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之星 012 | 阅读一部张业鸿的“综合小说”
“Creator of the Week 每周之星”是 Creators 创想计划的每周特别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呈现来自本地与海外的创造力新星!
油画系毕业的张业鸿的创作远远超出了绘画这个领域,或者说,他的创作并不受限于特定的媒介。在作品创作之外,张业鸿还通过策展和写作实践自己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惊现的“奇迹”,现代人对太空和宇宙的迷恋,地图上的“世界尽头”、寓言中的动物、发廊与剃发……张业鸿的思路分散在昨日与今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各处。尽管每个项目所关注的话题都各不相同,张业鸿的作品中总贯穿着一个相对完整的虚构叙事,如同一部综合小说。
在“Creator of the Week 每周之星”第12期,我们了解一下张业鸿的创作。
创想计划:请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张业鸿:呆嘎吼,我是张业鸿。出生在广州,现居杭州。因为不太喜欢自己的名字,网络上一般用拼音 Zhang Yehong 代替,很多人把 hong 当成是红,于是衍生了小红、红红、叶红等爱称。
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从事着一些和油画没什么关系的创作,但偶尔也会画画。上过班,觉得没意思就辞了,考过研,没考上。
算命的朋友说我是艺术家命格,但目前看来没什么起色。平时宅在家里自我雇佣,有空会写小说和翻译国外文章,也在运营着一个叫“联合杂货”的微博/微信艺术平台。
说到这个,今年打算开个公司,把角色从创作者向组织者稍稍倾斜,因为机缘关系也参与了泼先生写作奖的工作,期望未来能在这几种身份里穿梭自如。
能描述一下你的创作吗?
我对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所以创作常年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经常同时在做五六个不同媒介和主题的作品。曾经很努力地试图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创作,但始终找不到贴切的,简历也一直不断地在改(已经到了一个展览换一次的频率)。固然是很钦佩做到滴水不漏的严谨,能完美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的人,但枝繁叶茂的生长力、不断有意外的分岔会让人更兴奋。
很喜欢别人对 X JAPAN 已故吉他手 HIDE 的一段评价:“他想做的事情简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自然,让我沿着某个自觉的“线索”去放弃其他星星是一种折磨,但如果非要找一个共性的话,可能更喜欢从一些细枝末节出发,有时一个图像或一个词就能给我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而那些从微小的裂缝里爆炸出的创造力能带来思想的快感。(奇点,好像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点?)
你的创作受到哪些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多?
大概是文学比较多。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想象力是偏向文学式的,而且平时也写东西,擅长在图像和文字之间反复弹跳的游戏。虽然不会在创作中直接出现大量文本,但还是希望现场能带给观众像小说一样的阅读感。对我来说,那是一种醒着做梦的感觉,物体产生的叙事魔法。
除此之外,地理也是对最近创作影响较大的因素。我是个热爱漫游的人,着迷于不同的空间附带的质感,有点像段义孚的“恋地情结”,但关注的还是人和地之间的感性联结维度。因为不存在一种脱离地理的历史,反之,所有地方都隐藏着叙事,而叙事中就有人的目光。在我的作品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包括在杭州创作的“旅游区”、在上海创作的“发廊”、在厦门创作的“世界尽头”等——都和这个因素不无相关。
有没有什么想要特别介绍的作品/项目?
去年做过一个叫《飞向太空的人》的作品还蛮喜欢的。这个作品借用了前苏联艺术家卡巴科夫的作品《从公寓飞向太空的人》作为题目和原型,试图讲述现代人在后太空时代下的某种症候。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热爱着头顶的星空,像极了那个想用弹弓飞向太空逃离苏维埃时期现实的人。
我从图像的相似性,游乐设施的失重体验,以及围绕杭州宇宙旅馆的小说写作几个角度切入,杜撰了一种能从任何事物幻想和投射到太空的妄想症疾病,而这种妄想又是切切实实地回落到生活当中我们对天文学过分的迷恋和浪漫主义热情。
然后也要讲一下《溪山国际旅游区》,这是最早的一个和现在关注的东西,创作方法和各方面概念都比较接近的作品。因为古人画的“胸中山水”本身有虚构的意味,所以在一次探讨山水画精神的展览里,我有点恶作剧地把现代旅游景区的生成机制嵌入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虚构了“溪山”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并疯狂压榨它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风景帝国中,景区正是成为了商品和文化符号双重风景下的拜物教对象,隔绝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意识形态,如W.T.J米切尔所说,既是包装,也是包装起来的商品。
你什么时候工作/创作,有什么特别的工作习惯?
曾经试过像很多职业艺术家那样租个工作室,然后生活归生活、创作归创作,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我大部分思考基本都在各种碎片时间完成——散步时、洗澡时、坐车时,在这些“非工作时间”的时候,整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很多脑洞才会慢慢冒出来。
我的创作习惯是喜欢把各种材料搅在一起,跟做料理差不多。这个过程通常是新建一个文件夹,把日积月累收集的素材(图片/文字/展陈/想法)丢进去,然后一天一天等它们自己发酵出一个东西出来。一开始这个文件夹是非常混乱的,久而久之又会分出很多小文件夹和小文档,有点像给演员安排好各自的剧本和角色,当我能把所有素材的关系梳理好后,这作品基本就成型了。不过,我做作品通常只做一半,剩下的另一半要等待有合适的展览把它激发出来。换句话说,我不会平白无故就把一个作品给做完了,有未知的部分,才能保留它的更多可能性。
还有就是,如果我觉得某个主题可能发动其他人一起加入讨论更有意思,我就会去策展。策展是我的另一种方式的创作。
目前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怎样写出“史努比想要一本在第一页所有猫角色就被鳄鱼吃光的书”?
2.消失得只剩下微笑的柴郡猫还是一只猫吗?
3.为什么图片无法打开的 icon 全部都是一张裂掉的风景照?
4.这个验证码真的能让人“快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