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0
    Loading 0
    BIE别的

    我们对 “别样偶像” 的期待,能在《青春有你2》里实现吗?

    2020.04.29 | BY 刘亭亭 |
    大偶像工业化偶像
    还以为人们对女团选秀节目已经审美疲劳了,最近的《青春有你2》却再度引发热议。不同于《创造101》,《青2》在女性观众中的热度似乎更高,参赛选手也不乏不符合传统女团成员设定的 “怪咖”。有点特别的节目画风让我不禁想象,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 “工业化” 偶像时代,是否终于要发生点变化了?

    说 “工业化” 偶像之前,先说下曾经的大偶像岁月 —— 这可能比你以为的发生得更早。

    大偶像:分处两岸的人民艺术家和大明星

    “大偶像”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这包括港台的影视歌明星,也包括内地的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有赵本山、冯巩、宋丹丹、韩红等等。这个带着社会主义意味的头衔已经说明:他们代表党与国家,服务于人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是国家配给的;群众对他们的观赏也不是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并非“八卦”“围观”的心态。

    与之对应的,是 80-90 年代港台的那群魅力四射、性情各异的大明星,包括周润发、梅艳芳、张国荣和四大天王等等 —— 我们对 “明星” 一词的理解和使用也大多由他们开始。这些大明星及其影音作品,是率先市场化的香港娱乐业打造出来的商品。经纪公司在保护他们的私人生活同时,又偶尔曝露他们私底下的相貌,以维持模糊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胭脂扣》(1987年)中的张国荣和梅艳芳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明星时代,关于偶像的发现和培养,江湖上总流传着一些神秘而浪漫的说法:星探发现了人海茫茫中闪着异常光芒的明星种子,然后围绕这个人的品质为其设计文化产品(也就是日本偶像产业里的 street casting )。比如说,1977 年,张国荣参加丽的亚洲歌唱比赛得了第二名,当时作为赛事音乐总监的黎小田觉得他的嗓音很有潜力,教他音乐,后来根据他歌声的特质为他监制了第一张唱片《风继续吹》。

    九十年代济危机之后,曾经靠重金支撑的大明星时代悄然落幕;同时内地市场开始爆炸式发展。拥有超前消费力的新兴市场,也不再为社会主义气质的人民艺术家买单。世纪之初的十年,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活跃非凡,在这期间走红的明星从带有一定体制身份的年轻人(如科班毕业的赵薇),到台湾的型男美女(如 F4 ),整体混乱而张扬。而从 05、06 年的爆款《超级女声》开始,平民化偶像进入市场,但大部分也很快退场,资本的参与把市场变得更为齐整,也带我们进入了现在的偶像工业时代。

    工业化” 偶像:精致计算与互联网思维

    如果说曾经的偶像是基于其本身特质包装的,现在的偶像们更像是按照某个模子制造的(manufactured)。20世纪初,精密打造的偶像团体登陆市场成功,富有诗意和想象空间的偶像寻觅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比如说,从《创造101》中选出来的火箭少女101,在她们出道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11位女孩子会作为一个组合出道,第一首歌《卡路里》早准备就位,劳动合同已经拟好,甚至团员会穿的衣服也准备好了。通过节目来竞选的过程,好像是已经有了剧本,再根据角色找合适的演员。换言之,个体的特质,并没有 “是否符合角色” 重要。先有一个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商业计划,再找人力资源来填充 “角色”,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利润的万无一失。

    多人偶像团队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因为团体成员足够多、去个人化,也就意味着个体有足够的可替换性,而公司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退团而蒙受重大损失,风险降到最低。韩国组合  Girl’s Day  或许是最夸张的一个例子:Girl’s Day  有五个初始成员,其中两个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团体后,经纪公司仅在四天内就找到了替换团员,两年后又成为了四人团体;而成员大换血之后,团体给人的感受并没有改变,可爱又不失性感的小猫舞和露玉腿等动作一贯地打动人心。这或许也是为何如今的偶像组合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 曾经 13 个(如 Super Junior )就很惊人了,现在 “SNH 48” 这样的 300 多人的配置倒成了某种常态,并且会经历多次的人员调换和重组。

    Girls' Day 2012 年照片| 图源

    Girl's Day 2017 年照片 | 图源:维基百科

    互联网思维这个时髦又媚俗的说法,组织着当代小偶像的生产。“看不见的手” 越来越可见。流量早已超过了艺术性本身,且姿势大方,似乎一切理所当然。

    比如说《青春有你2》中,主办方会不加掩饰地呈现选手的经纪公司,观众也都明白,资本雄厚的公司所推的选手总不会在排位上掉到哪里去。这些讨论散布在微博评论里、爱奇艺的弹幕里,甚至是知乎的讲解帖子里。对于资本的操作、资源的运用,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只有捕风捉影式的见解,但面对资本如此显性的存在,公众仍旧乐此不疲地参与,尤其当这个话题既公众,又“安全”。

    别样偶像:还有可能吗?

    大偶像时代,我们爱的是 TA 们的个人风格和个性,那在偶像工业时代,观众在期待什么呢?

    在看《青春有你2》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些很矛盾的期待。作为工业化偶像制造的消费者,我的阈值越来越高,我期待呈现多年训练结果的高分舞台表现。代表SNH 48 参赛的许佳琪、舞技超群的安崎和刘雨昕、嘻哈说唱歌手乃万和说唱训练生谢可寅,都没有令人失望。而全网对“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吐槽,也多少是因为对跌出标准外的表现难以接受。

    另外诚实地说,我也期待常年保养、微型整容、严格塑形的小偶像们能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当屏幕里的人唱得不好、跳得不齐、妆容有些意外,我大概会跟其他网友一样,截图给朋友吐槽,或者随大流发出一条弹幕。

    但是在这些的另一边,我还有一个终极期待:在工业打造的精致天罗地网之间,究竟还有没有能够超脱出这张网的、令人惊艳的神性呈现?

    几年前苏运莹以野性张扬的嗓音高唱《野子》的时候,跟其他白皙洋娃娃显著不同的王菊在《创造101》突围而出的时候,人们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感动?说到底,我们都在期待着别样偶像。

    在人数众多的选秀节目里,会不会有超脱标准女团成员套路的存在?性感但无感情生活、有着“男女通吃”的人设却又不能真的出柜、受经纪人摆弄又听粉丝的话 —— 在这些模版以外,会不会有别样的偶像有可能突围?或许大家都在期许,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还有资本不能规训的人性。

    《青2》里就适时出现了一些“怪”女孩。

    虞书欣在《青春有你2》中

    一直排名前茅的虞书欣常常表情乖张,讲话不经大脑,说一些自损形象的话(比如说 “管不住嘴,胖了很多”)。在群演的时候,台上的残酷竞争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她会自动进入路人角色发出粉丝般的彩虹屁评论。

    不过虞书欣形象上还是符合主团主流审美的,在这点上,还有几位就更别样一些。

    以下是我身边女孩对自己 pick 的评价:

    “上官喜爱业务能力真的厉害,看起来是混社会的老大,生人勿进,实则像宿管大妈,像知心大姐。她会为每一个人欢呼,照顾每一个人。”

    “喜欢张珏因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团形象,专业能力爆棒,看起来又真实又亲切又清流,没有媚俗的讨好感,唱作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小棠长得好看,但又不是那种甜度很高的好看,是女团该有的样子,但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嗲甜脸,敢说实话,有点小性格!”

    乃万也必须拥有名字。这位已经在说唱圈小有名气、发表过三十多首原创歌曲的选手出场的时候,Jony J 问她为什么来这个节目,言下之意是,你这么个性又有成绩,为什么来这种女团选秀节目?乃万则回应:“我也想问,你为什么来这个节目。” 潜台词是,你不也来了么。 

    上官喜爱、张钰、赵小棠(左至右),图源:三人微博

    不过讽刺的是,我们这份对“别样”期许也被资本发现了。

    《青春有你2》主打的定位,借蔡徐坤的口说出来是:“我们不定义女生,不定义女团”,对女孩们“带着对 X(未知要素)的期待”。潜台词似乎是,我们这档选秀和对面大厂推出的 101 不一样。而粉丝这种“希望这个不一样的人能进入女团出道”的心理,也被制作团队捕捉,并安排进节目设计。

    在场外,粉丝将虞书欣跟同样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赵小棠组成了女女 CP ,称作“大虞海棠”。爱奇艺于是很懂地放出了二人之间大量的可爱互动。乃万与 Jony J 的一来一回,“真我” 流露,也被剪成各种预告、做成表情包,成了彩蛋一般的场外宣传资料。Rapper 和他们自带的骄傲气场又成为节目的卖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庄家的资方,它永远不会输。

    乃万在《青春有你2》中

    《青2》是个经过精密设计的俄罗斯套娃。最外边的一层满足凝视,这是一群外貌姣好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参加选美的盛事;假如你想追剧,那谁会经历什么最终出道,这故事充满悬念;如果你爱好真人秀的纪实性,节目里也有大量 Vlog 式的女生宿舍片段可满足窥探的心理;倘若我们被某个选手、某对 CP 吸引,场外社交媒体和 B 站上有大量由粉丝二次加工的作品可以嗑。媒体产业的计算性深嵌在这些套娃之间 —— 总有一层观赏可以吸引到观众。

    大偶像时代是难以回去了。资本精密计算的结果就是精致制造的偶像,连“意外”往往也经过安排。就算明白这一切,我还是对《青2》欲罢不能,因为在这个套娃的嵌套内,还有一些无法完美闭合好的缝隙,而在其中,或许还有一些尚未被征服的个性。

    延伸观看:

    在西桃女性共学举办的公开讲座,《你的青春值多少钱?选秀综艺里外的文化政治》中,作者刘亭亭进一步讨论真人秀跟新自由主义潮流之间的关系。点击 这里 看回放。

    还以为人们对女团选秀节目已经审美疲劳了,最近的《青春有你2》却再度引发热议。不同于《创造101》,《青2》在女性观众中的热度似乎更高,参赛选手也不乏不符合传统女团成员设定的 “怪咖”。有点特别的节目画风让我不禁想象,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 “工业化” 偶像时代,是否终于要发生点变化了?

    说 “工业化” 偶像之前,先说下曾经的大偶像岁月 —— 这可能比你以为的发生得更早。

    大偶像:分处两岸的人民艺术家和大明星

    “大偶像”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这包括港台的影视歌明星,也包括内地的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有赵本山、冯巩、宋丹丹、韩红等等。这个带着社会主义意味的头衔已经说明:他们代表党与国家,服务于人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是国家配给的;群众对他们的观赏也不是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并非“八卦”“围观”的心态。

    与之对应的,是 80-90 年代港台的那群魅力四射、性情各异的大明星,包括周润发、梅艳芳、张国荣和四大天王等等 —— 我们对 “明星” 一词的理解和使用也大多由他们开始。这些大明星及其影音作品,是率先市场化的香港娱乐业打造出来的商品。经纪公司在保护他们的私人生活同时,又偶尔曝露他们私底下的相貌,以维持模糊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胭脂扣》(1987年)中的张国荣和梅艳芳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明星时代,关于偶像的发现和培养,江湖上总流传着一些神秘而浪漫的说法:星探发现了人海茫茫中闪着异常光芒的明星种子,然后围绕这个人的品质为其设计文化产品(也就是日本偶像产业里的 street casting )。比如说,1977 年,张国荣参加丽的亚洲歌唱比赛得了第二名,当时作为赛事音乐总监的黎小田觉得他的嗓音很有潜力,教他音乐,后来根据他歌声的特质为他监制了第一张唱片《风继续吹》。

    九十年代济危机之后,曾经靠重金支撑的大明星时代悄然落幕;同时内地市场开始爆炸式发展。拥有超前消费力的新兴市场,也不再为社会主义气质的人民艺术家买单。世纪之初的十年,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活跃非凡,在这期间走红的明星从带有一定体制身份的年轻人(如科班毕业的赵薇),到台湾的型男美女(如 F4 ),整体混乱而张扬。而从 05、06 年的爆款《超级女声》开始,平民化偶像进入市场,但大部分也很快退场,资本的参与把市场变得更为齐整,也带我们进入了现在的偶像工业时代。

    工业化” 偶像:精致计算与互联网思维

    如果说曾经的偶像是基于其本身特质包装的,现在的偶像们更像是按照某个模子制造的(manufactured)。20世纪初,精密打造的偶像团体登陆市场成功,富有诗意和想象空间的偶像寻觅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比如说,从《创造101》中选出来的火箭少女101,在她们出道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11位女孩子会作为一个组合出道,第一首歌《卡路里》早准备就位,劳动合同已经拟好,甚至团员会穿的衣服也准备好了。通过节目来竞选的过程,好像是已经有了剧本,再根据角色找合适的演员。换言之,个体的特质,并没有 “是否符合角色” 重要。先有一个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商业计划,再找人力资源来填充 “角色”,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利润的万无一失。

    多人偶像团队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因为团体成员足够多、去个人化,也就意味着个体有足够的可替换性,而公司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退团而蒙受重大损失,风险降到最低。韩国组合  Girl’s Day  或许是最夸张的一个例子:Girl’s Day  有五个初始成员,其中两个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团体后,经纪公司仅在四天内就找到了替换团员,两年后又成为了四人团体;而成员大换血之后,团体给人的感受并没有改变,可爱又不失性感的小猫舞和露玉腿等动作一贯地打动人心。这或许也是为何如今的偶像组合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 曾经 13 个(如 Super Junior )就很惊人了,现在 “SNH 48” 这样的 300 多人的配置倒成了某种常态,并且会经历多次的人员调换和重组。

    Girls' Day 2012 年照片| 图源

    Girl's Day 2017 年照片 | 图源:维基百科

    互联网思维这个时髦又媚俗的说法,组织着当代小偶像的生产。“看不见的手” 越来越可见。流量早已超过了艺术性本身,且姿势大方,似乎一切理所当然。

    比如说《青春有你2》中,主办方会不加掩饰地呈现选手的经纪公司,观众也都明白,资本雄厚的公司所推的选手总不会在排位上掉到哪里去。这些讨论散布在微博评论里、爱奇艺的弹幕里,甚至是知乎的讲解帖子里。对于资本的操作、资源的运用,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只有捕风捉影式的见解,但面对资本如此显性的存在,公众仍旧乐此不疲地参与,尤其当这个话题既公众,又“安全”。

    别样偶像:还有可能吗?

    大偶像时代,我们爱的是 TA 们的个人风格和个性,那在偶像工业时代,观众在期待什么呢?

    在看《青春有你2》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些很矛盾的期待。作为工业化偶像制造的消费者,我的阈值越来越高,我期待呈现多年训练结果的高分舞台表现。代表SNH 48 参赛的许佳琪、舞技超群的安崎和刘雨昕、嘻哈说唱歌手乃万和说唱训练生谢可寅,都没有令人失望。而全网对“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吐槽,也多少是因为对跌出标准外的表现难以接受。

    另外诚实地说,我也期待常年保养、微型整容、严格塑形的小偶像们能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当屏幕里的人唱得不好、跳得不齐、妆容有些意外,我大概会跟其他网友一样,截图给朋友吐槽,或者随大流发出一条弹幕。

    但是在这些的另一边,我还有一个终极期待:在工业打造的精致天罗地网之间,究竟还有没有能够超脱出这张网的、令人惊艳的神性呈现?

    几年前苏运莹以野性张扬的嗓音高唱《野子》的时候,跟其他白皙洋娃娃显著不同的王菊在《创造101》突围而出的时候,人们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感动?说到底,我们都在期待着别样偶像。

    在人数众多的选秀节目里,会不会有超脱标准女团成员套路的存在?性感但无感情生活、有着“男女通吃”的人设却又不能真的出柜、受经纪人摆弄又听粉丝的话 —— 在这些模版以外,会不会有别样的偶像有可能突围?或许大家都在期许,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还有资本不能规训的人性。

    《青2》里就适时出现了一些“怪”女孩。

    虞书欣在《青春有你2》中

    一直排名前茅的虞书欣常常表情乖张,讲话不经大脑,说一些自损形象的话(比如说 “管不住嘴,胖了很多”)。在群演的时候,台上的残酷竞争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她会自动进入路人角色发出粉丝般的彩虹屁评论。

    不过虞书欣形象上还是符合主团主流审美的,在这点上,还有几位就更别样一些。

    以下是我身边女孩对自己 pick 的评价:

    “上官喜爱业务能力真的厉害,看起来是混社会的老大,生人勿进,实则像宿管大妈,像知心大姐。她会为每一个人欢呼,照顾每一个人。”

    “喜欢张珏因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团形象,专业能力爆棒,看起来又真实又亲切又清流,没有媚俗的讨好感,唱作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小棠长得好看,但又不是那种甜度很高的好看,是女团该有的样子,但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嗲甜脸,敢说实话,有点小性格!”

    乃万也必须拥有名字。这位已经在说唱圈小有名气、发表过三十多首原创歌曲的选手出场的时候,Jony J 问她为什么来这个节目,言下之意是,你这么个性又有成绩,为什么来这种女团选秀节目?乃万则回应:“我也想问,你为什么来这个节目。” 潜台词是,你不也来了么。 

    上官喜爱、张钰、赵小棠(左至右),图源:三人微博

    不过讽刺的是,我们这份对“别样”期许也被资本发现了。

    《青春有你2》主打的定位,借蔡徐坤的口说出来是:“我们不定义女生,不定义女团”,对女孩们“带着对 X(未知要素)的期待”。潜台词似乎是,我们这档选秀和对面大厂推出的 101 不一样。而粉丝这种“希望这个不一样的人能进入女团出道”的心理,也被制作团队捕捉,并安排进节目设计。

    在场外,粉丝将虞书欣跟同样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赵小棠组成了女女 CP ,称作“大虞海棠”。爱奇艺于是很懂地放出了二人之间大量的可爱互动。乃万与 Jony J 的一来一回,“真我” 流露,也被剪成各种预告、做成表情包,成了彩蛋一般的场外宣传资料。Rapper 和他们自带的骄傲气场又成为节目的卖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庄家的资方,它永远不会输。

    乃万在《青春有你2》中

    《青2》是个经过精密设计的俄罗斯套娃。最外边的一层满足凝视,这是一群外貌姣好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参加选美的盛事;假如你想追剧,那谁会经历什么最终出道,这故事充满悬念;如果你爱好真人秀的纪实性,节目里也有大量 Vlog 式的女生宿舍片段可满足窥探的心理;倘若我们被某个选手、某对 CP 吸引,场外社交媒体和 B 站上有大量由粉丝二次加工的作品可以嗑。媒体产业的计算性深嵌在这些套娃之间 —— 总有一层观赏可以吸引到观众。

    大偶像时代是难以回去了。资本精密计算的结果就是精致制造的偶像,连“意外”往往也经过安排。就算明白这一切,我还是对《青2》欲罢不能,因为在这个套娃的嵌套内,还有一些无法完美闭合好的缝隙,而在其中,或许还有一些尚未被征服的个性。

    延伸观看:

    在西桃女性共学举办的公开讲座,《你的青春值多少钱?选秀综艺里外的文化政治》中,作者刘亭亭进一步讨论真人秀跟新自由主义潮流之间的关系。点击 这里 看回放。

    2020.04.29 | BY 刘亭亭 |
    • 设计:冬甩
    大偶像工业化偶像
    隐藏评论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