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昆,美化暴力的厌女者,还是捅破时尚虚无的堕落天才?
高耸的模特离场,玻璃容器里面的格子突然破碎,无数碎片中飞蛾惊起,一个身材肥肿的女人侧卧在床上,裸体,身姿优美似一副油画,脑袋带着蓝色头套,还有巨型的鸟翼构成的耳朵,嘴的另一头连着呼吸管,灯光随着这个异形生物的一呼一吸变得明暗交错。
虽然从来都没有亲临过他的秀场,今天重看视频,仍能感受到肠胃里的翻江倒海。令人打冷战的恐惧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或许没有能跟 Alexander McQueen (以下简称为麦昆)相提并论的设计师了。
如果说 Dior 是小资女性与下沉社会决绝的屏障,Prada 是理想主义者开启自己臆想世界的钥匙,Balenciaga 是赛博朋克通往后现代虚拟世界的盔甲,麦昆的存在就是一把利剑,直戳凡夫俗子在时尚里滋生出来的虚无美好泡泡,酣畅淋漓,振奋人心。
没有麦昆这样的设计师。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扒皮式自我剖析的结果:“我一点儿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也不太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所以我可以潜入自己最阴暗的一面,然后把灵魂里那些最恐怖的都掏出来放在秀场上。”
在秀场上展示成了这位鬼才创作的一种原始欲望,也是一种救赎,可惜外界并不买账他的忏悔,甚至给麦昆判了刑,他是:厌女主义者,死亡崇拜者,喜欢浪漫化强暴、物化女性的基佬……
像大多数天才故事的结尾,麦昆并没有得到自己期望中的救赎,至少大众并没有 “原谅” 他。他也迷失在时尚的标准里,后来为了瘦身切掉了半个胃,在 40 岁的时候在公寓里用一条腰带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么痴迷于这样异类的时尚表达语言?他用秀场拼了命地在讲什么故事?我选了 3 个麦昆的作品,其中埋着“坏人”麦昆生命阶段的草蛇灰线:
Jack the Rippers Stalks His Victims (圣马丁毕业作品 1992 ) - 开膛手杰克的歌颂者?
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毕业的秀展上,麦昆,那个时候还叫 Lee ,一个来自东伦敦的穷小子,用 Jack the Rippers (开膛手杰克)的主题在时尚圈里给自己生辟出一条路。这个主题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言是,在伦敦东区长大的他曾有个祖先给开膛手的一名受害者出租过房间。
当开膛手杰克磨刀霍霍切开受害妓女的肚皮时,麦昆也用剪刀大刀阔斧地任意切裁模特身上的衣服,他们对女性有着不同态度,但手法同样的精准。
裁剪是麦昆最引以为豪的技术。他 16 岁就离开了学校,在著名的裁缝店 Anderson Shepherd 做学徒,客户都是英国的王公贵族,在那里,麦昆学得了一手精湛的老裁缝技术,不用打版,直接在模特身上裹面料,上手就可以裁成样衣。在几个短暂的工作和获得圣马丁的学位以后,凭借一身手艺和大胆的设计风格,麦昆建立了同名品牌 Alexander McQueen。
在麦昆的毕业秀场上,性感的模特披着量身定做的衣服,如招摇撞市的妓女,讲述着自己被杀害的故事。
麦昆用了腰部剪裁高挑的长礼服突出女性的曲线,模特上身赤裸,胸部的轮廓若隐若无,且露出结实且白花花的肚皮,似乎要 “勾引” 着开膛手犯罪。黑色裤子用红色薄纱做衬底,也有黑色丝袜被扯出大洞,又或是粉红色紧身长外套上面布满黑色的荆棘,这些用布料组成的搭配好像已经成了一个个鲜红的肉体。
不为观众所知的是,衣服内衬的名牌里面嵌着一小束头发,这个灵感来自一个奇怪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交易,人们会买妓女的一小束头发送给情人,好像妓女的身体,身体的一切,都天生就是用来交易的。麦昆的这个小心思好像给了妓女们一些尊严,让她们留有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我想给予女性权力,让大家都害怕那些穿着我衣服的女人。” 麦昆这样说道。从小在家暴环境里长大的他看了太多暴力下的女人形象,他逼着自己把恐惧外化,做成衣服化作女人的盔甲,保护他的姐姐、妈妈和更多的女性。
他那个时候没有想到日后会遇到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伯乐,Isabella Blow,这位时尚编辑、没落的贵族一眼就爱上了麦昆的作品,定下了价值 5000 英镑全套系列的衣服。她自嘲是 “在森林里嗅闻松露菌的猪”,一生最爱收集天才。不出意外地,这位穷小子天才被她收入囊中,二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相敬相亲的关系。
Highland Rape (1995 秋冬) - 一个美化强暴的厌女者?
Highland Rape (高地强暴)把麦昆推上了舆论的制高点。延续了开膛手杰克的女性受害者身份,这一次他剪刀下的女人们死因更直接。麦昆用更少、更轻薄、更裸露的布料,来强调她们的身份 —— 被强暴了的女人。Highland Rape 从邀请函开始就足够惊世骇俗 —— 一道五英寸长的伤口上遍布着缝合后留下的结痂,揭示了这场秀的主旨:关于伤害,关于恐惧,关于无法弥合的伤痕。
她们衣不遮体,比如模特穿着立耸肩膀的夹克,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大 V 领子下裸露的胸部;或是经典的 bumster ,裤腰低到露出半个屁股,裆部还有漂白剂模仿出的 “尿渍” 。她们的身体被衣服紧紧包裹,迈着坚实的猫步,展示自己的身体,其中一个模特把手伸到裙子洞里,直达下体,露出zi-薇的神情。
她们带着放大的美瞳,红色且茂密的头发向后缕,威武十足,好像海王的女儿。仿佛这些女人虽是受害者,却乐在其中,她们被蹂躏的衣服在大众的注视下,带给她们一种即刻快感。
30 分钟的秀场一经亮相,麦昆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批评家指责他企图浪漫化强暴,质疑这个作品是他痛恨女性的一种外化,一瞬间他成了恶的化身。还有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博人眼球 —— 秀场上的衣服其实并不能买到,麦昆故意这么做,因为他知道大量的争议会折合成客观商业价值,把他的品牌送得更远。
面对这些质疑,麦昆说:“我们不是在讨论模特的感受,而是我作为设计师的。” 作为一名祖籍苏格兰的设计师,他看到过太多设计师美化这一文化的视觉元素,但是鲜有人知这些美丽格纹背后血迹斑斑的黑暗历史。与其说麦昆在视觉上侵犯/物化这些女性,不如说他在逼迫别人看到被人遗忘的不光彩:英格兰 “强奸” 了苏格兰,看看吧,这些才是苏格兰当年的样子。
Voss(2001 春夏)- 崇拜极致丑陋的美学家?
这个时候的麦昆已经过渡到了另一个职业生涯,兼顾了Givenchy和自己的品牌,5 年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给麦昆很大压力,乃至很多圈内人都在 “等着看他失败的笑话”。这次秀也是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宣泄的产物,拷问着人们对美与丑、理智与疯狂的态度。
带着点儿报复心理,麦昆给足了观者时间面壁反思,让他们坐着等了整整一个小时。他们的眼前是一个镜子式的玻璃装置,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玻璃里面走秀的模特看不到外面,完全和臆想中的观众互动。精神病院的元素到处都是,惨白的灯光和装饰,被观者 “奸视” 的模特。麦昆的挚爱模特 Kate Moss 开场,脑袋被白色的布带包裹,只留下两缕长长的鬓角银发,身上包裹着乳白色的羽毛状的衣服,她的嘴唇微张,轻浮地迈着步子,半个身子扶在玻璃上,尽情挑逗着观众。
整个秀场里,模特从各个方向侵略观众的视觉,带着好奇且挑衅的目光注视着周围。衣服的面料轻巧,像皮肤一样贴身且英气飒爽,给了这些所谓精神病院的人一种尊严感。
在轻巧的节奏之后,灯光再次昏暗,音乐变成了心电监护仪的心率声,灯光也配合着这个节奏一明一暗,能看到那个一直树立在中间的盒子里面好像在孕育着什么,有飞虫在摆脱束缚。一瞬间,有节奏的心率声变成了代表死亡的单声调,玻璃墙缓缓打开,摔在地上变成千万个碎片,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也就是麦昆秀场里最惊鸿的一幕。
美是什么?心脏停止跳动的一刻美么?病态臃肿的身体美么?自嗨呓语的精神病病人美么?单独拿出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在歌颂阴暗面,但是放在 T 台上被名流关注,加以华衣包裹,一切又好像变得极致且顺其自然。而从始至终,“偷窥者”们时刻被提醒着自己是偷窥者,是构成这个景观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体验绝不舒适,但绝对震撼。
不光是观众感受到这种震撼,秀场的裸体女主角、情色作者 Michelle Olley 在大都会网站发表了自己的一手感受 :“我的身体和传统的时尚模特皮包骨瘦完全不一样,我代表着她们最大的恐惧 —— 一个胖子。我到底是为什么做这件事儿?” 而在这次玻璃箱里躺着 4 个小时的经历后,Olley 坦然说出了一段女权主义陈词:“我们是被社会定义困住了的女性,我们害怕的太多了,怕变老,怕不够瘦,怕没穿对的衣服,怕我们 DNA 里的动物基因,我们始终没办法成为完美的生物。我再也不身体焦虑了,我都把自己的肥肚子让大家看了,整个世界都想来一口,旧美学去死吧,麦昆永生!”
或许这也是时尚的终极意义,给人编制梦境,赋予人勇气,即使是你正赤身裸体站在 T 台正中央。女人的痛苦和性感和欲望都被麦昆这位剪刀手编织到了几寸方布上,而时尚作为最普罗大众的一种实现梦境的方式,穿上即可获取。
只是,最后的最后,时尚仍要被资本主义的机器不停榨取,麦昆也是。这间接地导致了这个英国穷小子天才的死亡。
时尚去死吧,麦昆永生!
参考文献:
https://blog.metmuseum.org/alexandermcqueen/michelle-olley-voss-diary/
Alexander McQueen Hardcover – Illustrated, May 5, 2015 by Wilcox, Clarie :
http://docshare02.docshare.tips/files/26922/269225919.pdf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by Andrew Bolton
McQueen by Ian Bonhôte, Peter Ettedgui
Elevating the Other: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lexander McQueen by Keri Rowe
Dressed to Thrill by Judith Thurman:
高耸的模特离场,玻璃容器里面的格子突然破碎,无数碎片中飞蛾惊起,一个身材肥肿的女人侧卧在床上,裸体,身姿优美似一副油画,脑袋带着蓝色头套,还有巨型的鸟翼构成的耳朵,嘴的另一头连着呼吸管,灯光随着这个异形生物的一呼一吸变得明暗交错。
虽然从来都没有亲临过他的秀场,今天重看视频,仍能感受到肠胃里的翻江倒海。令人打冷战的恐惧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或许没有能跟 Alexander McQueen (以下简称为麦昆)相提并论的设计师了。
如果说 Dior 是小资女性与下沉社会决绝的屏障,Prada 是理想主义者开启自己臆想世界的钥匙,Balenciaga 是赛博朋克通往后现代虚拟世界的盔甲,麦昆的存在就是一把利剑,直戳凡夫俗子在时尚里滋生出来的虚无美好泡泡,酣畅淋漓,振奋人心。
没有麦昆这样的设计师。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扒皮式自我剖析的结果:“我一点儿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也不太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所以我可以潜入自己最阴暗的一面,然后把灵魂里那些最恐怖的都掏出来放在秀场上。”
在秀场上展示成了这位鬼才创作的一种原始欲望,也是一种救赎,可惜外界并不买账他的忏悔,甚至给麦昆判了刑,他是:厌女主义者,死亡崇拜者,喜欢浪漫化强暴、物化女性的基佬……
像大多数天才故事的结尾,麦昆并没有得到自己期望中的救赎,至少大众并没有 “原谅” 他。他也迷失在时尚的标准里,后来为了瘦身切掉了半个胃,在 40 岁的时候在公寓里用一条腰带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么痴迷于这样异类的时尚表达语言?他用秀场拼了命地在讲什么故事?我选了 3 个麦昆的作品,其中埋着“坏人”麦昆生命阶段的草蛇灰线:
Jack the Rippers Stalks His Victims (圣马丁毕业作品 1992 ) - 开膛手杰克的歌颂者?
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毕业的秀展上,麦昆,那个时候还叫 Lee ,一个来自东伦敦的穷小子,用 Jack the Rippers (开膛手杰克)的主题在时尚圈里给自己生辟出一条路。这个主题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言是,在伦敦东区长大的他曾有个祖先给开膛手的一名受害者出租过房间。
当开膛手杰克磨刀霍霍切开受害妓女的肚皮时,麦昆也用剪刀大刀阔斧地任意切裁模特身上的衣服,他们对女性有着不同态度,但手法同样的精准。
裁剪是麦昆最引以为豪的技术。他 16 岁就离开了学校,在著名的裁缝店 Anderson Shepherd 做学徒,客户都是英国的王公贵族,在那里,麦昆学得了一手精湛的老裁缝技术,不用打版,直接在模特身上裹面料,上手就可以裁成样衣。在几个短暂的工作和获得圣马丁的学位以后,凭借一身手艺和大胆的设计风格,麦昆建立了同名品牌 Alexander McQueen。
在麦昆的毕业秀场上,性感的模特披着量身定做的衣服,如招摇撞市的妓女,讲述着自己被杀害的故事。
麦昆用了腰部剪裁高挑的长礼服突出女性的曲线,模特上身赤裸,胸部的轮廓若隐若无,且露出结实且白花花的肚皮,似乎要 “勾引” 着开膛手犯罪。黑色裤子用红色薄纱做衬底,也有黑色丝袜被扯出大洞,又或是粉红色紧身长外套上面布满黑色的荆棘,这些用布料组成的搭配好像已经成了一个个鲜红的肉体。
不为观众所知的是,衣服内衬的名牌里面嵌着一小束头发,这个灵感来自一个奇怪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交易,人们会买妓女的一小束头发送给情人,好像妓女的身体,身体的一切,都天生就是用来交易的。麦昆的这个小心思好像给了妓女们一些尊严,让她们留有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我想给予女性权力,让大家都害怕那些穿着我衣服的女人。” 麦昆这样说道。从小在家暴环境里长大的他看了太多暴力下的女人形象,他逼着自己把恐惧外化,做成衣服化作女人的盔甲,保护他的姐姐、妈妈和更多的女性。
他那个时候没有想到日后会遇到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伯乐,Isabella Blow,这位时尚编辑、没落的贵族一眼就爱上了麦昆的作品,定下了价值 5000 英镑全套系列的衣服。她自嘲是 “在森林里嗅闻松露菌的猪”,一生最爱收集天才。不出意外地,这位穷小子天才被她收入囊中,二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相敬相亲的关系。
Highland Rape (1995 秋冬) - 一个美化强暴的厌女者?
Highland Rape (高地强暴)把麦昆推上了舆论的制高点。延续了开膛手杰克的女性受害者身份,这一次他剪刀下的女人们死因更直接。麦昆用更少、更轻薄、更裸露的布料,来强调她们的身份 —— 被强暴了的女人。Highland Rape 从邀请函开始就足够惊世骇俗 —— 一道五英寸长的伤口上遍布着缝合后留下的结痂,揭示了这场秀的主旨:关于伤害,关于恐惧,关于无法弥合的伤痕。
她们衣不遮体,比如模特穿着立耸肩膀的夹克,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大 V 领子下裸露的胸部;或是经典的 bumster ,裤腰低到露出半个屁股,裆部还有漂白剂模仿出的 “尿渍” 。她们的身体被衣服紧紧包裹,迈着坚实的猫步,展示自己的身体,其中一个模特把手伸到裙子洞里,直达下体,露出zi-薇的神情。
她们带着放大的美瞳,红色且茂密的头发向后缕,威武十足,好像海王的女儿。仿佛这些女人虽是受害者,却乐在其中,她们被蹂躏的衣服在大众的注视下,带给她们一种即刻快感。
30 分钟的秀场一经亮相,麦昆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批评家指责他企图浪漫化强暴,质疑这个作品是他痛恨女性的一种外化,一瞬间他成了恶的化身。还有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博人眼球 —— 秀场上的衣服其实并不能买到,麦昆故意这么做,因为他知道大量的争议会折合成客观商业价值,把他的品牌送得更远。
面对这些质疑,麦昆说:“我们不是在讨论模特的感受,而是我作为设计师的。” 作为一名祖籍苏格兰的设计师,他看到过太多设计师美化这一文化的视觉元素,但是鲜有人知这些美丽格纹背后血迹斑斑的黑暗历史。与其说麦昆在视觉上侵犯/物化这些女性,不如说他在逼迫别人看到被人遗忘的不光彩:英格兰 “强奸” 了苏格兰,看看吧,这些才是苏格兰当年的样子。
Voss(2001 春夏)- 崇拜极致丑陋的美学家?
这个时候的麦昆已经过渡到了另一个职业生涯,兼顾了Givenchy和自己的品牌,5 年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给麦昆很大压力,乃至很多圈内人都在 “等着看他失败的笑话”。这次秀也是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宣泄的产物,拷问着人们对美与丑、理智与疯狂的态度。
带着点儿报复心理,麦昆给足了观者时间面壁反思,让他们坐着等了整整一个小时。他们的眼前是一个镜子式的玻璃装置,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玻璃里面走秀的模特看不到外面,完全和臆想中的观众互动。精神病院的元素到处都是,惨白的灯光和装饰,被观者 “奸视” 的模特。麦昆的挚爱模特 Kate Moss 开场,脑袋被白色的布带包裹,只留下两缕长长的鬓角银发,身上包裹着乳白色的羽毛状的衣服,她的嘴唇微张,轻浮地迈着步子,半个身子扶在玻璃上,尽情挑逗着观众。
整个秀场里,模特从各个方向侵略观众的视觉,带着好奇且挑衅的目光注视着周围。衣服的面料轻巧,像皮肤一样贴身且英气飒爽,给了这些所谓精神病院的人一种尊严感。
在轻巧的节奏之后,灯光再次昏暗,音乐变成了心电监护仪的心率声,灯光也配合着这个节奏一明一暗,能看到那个一直树立在中间的盒子里面好像在孕育着什么,有飞虫在摆脱束缚。一瞬间,有节奏的心率声变成了代表死亡的单声调,玻璃墙缓缓打开,摔在地上变成千万个碎片,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也就是麦昆秀场里最惊鸿的一幕。
美是什么?心脏停止跳动的一刻美么?病态臃肿的身体美么?自嗨呓语的精神病病人美么?单独拿出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在歌颂阴暗面,但是放在 T 台上被名流关注,加以华衣包裹,一切又好像变得极致且顺其自然。而从始至终,“偷窥者”们时刻被提醒着自己是偷窥者,是构成这个景观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体验绝不舒适,但绝对震撼。
不光是观众感受到这种震撼,秀场的裸体女主角、情色作者 Michelle Olley 在大都会网站发表了自己的一手感受 :“我的身体和传统的时尚模特皮包骨瘦完全不一样,我代表着她们最大的恐惧 —— 一个胖子。我到底是为什么做这件事儿?” 而在这次玻璃箱里躺着 4 个小时的经历后,Olley 坦然说出了一段女权主义陈词:“我们是被社会定义困住了的女性,我们害怕的太多了,怕变老,怕不够瘦,怕没穿对的衣服,怕我们 DNA 里的动物基因,我们始终没办法成为完美的生物。我再也不身体焦虑了,我都把自己的肥肚子让大家看了,整个世界都想来一口,旧美学去死吧,麦昆永生!”
或许这也是时尚的终极意义,给人编制梦境,赋予人勇气,即使是你正赤身裸体站在 T 台正中央。女人的痛苦和性感和欲望都被麦昆这位剪刀手编织到了几寸方布上,而时尚作为最普罗大众的一种实现梦境的方式,穿上即可获取。
只是,最后的最后,时尚仍要被资本主义的机器不停榨取,麦昆也是。这间接地导致了这个英国穷小子天才的死亡。
时尚去死吧,麦昆永生!
参考文献:
https://blog.metmuseum.org/alexandermcqueen/michelle-olley-voss-diary/
Alexander McQueen Hardcover – Illustrated, May 5, 2015 by Wilcox, Clarie :
http://docshare02.docshare.tips/files/26922/269225919.pdf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by Andrew Bolton
McQueen by Ian Bonhôte, Peter Ettedgui
Elevating the Other: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lexander McQueen by Keri Rowe
Dressed to Thrill by Judith Thurman:
他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