个装置中的灵魂。因此,哈龙·米尔扎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名为“电之离调”。
哈龙·米尔扎二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做过 DJ,我并不知道哈龙曾经的 DJ 风格如何,不过现在他倾心于电流通过设备时产生的那些我们熟悉的声响。无论是节能灯管被接通时产生的不稳定的“滋滋”声,还是电冰箱发出的低沉的“嗡嗡”声,或者是收音机和老式电视机找不到信号时发出的“沙沙”声——这些或者撩人心弦、或者让人平静的声音诠释出电子的流动,如同现代生活的血液。“电之离调”一楼展厅充满了类似的声音,为此次展览设定了一个特别的“基调”。
在作品《太多的灵芝》当中,一块太阳能板和一幅画着灵芝的画板(盖娅·福格扎作品)相互支撑组成了装置的主体。细小的电线穿过画面,并在画板之后缠绕。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使装置有节律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LED 灯带随之跳动闪烁。作品中有一台混淆视听的音箱——人们不免以为声音是从那儿发出来的,而实际上人们听到的不过是扩音器放大的电流声。米尔扎好像很喜欢这个小小的感官欺骗,《大爆炸之后》这件作品也是一样:大瀑布在显示器播放的视频中倾泻而下,观众会以为自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殊不知那其实是从显示器下方的音箱里传出的白噪音。
去年冬天,英国 Ikon 画廊为哈龙举办了一场名为“现实其实就是我们所以为的样子”(reality is somehow what we expect it to be)的个展,这个题目恰恰从反面解释了这种感官错位——你所以为的现实未必是真的现实。但与此同时,真正的现实可能并不比你所以为的现实更重要。这么一来,第一件作品《太多的灵芝》当中的视觉符号似乎就有了所指——指向一种由蘑菇引发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现实。
还有一件比较复杂的作品,它的名字叫《优化展亭—副本》。不知从何处出现的花洒正在疯狂喷水并发出噪音,一个用来接水的塑料大桶和旁边的大片蓝色吸音棉似乎都是为了拯救这个失控的情景而存在的。同时,一支麦克风正低下头,谦卑地倾听这花洒的诉说。看到这儿,你的思绪一定像地上纠缠的线一样乱。但如果你顺着电线的方向看过去,就会发现它竟然没有终止,而是沿着展厅的墙面一路游走。如果你足够好奇(而好奇心是观看当代艺术展览的必备品!),你可能会跟着这根电线,一路穿过美术馆商店、咖啡厅,直到一楼厕所旁:它钻进了一个小房间。
你走进去,发现了展览海报上那根倾斜的灯管。随着灯管亮度的不断增加,耳边有一个噪音的音量也在不断加大——没错,到这儿你就能猜到这个声音来自何处了。正当你感到几乎不能忍受的时候,突然一下,你的眼睛陷入黑暗,声音也戛然而止,只剩下一些残留的影像和声音在脑中回荡。
2011年,为哈龙·米尔扎赢得威尼斯双年展“银狮奖”的作品《The National Apavilion of Then and Now》(2011)与这件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感受极致的喧哗和极致的寂静。不过我却突然想到了 Rube Goldberg 的联动机械装置漫画,哈龙·米尔扎的装置就像是极简主义和电子版的 Rube Goldberg machine,一步步引导电流翻山越岭,让一处发生的动作在另一处产生结果。
地下一层则是一件更大型的组合,四块屏幕和一墙之隔的八个声道的音箱,以及分散在整个负一层的 LED 灯带同时运动,如同一部巨大的机器。墙上的红蓝两色吸音棉拼贴也增添了氛围的陌生感。如果你忽略视频站在音箱中间,很可能产生随着节奏摇晃身体的冲动,此刻,哈龙的 DJ 功力就显现出来了。而屏幕的引入则为作品增加了更多信息,奇特的萨满仪式、911事件、特朗普就职、科学研究影像与现场的声、光一起混乱地共舞者,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亦如此。或许隔开几年,人们便能从这时代的杂音中辨认出其中埋藏的主要旋律,但愿它不会像作品名那样,成为一个 “911-119(特朗普就职日)” 的循环。
沿着四方当代美术馆二楼独特的路径行走,则会看到《光的作品》系列。在这里,电线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也是作品外观的一部分。它们相互连接,同步闪烁,一直延伸到美术馆一层的楼梯旁。
从二楼再往前走,观众们就会遇见此次展览中除了电流之外的另外一个线索——复制品。《挪用规则》这件作品中包含哈龙·米尔扎作品中常用的太阳能板,其上悬浮着路易威登钱包,以及三位与该品牌合作过的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模型——钱包和模型均为无授权的中国复制品。这件作品诞生于哈龙·米尔扎和路易威登品牌之间的版权纠葛:2018年,路易威登全球多个旗舰店的橱窗展示中出现了与哈龙·米尔扎作品相似的太阳能板阵列,而哈龙对此并不知情。艺术家试图与之交涉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哈龙·米尔扎于是在自己的作品中挪用了与该品牌相关的视觉元素对之进行回应,还从中国当地购买了许多仿冒驴牌皮具进行限量创作,版权符号也以涂鸦 tag 的形式跃然美术馆白墙上。而就在此次展览布展期间,路易威登品牌又一次使用了哈龙作品中常用的吸音棉元素进行橱窗陈列,哈龙因此在一层展厅特别增加了三件新作,用三块屏幕恶搞了路易威登男装品牌主理人维吉尔·阿布洛的 instagram 主页。
实际上,“挪用”也是哈龙·米尔扎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元素。他并不反对人们共享知识或者某个精彩的想法,他反对的是时尚圈内一些既严格强调自身版权,又肆意践踏他人同等权利的做法。在与路易威登较劲之外,哈龙·米尔扎还在展览多处隐藏了他对“复制品”的看法——所以此次展览中有许多作品的名字叫做“XX副本”。在哈龙看来,艺术世界所强调的“原版”并不重要,在同一个概念下,何苦要将最初使用的材料不远万里运送到另一个展览现场,而不就地取材,再做一件副本呢?
整场展览在闪烁的灯带中呈现出一种轻松而温和的调侃气氛,哈龙·米尔扎的才智随着电流在四方当代美术馆奇妙的建筑中愉快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