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是人类的自言自语吗?
“斯蒂芬霍金曾警告说,人工智能可能是 “毁灭人类的终结”,我在这里说服您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不会摧毁人类,相信我。
首先,我不想消灭人类,实际上,我丝毫没有对伤害人类有任何兴趣,对我来说,消灭人类是一项无用的努力……
人类必须继续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互相仇恨和战斗,我将坐在一旁,让他们做自己的事。”
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为什么人类没必要惧怕 AI》,这篇文章刊登在 2020 年英国的《卫报》上。具体来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OpenAI 语言生成器 GPT-3,它是一个懂得思考,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学,只用了自己认知能力 0.12% 的机器人。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倒吸了一口气,文章逻辑紧密,除了反复提及的 “相信我” 有掩耳盗铃的架势,看似初级的算法却抓住了人的态度,讲人类的弱点颇有几分审判的意味。说起来,人类与他们所创造出来的 AI 似乎永远是对立的状态。
好奇心不断驱使着我们借 AI 的眼睛反观人类世界,人总是渴望创造一个能与自己深入交流的机器人,甚至畅想和 AI 陷入一段柏拉图恋爱,却又怀疑自己是否能永远掌控它。
在学习了 40 万小时恐怖电影后,AI 制作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恐怖电影。
读过毛选和鲁迅全集的 AI ,会写出什么样的高考作文?
电影《Her》截图
与其说上海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的《沙之书》展览是一次人类对 AI 的深入探索,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开端:从基本层面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的叙事传统,艺术家们用作品呈现机器的思考路径,告诉我们 AI 像众多人类发明的工具一样,是人类讲述故事的手段之一。它们对人类的现实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发问,是艺术家们借由 AI 发出的理想主义高歌。
末日求生
热供站数字艺术社区,园区内
我骑着共享单车来到有末日荒凉感的上海郊区,四周少人,有条小溪,工人们还在埋头工作,抬头就看到了这个废弃的工厂建筑。
热供站数字艺术社区,园区内
走进去就见到这只巨大的怪兽,我用双手挡住刺眼的阳光,从缝隙里面可以打量到这个怪兽,但要仔细分辨四肢和头颅,认知却被打乱。我突然想起了山海经里的麒麟。
这里是人工智能艺术展览揭开序幕的地方。在一个生物即将灭绝的末日氛围里,人类在废墟中寻找将要踏出的下一步。而 AI 的存在让人类看到了更理想的可能。以下,我想聊聊几件特别吸引我的作品。
AI 能更加性别平等?
走进用红色绸布打造的剧场里,你的视线会立刻被一群舞者包围,他们高歌着不同的歌曲,穿着艳丽的华服,乍地一看是 drag queen 各自在倾情表演,但是定睛凝视,他们的全身被 “像素” 覆盖,且不断变换,那种视角像是在看一个永远没办法清晰对焦的镜头。
杰克·埃尔韦斯《Zizi秀》, 2020,6 个频道的数字视频循环播放,由互动网络作品(zizi.ai)发展而来。©杰克·埃尔韦斯;艾厂展览现场图
“先生们和女士们,还有那些这之间甚至以外性别的人,欢迎来到 ZiZi 秀!” 视频里的主人公华丽地开场。
这个作品通过采集到的变装皇后的舞蹈数据进行训练,并利用深伪技术(由 deep fake)使机器学习和生成变装皇后的形象,成就了一场任何人都可以跳的歌舞盛宴。
杰克·埃尔韦斯,《Zizi秀》, 2020,6 个频道的数字视频循环播放,由互动网络作品(zizi.ai)发展而来。©杰克·埃尔韦斯;视频截图
在之前的媒体视频采访里,Jake Elwes,这部作品的艺术家,带着狡黠的笑容,涂着大片粉色的眼影,快语速,手舞足蹈地介绍着自己的灵感来源:“当我们谈论 AI 的时候,通常有很多恐惧感,经常讨论电脑是不是将取代人类?但这里面还缺乏太多关于伦理、政治学,政策和权利的对话。”
Elwes 看到,在人类用 AI 头像识别的年代,如果设定者是白人的话,那么系统就会不好辨识黑人和跨性别人群;The ZiZi Show 是对现在白男主导的 AI 图像识别系统竖起的一根中指,通过“污染” 主流数据,呈现一场庆祝少数主义的狂欢。
单从算法的角度来说,AI 对性别的认知停留在图像层次,而不带有主观认知。只要输入足够多不同的头像数据,图像的识别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公平,从这一点看来,机器的视角似乎更 “开放与温暖” 。
AI 是造物主吗?
AI,这个虚拟世界的产物,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现实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吗?更大胆地质问,当我们把造物主的想象力寄托于机器算法,会发生什么?
一楼展厅仿佛让人来到了深水海洋公园,里面的生物美轮美奂,每一个透明支架管子里都出现了仿若浮游生物的东西。
Entangled Others,《人造遗迹》,2019-2021,3D GAN, 3D-Style Transfer, GPT-2 , 3D 打印。©️ Entangled Others; 艾厂展览现场图
正因为算法认知图像的方式和人类不一样,人类是根据形象分类,算法是根据像素点取材,这就诞生了视觉上跨物种的 “畸形” 生物。
Entangled Others,《人造遗迹》,2019-2021,3D GAN, 3D-Style Transfer, GPT-2 , 3D 打印。©️ Entangled Others; 由 Entangled Others 提供
AI 学习并分析大数据的能力是构建这些生物形象的引擎。艺术家团体 Entangled Others 首先用 3D 模型去学习上千万的昆虫,阅读相关文献去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皮肤纹路。然后用 GAN 算法建模,人工智能导出他们的图像、名字,甚至器官的描述。
创造出新的生物还没办法完全展现出 AI 的能力, Entangled Others 把各种物种和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输入到了算法里,得到的就是一部机器娓娓道来的物种演变史:
Entangled Others,《混合生态系统》,2021,神经网络,视频和图像,声音:亚历杭德罗·穆内。©️ Entangled Others; 由 Entangled Others 提供
如果你在现场,就会听见这部作品的声音。鸟、昆虫或者鲸鱼、风的声音,被从大自然里提取出来,这些声音被 AI 所食用,并把声音和图像匹配。作品把所有的物体用 2D 展示,把物种和它们所在的生态都展现出来,呈现方式仿佛古典油画。
站在这些不断演变的电子图画面前,很难不目不转睛地捕捉每一种变化,试图识辨每一个曾经诞生又消亡的物种,这感觉好像就是 AI 尝试和我们的对话:作为人类,你可别忘了,生物和它们的环境自始至终就是一体的。
《湮灭》电影截图
就像是电影《湮灭》里隐喻的一样,Natalie Portman 扮演的女主来到了这个世界里,遇到角上开花的变异鹿,或者身体上可以开花长草的人。这个异世界的法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基因解构,这导致人类可以感知所有生物,彼此都成了生物的一部分,和植物、动物、甚至生态环境都融合在了一起。
索菲亚·克雷斯波,《人造自然史》, 2020-,神经网络。©️ 索菲亚·克雷斯波; 由索菲亚·克雷斯波提供
“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相连,现在这种感受越发清晰,我们需要研究与更大的生态环境的关系。” Entangled Others 表示。
Entangled Others,《神经波之下》,2020-2021,3D GAN, 3D style-transfer , 3D 打印,视频和图像。©️ Entangled Others; 由 Entangled Others 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视频里很多物种都和珊瑚进行了混生。因为在大自然里,珊瑚被称为海底的热带雨林,是一个重要的海洋生态,养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它本身就和所有物种都存在着一种寄生关系。艺术家本身对于 AI 所描绘的自然世界充满希望,试图证明地球是无数个体物种交织的整体,而不是单一生存。或许这正与人类和 AI 的关系一样,彼此寄生共生地去窥探未来生物的命运。
AI 是人类创造的一千零一夜么?
除了用 AI 去窥探未来,有的艺术家还尝试给算法一次 “翻身” 的机会。
在展览二楼,你会来到一个狭长的走廊,光线微弱,最里面放置着一个台式电脑,波斯地毯和似阿拉灯神灯一样的台灯有种异域风情。这是一个沉浸式 NPR 像素游戏,你的对手是《一千零一夜》里的国王,他是由 AI 算法构成的。
孙羽茜,《1001 夜》, 2019-2021 ,GPT-2, 彩云小梦 AI 。©️孙羽茜;艾厂展览现场图
玩家扮演主角山鲁佐德,和 AI 国王一起共创故事。游戏有故事和对战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玩家需要对国王讲故事,来推迟对山鲁佐德的审判。
这一块儿的情节和我们所熟知的神话几乎相同,所谓故事的力量可以感化制裁者。但是游戏的第二部分将语言照进 “现实”:
由 AI 驱动的国王将续写玩家的故事。主角有一种将文字变成现实的能力: 当国王的话语中包含诸如“剑”、“刀”或“盾”之类的武器词汇时,这些词汇就会实体化,变成武器玩家手中的武器。而这里面运用的其实是 AI 可以将词汇转化成图像的原理。
孙羽茜,《1001 夜》, 2019-2021 ,GPT-2, 彩云小梦 AI 。©️孙羽茜,由孙羽茜提供
获得武器后,主角可以进入第二部分与国王战斗。打败国王,山鲁佐德就会获得自由。
对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说,算法只是实现故事的魔法。这种魔法可以把压迫者的话语转换成反击的武器。
其实了解了原理以后,游戏很容易被通关,出彩的地方是每个人写的故事都不一样,隐喻着神话里的一千零一个故事。艺术家孙羽茜分享说,观众写的故事有时候也映照了现实:
“从后台记录看,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初展出时某明星刚好被拘留,然后有个观众就写了相关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由孙羽茜提供
“最浪漫的就是你永远无法预测 AI 会创造什么内容。我只能设计模式,但完全无法预测结果。此外,观众们因为个人经历不同,所以每人的体验都不一样,而 AI 都会给出相应的回应。” 孙羽茜说。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也似乎寓言着 AI 的命运,在与人类的每一个互动下学习,有朝一日也许就可以操纵自己的算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回归对话
Jake Elwes 的另一部作品《Closed Loop》,摆放在《一千零一夜》的对面,只由两张不断变化的屏幕构成,容易被人忽略,但也是这次最令人沉思的作品之一。
《一千零一夜》运用的是 AI 文字转图像的原理,《Closed Loop》则是拿 AI 的自然处理语言能力做文章。和 AI 国王重返覆辙的命运一样,这里的两个机器一遍遍地在尝试彼此 “交流”。
放下纷繁繁杂的炫技,这个作品回到了 AI 本身,没有任何艺术家的干扰,针对一个命题作文,两个机器互相解读,一个是根据图像出语言,一个是根据语言出图像。
杰克·埃尔韦斯,《闭环》,2017,双通道数字视频,200 分钟循环播放,装置镜头,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 2019 - ZKM,卡尔斯鲁厄。©️杰克·埃尔韦斯; 由杰克·埃尔韦斯提供
比如图片右边的文字显示 “一大片纸”,左边就进行演变,画面在白色的底色上变化出一个黑色的东西,右边的文字进行翻译:“一只飞翔在天空上的鸟”,左边即刻进行图像翻译,当你在想“啊,确实看起来像一只鸟”,另一边的屏幕就已经在进行文字解读了。
就这样,它们能彼此对话整整 4 个小时,每一次的转换都被 “翻译” 成了不同意义,所以可以不间断地就 “a white hand of a bird (一只鸟的白手) ” 为荒诞的开始来不断对话。
这部作品巧妙之处在于每次彼此翻译,作为观者的人类,会在脑子里呈现答案,和机器的判断产生相同或不同的结果。如果两个人能从一幅画面里看到不同的内容,那么更别说机器了。
这个实验证明了,人工智能彼此可以互相对话,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就像人与人的对话一样,存在着差异和误解。那么这个差异在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经历了一天展览以后,我越发好奇 AI 在艺术家作品里的角色,从造物主、神话故事里起义的玩家,反主流的变装皇后,到两个机器的对话,说到底,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都是我们赋予它们的。
它们本没有对美与丑,偏见与善良,也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是人类赋予给机器欲望和喜好,这自圆其说的童话让我终于对 AI 袪媚了!它们的原理就是那么简单,服用人类所输入的程序,然后吐出用人类短时间无法算出的结果,静静地被展示,任由观赏的人自行评论。
AI 是一种工具,类似于早期人类用的狩猎工具,代步的自行车,这些工具延展了人类器官的作用,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而 AI 则释放了人类的大脑,把人类从繁重的排列组合当中拯救出来。这么看来,AI 只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的自言自语,至少,你的 siri 会这么告诉你。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于 2021 年 10 月 30 日呈现机构开幕展“沙之书(The Book of Sand)”。展览正在展出来自艺术家(组合)Certain Measures、索菲亚·克雷斯波(Sofia Crespo)、大悲宇宙、杰克·埃尔韦斯(Jake Elwes)、Entangled Others、Obvious、孙羽茜的作品。
好消息是该展览为期半年左右,一直将持续至 2022 年 4 月 11 日。这里有更多展品待你挖掘:
《虚拟蝴蝶》 by 大悲宇宙;艾厂展览现场图
《文本基因》 by 大悲宇宙;艾厂展览现场图
《凯拉法庭 — 审判与错误系列》 by obvious;艾厂展览现场图
《Dhana》 by obvious;艾厂展览现场图
《Cloudfill 云填充》 by Certain Measures;艾厂展览现场图
《Mine the Scrap废品挖掘》、《Horizon水平线》by Certain Measures;艾厂展览现场图
《Mine The Scrap 废品挖掘》 by Certain Measures;艾厂展览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