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伯的启示:才华就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
巴巴爸爸从地里长出来,能变成任何东西的形状。他乐于助人,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候恰当变形,帮助人类化险为夷。有一天,巴巴爸爸遇见了巴巴妈妈,从土地里 “种” 出七个孩子,各个都能变形。巴巴拉拉爱音乐,她能变成各种乐器自己演奏自己;巴巴祖爱动物,他总是变成小动物的形状跟它们亲切交流;浑身长毛的巴巴伯爱艺术,但倒霉的是,他不知道该变成什么。
巴巴爸爸一家,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法国的动画片《巴巴爸爸》1988 年开始在央视播出,巴巴爸爸粗声粗气的 “巴巴变” 和泰然自若的笑容滋养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爱心。虽然,这部动画没有猫抓老鼠那么紧张刺激的剧情,也没有迪斯尼家族那样标准化的人物形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长大成人的观众脑子里只留下模糊一团的记忆,像巴巴爸爸本身那种暧昧不明的身材一样;可它的奇妙之处在回看时甚至更能带给人启发。
比如说,这些从地里长出来物种介于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它们与自然更为亲近,让人想起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笔下的 “绿孩子”。巴巴爸爸家族的变形能力和他们的神奇材料 “巴巴塑料” 可能比任何一个美式超级英雄都更强大,但他们却拥有后者身上少见的温柔从容,也没有那么爱炫耀,更善于彬彬有礼地隐藏在功绩背后。巴巴爸爸一家有时候也展现柔弱的一面,向人类小朋友寻求帮助。他们不喜欢刻板直线条的城市建筑,亲手建造更凸显个性也更具有在地性的洞穴式的圆房子……这一切都与冷酷理性的现代都市和成年人世界保持着距离。而艺术家陆平原甚至从这部动画片中得到了艺术的启发。
陆平原:第一个艺术之家,展览现场,没顶画廊,上海
陆平原小时候很喜欢看《巴巴爸爸》,爱画画的巴巴伯是他印象中见到的 “第一个艺术家”,“第一个艺术家” 也成了他最近在上海没顶画廊的个展的题目。在回看时,陆平原意识到这个小艺术家虽然拥有无敌的变形能力,却从未加以利用,反而一直都在处理风景、人像之类毫无突破的题材,似乎怎么看都缺少点才华。“在我看来,巴巴伯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变形这件事本身,”陆平原说。这一场展览正由此出发:巴巴伯本来应该能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或者说,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究竟是什么?
巴巴伯画画,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先把 “巴巴伯是不是好艺术家” 的问题放在一旁,看一看陆平原过往的创作和这次个展项目。喜欢艺术和潮流的读者们可能都比较熟悉陆平原的作品。在陆平原创作中,“卡通人物” 是一个明显的线索,通过挪用已有的卡通形象或重新创作新形象,他讨论了超现实逻辑(比如有生命的玩具)或消费主义(长眼睛的东西更吸引消费者)这样的话题;“故事” 则是另一条线索。陆平原撰写一个个融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鬼故事或科幻小说元素的小故事,探索他对艺术和艺术家身份的思考。这一次个展上,陆平原将两个线索进行了一次 “升级” 式交融:与以往不同,这次的展览现场已经不能直接看见巴巴伯的形象本身了;此外,借助巴巴伯的变形功能,陆平原将从前用文字讲述的故事以画面表现出来,而他对艺术的本身的反思作为主题则贯穿其中。
陆平原:第一个艺术之家,展览现场,没顶画廊,上海
陆平原,黑色自然-21802,2021
陆平原,黑色自然-21902,2021
展览的三个系列沿着艺术家对巴巴伯的遗憾展开。第一个系列 “黑色自然” 是一系列具有古早动画片质感的绘画。4:3 的画面模拟了电视屏幕的画幅比例,画中都有一块不确定形状的黑色物体覆盖其上。策展人陈玺安介绍说,艺术史上,风景画一直遵循着这样一种传统:人将风景作为观看的客体。这实际上强调文化与自然的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是说,自然原本仅仅是自然,是人类想要创造风景。陆平原试图打破这种二分法,在画面中,他让巴巴伯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站在画架前描绘风景的主体。虽然动画片中的巴巴伯确实总在画架前画画,但《巴巴爸爸》这部作品本身,其实处处挑战 “文化与自然对立” 的价值观。别忘了,巴巴爸爸家族本身就是超物种的物种,他们能变成各种实用工具,却又来自大地,代表着都市人人身上被扼制的亲近自然的一面。
陆平原,语言玩具-圣洁的时刻:谈论“巴贝特之宴“,2021
陆平原,语言玩具-风眼,2021
陆平原,语言玩具-眼镜午餐,2021
第二个系列 “语言玩具” 则像是在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的尝试。陆平原利用巴巴伯可变形的能力,把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变化成一个幽灵般的形象。时间的维度被纳入平面逻辑中,小幽灵靠身体变形讲述着故事本身,卡通化的眼睛和着惊慌失措的表情则将错综复杂的故事统一为一个整体。巴巴伯于是成了可阅读的图画,令人想起一些古老文明的记事方式。陆平原说,用墨水绘制这一组作品的过程很像在写书法,结果形成了这一组介于图形、绘画和文字之间的画面,就像民间装饰性的鸟虫书或富含寓意的拼字。
陆平原:第一个艺术之家,展览现场,没顶画廊,上海
陆平原,影子的影子,局部
第三个系列 “影子的影子” 是一组雕塑,陆平原用黑色粘土制作了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雕塑作品。巴巴伯变成了 “艺术的样子”,但保持着自己的小眼睛。实际上这些可爱的小眼睛正是一种赝品的证明。在我看来,它描摹出这样一种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堪称噩梦的景象:已有的大量伟大作品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的艺术的前路,似乎无论做什么,都会消失在艺术里程碑投下的影子里——艺术家被艺术史和过量的信息束缚了头脑,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让我们再回到可怜的巴巴伯。天天画风景、做人像雕塑的巴巴伯,在这片已经被过度开垦的艺术土地上,还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吗?我大概比陆平原乐观一点。现在,想象你是巴巴伯,假如无限变形的能力意味着你在艺术技法上无所不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你想做什么” 了。什么让你感动,什么让你快乐,什么给你思考的快感,什么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什么让你愿意在痛苦中前行?如果答案真的是画窗外的一朵花,那么你肯定也能把一朵花画出独特的形态,不管世界上有多少人画过、雕塑过、拍摄过、书写过、吟诵过、表演过一朵花。我突然意识到,“才华” 可能是他人使用的词汇,对艺术家本人来说,才华就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最后能让巴巴伯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不是他奇妙的变形能力,而是他与众不同的满身毛刺——就看他什么时候发现这一点了。
- 巴巴爸爸的作者是法国人 Annette Tison 和美国人 Talus Taylor,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生物老师,两人曾作为生活伴侣生活在巴黎。
- 巴巴爸爸(barbapapa)来自法语 “barbe-à-papa”,指的是 “棉花糖”,而字面意思则是 “爸爸的大胡子”。
- Talus 不会说法语。有一次,两人在公园里散步时,Talus 听见一个小孩不停问父母要一种叫 “巴-巴-巴-巴” 的东西,就问 Annette 那是什么,于是第一次知道了法语 “棉花糖” 的说法。后来,在餐厅里,两人在纸巾上画出了巴巴爸爸原始的造型。
- “巴巴爸爸” 是第一个人物的名字,也是这个物种的名字。
巴巴爸爸一家的房子,图片来自网络
巴巴爸爸一家住的泡泡形房子,受到瑞士建筑师 Pascal Haüsermann 的启发,后者专门从事泡泡建筑和有机建筑,是一位乌托邦式的建筑师。
《巴巴爸爸》系列 1971 年作为童书发布,电视动画 1974 年在法国播出,1988 年在中国由央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