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0
    Loading 0
    BIE别的

    Suede 的贝斯手 Mat 告诉我们,他一直很讨厌 “英伦摇滚” 这个词

    2024.05.28 | BY 广岛乱 |
    Suede英伦摇滚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一家地下酒吧,人声嘈杂,一方小舞台挂着粉紫色丝绒帷幕,电视里刚放完《So Young》的 MV,台上那位光头大叔又点了一首《Common People》。全场沸腾,所有人一起发出近乎呐喊的声音—— “你永远不会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你永远不会做普通人做的事……”
    我在吧台点了杯啤酒,翻开一厚沓泛黄的点歌本,每一页密密麻麻列着 The Beatles、The Smiths、Sex Pistol、Suede、Oasis、The Pulp……曾经存在于我高中的那个老 MP3 里的那些名字,如今漂洋过海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有一种奇异的时空错位感。
    带我来这里的是一位英国朋友。当时在一众听电音舞曲的人群里,我的提议有点不合时宜,这年头还能听到英伦摇滚吗?我问,他惊讶地说,你要是在九十年代遇到我就好了,我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在放这些老歌。于是我们逃离了电音,钻进了这个既像 KTV 又像酒吧的地方,一个伦敦老年同性恋的地下据点,和周围英国老大爷们一起高唱那些比我年纪还大的摇滚金曲。
    分享完毕,这就是我听英伦摇滚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而今年六月一日,“著名英伦摇滚乐队” Suede 山羊皮乐队即将来上海演出,演出前我和贝斯手 Mat Osman 做了一次采访。
    之所以 “著名英伦摇滚乐队” 要加引号,是因为 Mat 一直都很讨厌这个标签,他觉得是个英国人没什么可自豪的,与其说他们在歌唱什么英伦的东西,不如说是在歌唱自己的真实生活。
    当我和 Mat 提起那段听英摇的经历,这位奔六的大爷笑着说他们 “要是现在我们还写什么年轻人去酒吧的事,就有点离谱了”,但是 “有些东西不会因为你到了40岁、50岁而改变”。
    Suede 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歌是《So Young》,但他们已不再年轻。乐队成立于90年代,历经漫长艰难的蛰伏、成名、解散、重组。乐队其他成员几经变换,核心班底始终是主唱 Brett Anderson 和贝斯手 Mat Osman。
    Brett 和 Mat 是发小,生于伦敦附近小镇上的贫穷家庭。渴望成名,又愤世嫉俗,山羊皮的基因里始终刻着小镇青年的烙印。他们在参加全英音乐奖时,身穿褪色的二手衣服,穷酸地闯入上流派对,贡献了一次砸场式表演,“身为光荣的搅局者我们尽兴狂欢,好比粥里的苍蝇,苹果里的蛀虫”。
    在母亲去世、初恋女友分手的双重打击下,Brett 穿起了华丽妖娆的女装,选择 “用一种张扬的女性气质化解失落”。然而当媒体问到女装造型时,他胸无城府地说 “我是一个从未有过同性恋经历的双性恋”,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攻击,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人设崩塌”。

    Suede 主唱 Brett Anderson

    他在随笔集中谈起,依然坦坦荡荡:“流行音乐圈里的每个人都会成为卡通人:一个按照他们本人虚构出来的角色……多年的贫穷、困苦与失意让我饥不择食,不放过扔在我脚边的任何一块成功的面包屑,而在胡吃海塞的时候,我似乎总是太过积极地去满足他人愚蠢的幻想,心甘情愿地套上为我量身定做、实际看上去却越来越不合体的戏装。”
    乐队中途解散后,Mat 找了份记者的工作,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摇滚明星失了业,像普通人一样上班打工的日子里,他开始想象,当初如果自己做了不同的决定,会不会过上另一种人生?于是他大开脑洞,将这些写进了一部悬疑小说《成名之日》。
    这支经历岁月洗礼的乐队,保持着一种对宏大叙事的疏离。比起加入民族主义式的英伦大狂欢,他们更愿意去歌唱那些小的东西,比如俗气的手镯、街角的恋人、风中的垃圾。 
    与那些开豪车戴金链子的说唱歌手不同,他们始终记得自己是那个穿二手衣的工人阶级男孩——“我们过的生活,是数百万人在过的生活,你只花10英镑就能看起来像山羊皮了”;赞美平凡生活,这就是山羊皮的精神。
    下面是我和 Mat Osman 的采访,你可以观看视频,或者直接阅读后面的图文版 ——
    BIE: 山羊皮在中国演出过很多次,可以分享你最印象深刻的一场吗?
    Mat: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在成都的演出。那天天气太糟糕了,雨一直下,一直下,演出看起来快要取消了,所有东西都泡在水里。而且我有个在学中文的侄女,四天前也来了。所以那天,整个乐队加上我侄女,我们在雨中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才到达演出现场,车差点进不去。雨水不停地从屋顶上哗啦啦流下来,我们还要打扫舞台上的水。但是,那些有点棘手的演出总是最棒的。歌迷们太好了,他们在雨中淋了一整天,拿着塑料布一样的东西盖在头上,又唱又跳。
    BIE: 我也经常参加那种音乐节,要记得带上雨衣。
    Mat: 是的,如果来看山羊皮,记得带把伞。
    BIE: 山羊皮三十多年间经历了巅峰、低谷、起起伏伏,这些年你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吗?
    Mat: 天啊,这是个好问题。音乐行业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当我们刚成立时,一切都要看唱片,卖唱片能赚很多钱,现场演出会亏很多钱。后来我们解散了,再重组时,只过去了10年,一切都变了,没人再卖唱片了,突然间世界上冒出了一百万个音乐节。乐队必须多多考虑演出。一方面这对我们而言很艰难,因为卖唱片已经赚不到钱了。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全世界的人现在都听过我们乐队,因为你可以在Spotify、微博这样的地方了解到我们。想到突然间整个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过你们的音乐,真的很感动。我们去年还去了 “Xiami” 演出,一个离北京大约四个小时车程的度假胜地。
    BIE: 虾米音乐节?
    Mat: 对,就是那里。我们想,演出是什么样的?应该没人认识山羊皮这个乐队吧?因为我们会和很多更年轻的乐队、中国乐队一起演出。然后我们登上了舞台,真的难以置信,那么多人都听过我们的歌,还跟着大合唱。作为音乐人,我实在是太感动了。
    尤其是当你在一个文化和语言不同的地方,人们依然能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那是全世界最棒的感觉。虽然音乐行业已经改变了,但我的感受与31年前完全相同。站在舞台上,看到台下的人们跳舞、唱你的歌给你听,那种人与人的联结感非常美好,一点都没变。无论是在150人的酒吧,还是在70,000人的音乐节,一旦建立起了这种联系,我们就一直在一起。
    BIE: 谈到演出,我想起了三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伦敦酒吧里的对话,我问他在哪里可以听到英伦摇滚,他很惊讶地说“你应该在1990年代遇到我。”他说在英国,英伦摇滚都是他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听的。但在中国,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英摇。当我们聊到英伦摇滚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摇滚乐总是年轻的,是年轻人创作给年轻人听的。那么当你们演唱在二三十岁时创作的歌曲时,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你们在最近的专辑中加入了什么新的东西吗?
    Mat: 这是两个非常好的问题。比如《So Young》对很多中国歌迷来说意义重大,还有电影用它作配乐。当我们创作出这首歌、第一次唱的时候,我们还很年轻,现在我们已经不年轻了。但在这首歌的深处,它讲的是兴奋、激情,是人带着一种能量和愉悦进入这个世界。这些东西不会因为你到了40岁、50岁而改变。这首歌虽然已经很老了,但它的内核并没有变,仍然能激发出我内心同样的亢奋。
    你还问到我们的创作方式有没有变化。其实 Brett 已经不再写什么年轻人去酒吧的事了。如果他还写那些东西,就有点离谱了。他现在经常聊家庭、聊做父亲的感受,比如成为父亲的恐惧,失去亲人的失落等等。如果你写的歌是蕴含真情实感的,那么它外部呈现出的样子并不重要,你要理解它的内核。
    我们去年发布了《She still leads me on》,是 Brett 写的关于母亲的歌,他母亲已经去世几十年了。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喜欢那首歌,原因各不相同。对他们而言,这首歌也可能是关于爱人、朋友或妻子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在这首歌中,有爱、有失去,以及爱和失去的相融,大多数人都明白那种感觉。如果它打动了你,那就很好,这就是音乐的美妙。
    BIE: 没错。另外,当我们聊到山羊皮,第一印象经常是你们穿皮草和女式衬衫的照片,尤其是你和Brett。你们现在还喜欢这个造型吗?还是说那只是一种摇滚明星形象?
    Mat: 不不,其实是因为我们那时候太穷了。我们所有东西都是二手的。我们不会去设计师服装店买什么牌子货,我们都去那种二手店买。
    BIE: 是古着店吗?
    Mat:  那些衣服甚至都算不上古着吧。有人去世后,孩子们会把他们生前所有衣服都扔在那里,我们去的就是那种商店。所以我们基本就是穿着死人的衣服四处晃荡。我们喜欢打扮,如果那时候有点钱,我们可能会更聪明一些,买点漂亮衣服。但当时我们只是看起来像自己本来的样子 —— 没钱的年轻的工人阶级男孩。 

    DENIS O'REGAN/GETTY IMAGES

    Mat: 有时你可以看到,一些流行歌星和说唱明星,你永远无法拥有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他们开的车,他们穿的衣服有多贵等等。我们所做所写的,不是那样的生活。我们过的生活,是数百万人在过的生活,你只花10英镑就能看起来像山羊皮了。这就是我们乐队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一直非常重要。
    我们想要赞美平凡生活,歌颂每个人经历的事情,而不是号称“我们是那种做你一辈子不会做的事情的外星人”。我们想要让人们看到日常生活的美好和魅力,就像电影一样。
    BIE: 你提到你们在年轻时非常贫穷。所以下一个问题可能会有点沉重,我知道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摇滚乐队、小众音乐人仍然有机会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并从中赚到钱。但我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网络盗版和流媒体在音乐行业的影响,他们的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你认为小镇的、工人阶级的、边缘的声音正在从摇滚音乐中消失吗?
    Mat: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特别是在英国。当我们成立乐队时,我们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一点钱,每周有点福利,我们自己没花什么钱,还是可以负担得起。后来我们签唱片合约的时候,也可以辞掉工作去做乐队。
    我现在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乐队,有数百万的流量,但他们仍然有一份白天的工作。除非你能登上很多音乐节的舞台,得到大型演出的报酬,才能只靠做音乐活下去。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英国乐队是那些已经有钱,或者父母有钱的人,他们能够负担得起三到四年做乐队不破产。不仅是音乐圈如此,英国所有的艺术行业都是这样,你看到的很多演员、艺术家出道时都非常富裕。
    在过去,工人阶级还可以搞音乐或者搞体育,你没钱也没关系。如果你很优秀,你就可以继续前进。这就是大多数英国运动员都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可以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我们乐队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我们还可以参加音乐节,可以来中国做大型演出,还有很多别的活动。但如果我们起步时面临的是这样的现状,我不知道我们会怎么样,要怎么维持生计。我猜我们可能会找份工作做二十年。
    BIE: 我们可以继续聊聊英伦摇滚(Britpop)。这是媒体创造出的一个标签,我想知道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Mat: 可能和大家一样,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我们登上《精选》(Select)杂志封面的时候。斯图尔特·麦考尼(Stuart John Maconie)在里面写了篇文章说“这就是英伦摇滚”,里面提到了我们、The Auteurs、Blur 等等乐队。我一直很讨厌这个词。因为我们比英伦摇滚要早。我们希望认真严肃讨论一些问题,比如边缘群体的生活、伦敦生活等等,但英伦摇滚很快就沦为了卡通画,沦为一种假惺惺的装腔作势,那种情绪盖过了其他问题。 

    《Select》1993年4月刊

    Mat: 我也不是特别喜欢民族主义。一件让我觉得遗憾的事是,英伦摇滚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刚刚开始探索世界。组乐队之前,我们没怎么出过国。乐队演出时,我们才有机会去了巴黎、柏林、纽约、东京,突然间世界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山羊皮成了一支国际化乐队,这对我们很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贴上了这种“英伦”的标签。
    其实,我不是特别为自己是个英国人而自豪。我们是英国人,唱关于英国的歌,是因为我们唱的是自己的生活而已。如果我们在中国长大,唱的可能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其说我们在歌唱什么英伦的东西,不如说我们只是在歌唱真实。
    但是你说的完全正确,英伦摇滚更多是一个标签,一个时间段。好处是那个阶段涌现出了很多独立乐队,很多雄心勃勃的、引起人们共鸣的音乐。你可以看到当 Oasis 出场时,那种演出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大,还有大群大群的乐迷,他们认为“这是属于我们的乐队,他们和我们一样穿衣、一样说话,他们也去看足球”,这是一种归属感。 
    但我们乐队从来不是那样的,我感觉我们更小一些。总之如果摇滚乐队能和大众、和普通生活重新联结起来,那也是个好事。
    BIE: 是的,标签可能对观众来说更简单理解,但对乐队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
    Mat: 除非每个人都说自己不是英摇,Oasis 说他们不是英摇,Blur 说他们不是英摇。如果其他人都说自己不是英摇,那么就没有英摇了。
    BIE: 我们可以继续聊聊另一个话题,你写了一本悬疑小说叫《成名之日》(The Ruins),两年前中文版也面世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布兰登和亚当,布兰登是个摇滚明星,在伦敦意外被杀,他的孪生兄弟亚当假扮成他,想调查布兰登的死因,就这样意外进入了一个摇滚明星的生活。我想知道这本书灵感来自哪里,与你自己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吗?
    Mat: 是的,有点关系。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会好奇如果自己当年做出不同的选择会怎样,如果从未见过那个人会怎样,如果当初没做这件事会怎样。所以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我身上,大概就是如果我没有组乐队、如果我不能用音乐谋生会怎样,我总会想这些事。而且真实情况是,90%的音乐人都没有成功,大多数想通过音乐谋生的人,最终不得不转行做别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我可能会过上的种种不同人生的故事。
    如果我是摇滚歌手,布兰登就是我的样子,有点傲慢,能力又支撑不起野心。如果我比现在更极客一点,亚当就是我的样子,每天宅在家里。所以像大多数人一样,当你写第一部小说时,它多半是写你自己,各种版本的你自己。我只是想看看生活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BIE: 我可以分享一些从你的书中读到的句子。你在书中写道“人们认为我们写歌是为了表达感情。但我认为大多数歌手,至少是最有趣的那些歌手,写歌是为了创造感情。它是炼金术,是机器中迸发出的生命之火。”我很喜欢这句。你提到“写歌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是为了创造感情”是什么意思呢?
    Mat: 我真的很高兴你选了这句话,我也很爱这句。那些最打动我、对我意义重大的歌,都是无法解释的,也不能概括成某种直接的情感。拿山羊皮的歌举例,比如《So young》表达的是年少时的轻狂、亢奋,但也传达出了年少时光可能会有多么恐惧、疏离和孤独。那些吉他声、钢琴声的流动,会在你心中激荡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创作音乐的原因。如果你能写下来描述它,那就不用做音乐了,我们只写小说就可以了。
    音乐就像一种毒品。它会在你的大脑中植入种种感觉。有一些歌让我感觉活着,让我有精神、有勇气迎接生活。还有一些歌让我沉溺、悲伤。最好的歌曲会吸纳所有情感和整个世界。当你能做到这点,创作这种歌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
    BIE: Brett也写了两本书《漆黑清晨》(Coal Black Morning)和《拉下百叶窗的午后》(Afternoon with Blinds Drawn)。你们会阅读彼此的书,分享你们的想法和观点吗?
    Mat: 那两本书在出版之前他就给我看过了,特别是第一本《漆黑清晨》,写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因为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里面有很多我们大学时代和他家庭的事情。我认识他的家人,他的妈妈。他让我读一读,看看他有没有记错什么。其实他的记忆力比我好得多。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来 “天啊当时还有这事”,有好多在学校的事情、我们做过的事、听过的歌,太有意思了。
    他也读过《成名之日》,他很喜欢,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他会读的那种东西。我刚刚在英国出版了另一本小说,写的是莎士比亚时代的儿童演员,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乐队的其他成员的菜。但是《成名之日》有一些山羊皮的影子。
    BIE: 你现在还在写东西吗?
    Mat: 是的,我一直都在写,我会继续写下去。
    BIE:  我记得你也做过记者。
    Mat:  对,有一段时间了。山羊皮解散之后,我做了很多记者工作,艺术报道之类的。这也是我写小说的起因,我发现自己很擅长也很喜欢写作。我从短篇小说开始写起。有时候写小说和做音乐是一样的,当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坐在屋里,面对着一张白纸开始写作,就像在乐队里从无到有做音乐一样。一天结束时,你已经给一些从未存在过的美好事物赋予了生命,一首歌,或者一些小说章节。这就是我一生在做的事情。当你创作出什么东西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难以置信。上周在录音室,我们五个人弹着弹着就在想 “天啊这是从哪来的?”
    BIE:  我很希望能看到你的第二本书中文版。
    Mat: 我正在努力出中文版,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在中国呆了很长时间,在中国有很多朋友。
    BIE:  Brett 曾经写过关于山羊皮和歌迷之间的故事。他写道,在1990年代,乐队的名气取决于演出的口碑,还有很多歌迷会追随你们到处巡演。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你们与歌迷的关系近年来有没有发生改变?你认为歌迷和乐队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样的?
    Mat: 我认为有些变化。一边是社交媒体兴起,一边是三十年来一直有人来看我们的演出,有一群铁杆粉丝每年会看三四十场演出。90年代,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歌迷在下面看。我们现在和歌迷距离更近,你知道当有人和你一起到处巡演旅行,会有一种社群感,他们已经在你的音乐的陪伴下生活了三十年。
    我喜欢社交媒体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可以了解到人们的感受,你的歌曲如何影响了他们。有时他们会发“我在婚礼上放了一首你们的歌”或者“我在父亲的葬礼上播放了《The Wild Ones》”,诸如此类。突然之间,我们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这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BIE:  最后一个问题,你能用三个词来描述山羊皮吗?
    Mat: 哦天哪这不可能……我会说,炽烈的、雄心勃勃的、忧伤的。
    BIE:  太棒了,谢谢。祝你们演出顺利,我会去看的。
    Mat: 好的,也许我们会在那见面。非常感谢你。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一家地下酒吧,人声嘈杂,一方小舞台挂着粉紫色丝绒帷幕,电视里刚放完《So Young》的 MV,台上那位光头大叔又点了一首《Common People》。全场沸腾,所有人一起发出近乎呐喊的声音—— “你永远不会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你永远不会做普通人做的事……”
    我在吧台点了杯啤酒,翻开一厚沓泛黄的点歌本,每一页密密麻麻列着 The Beatles、The Smiths、Sex Pistol、Suede、Oasis、The Pulp……曾经存在于我高中的那个老 MP3 里的那些名字,如今漂洋过海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有一种奇异的时空错位感。
    带我来这里的是一位英国朋友。当时在一众听电音舞曲的人群里,我的提议有点不合时宜,这年头还能听到英伦摇滚吗?我问,他惊讶地说,你要是在九十年代遇到我就好了,我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在放这些老歌。于是我们逃离了电音,钻进了这个既像 KTV 又像酒吧的地方,一个伦敦老年同性恋的地下据点,和周围英国老大爷们一起高唱那些比我年纪还大的摇滚金曲。
    分享完毕,这就是我听英伦摇滚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而今年六月一日,“著名英伦摇滚乐队” Suede 山羊皮乐队即将来上海演出,演出前我和贝斯手 Mat Osman 做了一次采访。
    之所以 “著名英伦摇滚乐队” 要加引号,是因为 Mat 一直都很讨厌这个标签,他觉得是个英国人没什么可自豪的,与其说他们在歌唱什么英伦的东西,不如说是在歌唱自己的真实生活。
    当我和 Mat 提起那段听英摇的经历,这位奔六的大爷笑着说他们 “要是现在我们还写什么年轻人去酒吧的事,就有点离谱了”,但是 “有些东西不会因为你到了40岁、50岁而改变”。
    Suede 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歌是《So Young》,但他们已不再年轻。乐队成立于90年代,历经漫长艰难的蛰伏、成名、解散、重组。乐队其他成员几经变换,核心班底始终是主唱 Brett Anderson 和贝斯手 Mat Osman。
    Brett 和 Mat 是发小,生于伦敦附近小镇上的贫穷家庭。渴望成名,又愤世嫉俗,山羊皮的基因里始终刻着小镇青年的烙印。他们在参加全英音乐奖时,身穿褪色的二手衣服,穷酸地闯入上流派对,贡献了一次砸场式表演,“身为光荣的搅局者我们尽兴狂欢,好比粥里的苍蝇,苹果里的蛀虫”。
    在母亲去世、初恋女友分手的双重打击下,Brett 穿起了华丽妖娆的女装,选择 “用一种张扬的女性气质化解失落”。然而当媒体问到女装造型时,他胸无城府地说 “我是一个从未有过同性恋经历的双性恋”,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攻击,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人设崩塌”。

    Suede 主唱 Brett Anderson

    他在随笔集中谈起,依然坦坦荡荡:“流行音乐圈里的每个人都会成为卡通人:一个按照他们本人虚构出来的角色……多年的贫穷、困苦与失意让我饥不择食,不放过扔在我脚边的任何一块成功的面包屑,而在胡吃海塞的时候,我似乎总是太过积极地去满足他人愚蠢的幻想,心甘情愿地套上为我量身定做、实际看上去却越来越不合体的戏装。”
    乐队中途解散后,Mat 找了份记者的工作,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摇滚明星失了业,像普通人一样上班打工的日子里,他开始想象,当初如果自己做了不同的决定,会不会过上另一种人生?于是他大开脑洞,将这些写进了一部悬疑小说《成名之日》。
    这支经历岁月洗礼的乐队,保持着一种对宏大叙事的疏离。比起加入民族主义式的英伦大狂欢,他们更愿意去歌唱那些小的东西,比如俗气的手镯、街角的恋人、风中的垃圾。 
    与那些开豪车戴金链子的说唱歌手不同,他们始终记得自己是那个穿二手衣的工人阶级男孩——“我们过的生活,是数百万人在过的生活,你只花10英镑就能看起来像山羊皮了”;赞美平凡生活,这就是山羊皮的精神。
    下面是我和 Mat Osman 的采访,你可以观看视频,或者直接阅读后面的图文版 ——
    BIE: 山羊皮在中国演出过很多次,可以分享你最印象深刻的一场吗?
    Mat: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在成都的演出。那天天气太糟糕了,雨一直下,一直下,演出看起来快要取消了,所有东西都泡在水里。而且我有个在学中文的侄女,四天前也来了。所以那天,整个乐队加上我侄女,我们在雨中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才到达演出现场,车差点进不去。雨水不停地从屋顶上哗啦啦流下来,我们还要打扫舞台上的水。但是,那些有点棘手的演出总是最棒的。歌迷们太好了,他们在雨中淋了一整天,拿着塑料布一样的东西盖在头上,又唱又跳。
    BIE: 我也经常参加那种音乐节,要记得带上雨衣。
    Mat: 是的,如果来看山羊皮,记得带把伞。
    BIE: 山羊皮三十多年间经历了巅峰、低谷、起起伏伏,这些年你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吗?
    Mat: 天啊,这是个好问题。音乐行业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当我们刚成立时,一切都要看唱片,卖唱片能赚很多钱,现场演出会亏很多钱。后来我们解散了,再重组时,只过去了10年,一切都变了,没人再卖唱片了,突然间世界上冒出了一百万个音乐节。乐队必须多多考虑演出。一方面这对我们而言很艰难,因为卖唱片已经赚不到钱了。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全世界的人现在都听过我们乐队,因为你可以在Spotify、微博这样的地方了解到我们。想到突然间整个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过你们的音乐,真的很感动。我们去年还去了 “Xiami” 演出,一个离北京大约四个小时车程的度假胜地。
    BIE: 虾米音乐节?
    Mat: 对,就是那里。我们想,演出是什么样的?应该没人认识山羊皮这个乐队吧?因为我们会和很多更年轻的乐队、中国乐队一起演出。然后我们登上了舞台,真的难以置信,那么多人都听过我们的歌,还跟着大合唱。作为音乐人,我实在是太感动了。
    尤其是当你在一个文化和语言不同的地方,人们依然能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那是全世界最棒的感觉。虽然音乐行业已经改变了,但我的感受与31年前完全相同。站在舞台上,看到台下的人们跳舞、唱你的歌给你听,那种人与人的联结感非常美好,一点都没变。无论是在150人的酒吧,还是在70,000人的音乐节,一旦建立起了这种联系,我们就一直在一起。
    BIE: 谈到演出,我想起了三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伦敦酒吧里的对话,我问他在哪里可以听到英伦摇滚,他很惊讶地说“你应该在1990年代遇到我。”他说在英国,英伦摇滚都是他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听的。但在中国,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英摇。当我们聊到英伦摇滚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摇滚乐总是年轻的,是年轻人创作给年轻人听的。那么当你们演唱在二三十岁时创作的歌曲时,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你们在最近的专辑中加入了什么新的东西吗?
    Mat: 这是两个非常好的问题。比如《So Young》对很多中国歌迷来说意义重大,还有电影用它作配乐。当我们创作出这首歌、第一次唱的时候,我们还很年轻,现在我们已经不年轻了。但在这首歌的深处,它讲的是兴奋、激情,是人带着一种能量和愉悦进入这个世界。这些东西不会因为你到了40岁、50岁而改变。这首歌虽然已经很老了,但它的内核并没有变,仍然能激发出我内心同样的亢奋。
    你还问到我们的创作方式有没有变化。其实 Brett 已经不再写什么年轻人去酒吧的事了。如果他还写那些东西,就有点离谱了。他现在经常聊家庭、聊做父亲的感受,比如成为父亲的恐惧,失去亲人的失落等等。如果你写的歌是蕴含真情实感的,那么它外部呈现出的样子并不重要,你要理解它的内核。
    我们去年发布了《She still leads me on》,是 Brett 写的关于母亲的歌,他母亲已经去世几十年了。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喜欢那首歌,原因各不相同。对他们而言,这首歌也可能是关于爱人、朋友或妻子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在这首歌中,有爱、有失去,以及爱和失去的相融,大多数人都明白那种感觉。如果它打动了你,那就很好,这就是音乐的美妙。
    BIE: 没错。另外,当我们聊到山羊皮,第一印象经常是你们穿皮草和女式衬衫的照片,尤其是你和Brett。你们现在还喜欢这个造型吗?还是说那只是一种摇滚明星形象?
    Mat: 不不,其实是因为我们那时候太穷了。我们所有东西都是二手的。我们不会去设计师服装店买什么牌子货,我们都去那种二手店买。
    BIE: 是古着店吗?
    Mat:  那些衣服甚至都算不上古着吧。有人去世后,孩子们会把他们生前所有衣服都扔在那里,我们去的就是那种商店。所以我们基本就是穿着死人的衣服四处晃荡。我们喜欢打扮,如果那时候有点钱,我们可能会更聪明一些,买点漂亮衣服。但当时我们只是看起来像自己本来的样子 —— 没钱的年轻的工人阶级男孩。 

    DENIS O'REGAN/GETTY IMAGES

    Mat: 有时你可以看到,一些流行歌星和说唱明星,你永远无法拥有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他们开的车,他们穿的衣服有多贵等等。我们所做所写的,不是那样的生活。我们过的生活,是数百万人在过的生活,你只花10英镑就能看起来像山羊皮了。这就是我们乐队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一直非常重要。
    我们想要赞美平凡生活,歌颂每个人经历的事情,而不是号称“我们是那种做你一辈子不会做的事情的外星人”。我们想要让人们看到日常生活的美好和魅力,就像电影一样。
    BIE: 你提到你们在年轻时非常贫穷。所以下一个问题可能会有点沉重,我知道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摇滚乐队、小众音乐人仍然有机会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并从中赚到钱。但我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网络盗版和流媒体在音乐行业的影响,他们的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你认为小镇的、工人阶级的、边缘的声音正在从摇滚音乐中消失吗?
    Mat: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特别是在英国。当我们成立乐队时,我们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一点钱,每周有点福利,我们自己没花什么钱,还是可以负担得起。后来我们签唱片合约的时候,也可以辞掉工作去做乐队。
    我现在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乐队,有数百万的流量,但他们仍然有一份白天的工作。除非你能登上很多音乐节的舞台,得到大型演出的报酬,才能只靠做音乐活下去。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英国乐队是那些已经有钱,或者父母有钱的人,他们能够负担得起三到四年做乐队不破产。不仅是音乐圈如此,英国所有的艺术行业都是这样,你看到的很多演员、艺术家出道时都非常富裕。
    在过去,工人阶级还可以搞音乐或者搞体育,你没钱也没关系。如果你很优秀,你就可以继续前进。这就是大多数英国运动员都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可以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我们乐队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我们还可以参加音乐节,可以来中国做大型演出,还有很多别的活动。但如果我们起步时面临的是这样的现状,我不知道我们会怎么样,要怎么维持生计。我猜我们可能会找份工作做二十年。
    BIE: 我们可以继续聊聊英伦摇滚(Britpop)。这是媒体创造出的一个标签,我想知道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Mat: 可能和大家一样,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我们登上《精选》(Select)杂志封面的时候。斯图尔特·麦考尼(Stuart John Maconie)在里面写了篇文章说“这就是英伦摇滚”,里面提到了我们、The Auteurs、Blur 等等乐队。我一直很讨厌这个词。因为我们比英伦摇滚要早。我们希望认真严肃讨论一些问题,比如边缘群体的生活、伦敦生活等等,但英伦摇滚很快就沦为了卡通画,沦为一种假惺惺的装腔作势,那种情绪盖过了其他问题。 

    《Select》1993年4月刊

    Mat: 我也不是特别喜欢民族主义。一件让我觉得遗憾的事是,英伦摇滚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刚刚开始探索世界。组乐队之前,我们没怎么出过国。乐队演出时,我们才有机会去了巴黎、柏林、纽约、东京,突然间世界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山羊皮成了一支国际化乐队,这对我们很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贴上了这种“英伦”的标签。
    其实,我不是特别为自己是个英国人而自豪。我们是英国人,唱关于英国的歌,是因为我们唱的是自己的生活而已。如果我们在中国长大,唱的可能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其说我们在歌唱什么英伦的东西,不如说我们只是在歌唱真实。
    但是你说的完全正确,英伦摇滚更多是一个标签,一个时间段。好处是那个阶段涌现出了很多独立乐队,很多雄心勃勃的、引起人们共鸣的音乐。你可以看到当 Oasis 出场时,那种演出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大,还有大群大群的乐迷,他们认为“这是属于我们的乐队,他们和我们一样穿衣、一样说话,他们也去看足球”,这是一种归属感。 
    但我们乐队从来不是那样的,我感觉我们更小一些。总之如果摇滚乐队能和大众、和普通生活重新联结起来,那也是个好事。
    BIE: 是的,标签可能对观众来说更简单理解,但对乐队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
    Mat: 除非每个人都说自己不是英摇,Oasis 说他们不是英摇,Blur 说他们不是英摇。如果其他人都说自己不是英摇,那么就没有英摇了。
    BIE: 我们可以继续聊聊另一个话题,你写了一本悬疑小说叫《成名之日》(The Ruins),两年前中文版也面世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布兰登和亚当,布兰登是个摇滚明星,在伦敦意外被杀,他的孪生兄弟亚当假扮成他,想调查布兰登的死因,就这样意外进入了一个摇滚明星的生活。我想知道这本书灵感来自哪里,与你自己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吗?
    Mat: 是的,有点关系。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会好奇如果自己当年做出不同的选择会怎样,如果从未见过那个人会怎样,如果当初没做这件事会怎样。所以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我身上,大概就是如果我没有组乐队、如果我不能用音乐谋生会怎样,我总会想这些事。而且真实情况是,90%的音乐人都没有成功,大多数想通过音乐谋生的人,最终不得不转行做别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我可能会过上的种种不同人生的故事。
    如果我是摇滚歌手,布兰登就是我的样子,有点傲慢,能力又支撑不起野心。如果我比现在更极客一点,亚当就是我的样子,每天宅在家里。所以像大多数人一样,当你写第一部小说时,它多半是写你自己,各种版本的你自己。我只是想看看生活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BIE: 我可以分享一些从你的书中读到的句子。你在书中写道“人们认为我们写歌是为了表达感情。但我认为大多数歌手,至少是最有趣的那些歌手,写歌是为了创造感情。它是炼金术,是机器中迸发出的生命之火。”我很喜欢这句。你提到“写歌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是为了创造感情”是什么意思呢?
    Mat: 我真的很高兴你选了这句话,我也很爱这句。那些最打动我、对我意义重大的歌,都是无法解释的,也不能概括成某种直接的情感。拿山羊皮的歌举例,比如《So young》表达的是年少时的轻狂、亢奋,但也传达出了年少时光可能会有多么恐惧、疏离和孤独。那些吉他声、钢琴声的流动,会在你心中激荡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创作音乐的原因。如果你能写下来描述它,那就不用做音乐了,我们只写小说就可以了。
    音乐就像一种毒品。它会在你的大脑中植入种种感觉。有一些歌让我感觉活着,让我有精神、有勇气迎接生活。还有一些歌让我沉溺、悲伤。最好的歌曲会吸纳所有情感和整个世界。当你能做到这点,创作这种歌的感觉是不可思议的。
    BIE: Brett也写了两本书《漆黑清晨》(Coal Black Morning)和《拉下百叶窗的午后》(Afternoon with Blinds Drawn)。你们会阅读彼此的书,分享你们的想法和观点吗?
    Mat: 那两本书在出版之前他就给我看过了,特别是第一本《漆黑清晨》,写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因为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里面有很多我们大学时代和他家庭的事情。我认识他的家人,他的妈妈。他让我读一读,看看他有没有记错什么。其实他的记忆力比我好得多。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来 “天啊当时还有这事”,有好多在学校的事情、我们做过的事、听过的歌,太有意思了。
    他也读过《成名之日》,他很喜欢,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他会读的那种东西。我刚刚在英国出版了另一本小说,写的是莎士比亚时代的儿童演员,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乐队的其他成员的菜。但是《成名之日》有一些山羊皮的影子。
    BIE: 你现在还在写东西吗?
    Mat: 是的,我一直都在写,我会继续写下去。
    BIE:  我记得你也做过记者。
    Mat:  对,有一段时间了。山羊皮解散之后,我做了很多记者工作,艺术报道之类的。这也是我写小说的起因,我发现自己很擅长也很喜欢写作。我从短篇小说开始写起。有时候写小说和做音乐是一样的,当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坐在屋里,面对着一张白纸开始写作,就像在乐队里从无到有做音乐一样。一天结束时,你已经给一些从未存在过的美好事物赋予了生命,一首歌,或者一些小说章节。这就是我一生在做的事情。当你创作出什么东西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难以置信。上周在录音室,我们五个人弹着弹着就在想 “天啊这是从哪来的?”
    BIE:  我很希望能看到你的第二本书中文版。
    Mat: 我正在努力出中文版,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在中国呆了很长时间,在中国有很多朋友。
    BIE:  Brett 曾经写过关于山羊皮和歌迷之间的故事。他写道,在1990年代,乐队的名气取决于演出的口碑,还有很多歌迷会追随你们到处巡演。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你们与歌迷的关系近年来有没有发生改变?你认为歌迷和乐队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样的?
    Mat: 我认为有些变化。一边是社交媒体兴起,一边是三十年来一直有人来看我们的演出,有一群铁杆粉丝每年会看三四十场演出。90年代,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歌迷在下面看。我们现在和歌迷距离更近,你知道当有人和你一起到处巡演旅行,会有一种社群感,他们已经在你的音乐的陪伴下生活了三十年。
    我喜欢社交媒体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可以了解到人们的感受,你的歌曲如何影响了他们。有时他们会发“我在婚礼上放了一首你们的歌”或者“我在父亲的葬礼上播放了《The Wild Ones》”,诸如此类。突然之间,我们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这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BIE:  最后一个问题,你能用三个词来描述山羊皮吗?
    Mat: 哦天哪这不可能……我会说,炽烈的、雄心勃勃的、忧伤的。
    BIE:  太棒了,谢谢。祝你们演出顺利,我会去看的。
    Mat: 好的,也许我们会在那见面。非常感谢你。
    2024.05.28 | BY 广岛乱 |
      Suede英伦摇滚
      隐藏评论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