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之星 011 | 从游戏界面进入周岩的回忆中
“Creator of the Week 每周之星”是 Creators 创想计划的每周特别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呈现来自本地与海外的创造力新星!
在周岩的作品《The 2 of us》中,观众通过一个游戏界面,进入了艺术家的回忆中,在彼时艺术家所在的公寓房间里,与他共度一天。观众如同一个突然闯入的幽灵,旁观了以第三人称形态出现的艺术家一天的活动——在那一天中,艺术家失去了他的一位亲人。我猜想,那个独特的旁观者的视角,或许来源于周岩本人对那一天的记忆的反复访问。
周岩的作品中的怀旧情绪与摇滚乐的影响,使冰冷的虚拟空间充满了情绪的感染力。目前,周岩的作品多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电子游戏和视频影像两种媒介呈现,前者使观众可以主动探索,后者则加入了艺术家的控制。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总是错综交叠,观众同时踏上一条通往未知又返回记忆的旅程。
周岩个展《太阳以西》目前正在北京 PPPP 空间展出,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同时通过影像和游戏体验周岩的作品。
创想计划:请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周岩:Hello,我是周岩,目前生活在北京,打小开始画画,美院那会儿学的平面设计,后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读书逐渐转到艺术相关,毕业后给艺术家 Kurt Hentschlager 和 Claudia Hart 做了两年的助手,从那之后决定开始艺术人生。
你怎么描述自己的创作呢?
目前阶段使用比较多的媒介是电子游戏,视频录像,之前也做过 artist book(艺术家书)。但媒介和技术对我来说只是现阶段的表现手法 。
后殖民主义,沙文主义是目前能够刺激我创作的出发点。我习惯用手机记事,比如截屏或者记笔记。作品内容的最初呈现也大部分是轻松的,跳跃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我比较喜欢隐晦地讲故事。
哪些文化影响到了你的创作?
都会涉及,但我不太喜欢赶时髦,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比如 90 年代西雅图 grunge 音乐,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80年代的 MTV 录像,或者昨天晚上胡同口遇到的猫。
有没有什么想要特别介绍的作品和项目?
比较喜欢用多件作品呈现一个完整主题。《010》是一件怀旧式的作品, 因为出生和成长在北京,一直目睹着北京这个城市外貌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的拆除老旧胡同,到环路一圈圈向城市外围扩张,再到2017年夏天开始整治“开墙打洞”运动,城市规划举措持续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其中,许多“开墙打洞”的商业都是由住宅改造而成,而这些住宅大部分都是在 10 年前的政策影响下演变而来的,10年前被平房改造的人在 10 年后旁观着新一轮市貌变化。
政策像水一样,反复地以各种形式渗入人们的生活,怀旧的情绪和为了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化的观念共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混合状态。我在海外生活时将儿时记忆搭建成一座可供游览的虚拟房屋,把在异乡搭建起来的虚拟记忆与回国后的现实经历杂糅在一起,类似于同罗生门般的存在着。
作品也分为多个部分,主体部分用是一个可以进入交互的 VR 世界,另外还有一个录像部分,类似于幕后的形式存在。有点像多个作品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呈现。在这个录像中,我回到了虚拟房屋中北京平房的原址,在这个隐藏在北京某个胡同中的老宅中,用镜头寻找着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并且伴随着早年在纽约中央公园中的一段关于北京记忆的闲聊。
另外一件作品《The 2 of us》探讨的内容比较私人化。我在美国的时候,姥爷在北京去世了,所以这是一个讨论错乱时空中如何面对生与死的作品。主线情节是关于一个失去亲人的故事。我通过游戏引擎搭建了一个实时发生的游戏场景,不同于模拟人生式的上帝视角,我用第一人称视角去描绘我作为一个不在此地的人所经历的一天。
以时间为单位,在同一场景的不同时间段,我(游戏中的虚拟人物)作为被观看者(观众、玩家)经历着难忘的一天。在这里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一日了解到我此时彼地的生活状态,这其中同时也夹杂了我对绘画,音乐等既定价值观的怀疑和思考碎片,直到午夜我收到亲人去世的消息作为结束。
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以游戏作为叙事载体的客观性,比如故事内容的碎片化问题,和交互过程中缺乏指向性的弊端(过度的自由化)。所以我同时根据故事概念延展出了一系列视频录像作品,有点类似游戏宣传片的形式 。辅助游戏部分,同时它们也是独立存在的单个作品。
你什么时候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工作习惯?
比较习惯晚上工作。目前的创作习惯是一个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可能开始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想要讨论的概念,但点和线总会连成面。
你的日常爱好是什么?
看东西,听东西,学东西。
目前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主要从我自身经历出发,站在一个中间的位置环顾周围。未来思考方向应该会不仅仅局限在自身上面。
谢谢你,周岩!
周岩个展《太阳以西》将在北京 PPPP 空间展出至2019年4月22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国际艺术区256号灰色办公大楼306室
开放时间:每周六14:00-18:00 ,其他时间段需至少提前一天邮件或电话预约,预约电话:18519187728
“Creator of the Week 每周之星”是 Creators 创想计划的每周特别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呈现来自本地与海外的创造力新星!
在周岩的作品《The 2 of us》中,观众通过一个游戏界面,进入了艺术家的回忆中,在彼时艺术家所在的公寓房间里,与他共度一天。观众如同一个突然闯入的幽灵,旁观了以第三人称形态出现的艺术家一天的活动——在那一天中,艺术家失去了他的一位亲人。我猜想,那个独特的旁观者的视角,或许来源于周岩本人对那一天的记忆的反复访问。
周岩的作品中的怀旧情绪与摇滚乐的影响,使冰冷的虚拟空间充满了情绪的感染力。目前,周岩的作品多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电子游戏和视频影像两种媒介呈现,前者使观众可以主动探索,后者则加入了艺术家的控制。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总是错综交叠,观众同时踏上一条通往未知又返回记忆的旅程。
周岩个展《太阳以西》目前正在北京 PPPP 空间展出,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同时通过影像和游戏体验周岩的作品。
创想计划:请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周岩:Hello,我是周岩,目前生活在北京,打小开始画画,美院那会儿学的平面设计,后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读书逐渐转到艺术相关,毕业后给艺术家 Kurt Hentschlager 和 Claudia Hart 做了两年的助手,从那之后决定开始艺术人生。
你怎么描述自己的创作呢?
目前阶段使用比较多的媒介是电子游戏,视频录像,之前也做过 artist book(艺术家书)。但媒介和技术对我来说只是现阶段的表现手法 。
后殖民主义,沙文主义是目前能够刺激我创作的出发点。我习惯用手机记事,比如截屏或者记笔记。作品内容的最初呈现也大部分是轻松的,跳跃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我比较喜欢隐晦地讲故事。
哪些文化影响到了你的创作?
都会涉及,但我不太喜欢赶时髦,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比如 90 年代西雅图 grunge 音乐,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80年代的 MTV 录像,或者昨天晚上胡同口遇到的猫。
有没有什么想要特别介绍的作品和项目?
比较喜欢用多件作品呈现一个完整主题。《010》是一件怀旧式的作品, 因为出生和成长在北京,一直目睹着北京这个城市外貌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的拆除老旧胡同,到环路一圈圈向城市外围扩张,再到2017年夏天开始整治“开墙打洞”运动,城市规划举措持续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其中,许多“开墙打洞”的商业都是由住宅改造而成,而这些住宅大部分都是在 10 年前的政策影响下演变而来的,10年前被平房改造的人在 10 年后旁观着新一轮市貌变化。
政策像水一样,反复地以各种形式渗入人们的生活,怀旧的情绪和为了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化的观念共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混合状态。我在海外生活时将儿时记忆搭建成一座可供游览的虚拟房屋,把在异乡搭建起来的虚拟记忆与回国后的现实经历杂糅在一起,类似于同罗生门般的存在着。
作品也分为多个部分,主体部分用是一个可以进入交互的 VR 世界,另外还有一个录像部分,类似于幕后的形式存在。有点像多个作品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呈现。在这个录像中,我回到了虚拟房屋中北京平房的原址,在这个隐藏在北京某个胡同中的老宅中,用镜头寻找着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并且伴随着早年在纽约中央公园中的一段关于北京记忆的闲聊。
另外一件作品《The 2 of us》探讨的内容比较私人化。我在美国的时候,姥爷在北京去世了,所以这是一个讨论错乱时空中如何面对生与死的作品。主线情节是关于一个失去亲人的故事。我通过游戏引擎搭建了一个实时发生的游戏场景,不同于模拟人生式的上帝视角,我用第一人称视角去描绘我作为一个不在此地的人所经历的一天。
以时间为单位,在同一场景的不同时间段,我(游戏中的虚拟人物)作为被观看者(观众、玩家)经历着难忘的一天。在这里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一日了解到我此时彼地的生活状态,这其中同时也夹杂了我对绘画,音乐等既定价值观的怀疑和思考碎片,直到午夜我收到亲人去世的消息作为结束。
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以游戏作为叙事载体的客观性,比如故事内容的碎片化问题,和交互过程中缺乏指向性的弊端(过度的自由化)。所以我同时根据故事概念延展出了一系列视频录像作品,有点类似游戏宣传片的形式 。辅助游戏部分,同时它们也是独立存在的单个作品。
你什么时候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工作习惯?
比较习惯晚上工作。目前的创作习惯是一个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可能开始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想要讨论的概念,但点和线总会连成面。
你的日常爱好是什么?
看东西,听东西,学东西。
目前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主要从我自身经历出发,站在一个中间的位置环顾周围。未来思考方向应该会不仅仅局限在自身上面。
谢谢你,周岩!
周岩个展《太阳以西》将在北京 PPPP 空间展出至2019年4月22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国际艺术区256号灰色办公大楼306室
开放时间:每周六14:00-18:00 ,其他时间段需至少提前一天邮件或电话预约,预约电话:1851918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