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傍晚的公园见过马群啃绿化带吗
内蒙古画师齁齁的画
内蒙古导演乔思雪的电影《脐带》
西藏画师萨埵鬼手的《以心观心》
青海摄影师打卤卤的《七月的七场夜雾》节选
还有,本文作者饺子的摄影作品《无需答案的绿土》
我很好奇,“乡愁”在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创作者中是怎样的,于是和他们聊了聊。以下是来自内蒙古、西藏、青海的四位青年创作者朋友的故事 —— 齁齁,乔思雪,萨埵鬼手,打卤卤。我们谈了谈作品,家乡,还有“根源”:
齁齁:在银河边放羊的南斯拉玛
锡林浩特和西乌旗之间往返的路,我从小到大走了无数回,我清楚地记得路上的每一寸景致、在那条路上惦记过的弟弟家的玩具、和我总要去想的生命与死亡。有年,一些对我很重要的亲人离开了,他们被葬在背靠草原面向小镇的地方,那条熟悉的回去探亲的路,也成了去看看他们的路。
节选自齁齁的《南斯拉玛》
“小时候我不喜欢宝塔糖,小时候我也不喜欢小时候”—— 齁齁的《宝塔糖》。第一次看到《宝塔糖》后,我感慨:羡慕这些情绪饱满且会画画的人
到了中学,齁齁接触到了街头涂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意识到自己是喜欢画画的,所以到后来才有机会通过画笔来将自己“根源”性的东西描绘出来。
就这样,尽管齁齁的生活与那些老人们的故事中的草原距离十分遥远,但在持续不断创作的过程中,她一直在通过画笔将自己与之连接了起来。
乔思雪:你在傍晚的公园里见过马群冲进来啃绿化带吗?
巴彦托海镇的街头总是游荡着一群马,它们有时候在索伦桥上遛弯,有时候在海兰察公园的绿化带里填饱自己的肚子。
在电影《脐带》里,电子音乐人阿鲁斯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简介来源:豆瓣
在电影《脐带》中,乔思雪将许多童年时期就刻在记忆里的人物与景象放了进来。比如坐在路边穿着蒙古袍卖牛奶的妇人,楼道里、街边躺着睡觉的酒鬼,以及在马路的车流中突然出现骑马的牧民。
大街上骑马飞奔的人|来自影片《脐带》
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时,我仿佛也回到了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在这个全内蒙最生猛的地方,你能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里看见街边冻死的醉鬼安详地抱着酒瓶躺在雪地里;在空气中满是蒿草气味的夏天里,被姥姥牵着去胡同口买牛奶,她会和那个领着孩子一块卖奶的妇女聊上很久之后再带我回家熬奶茶……无数个长存于这片土地的人们脑中的片段就这样在电影院里一下子被激活。
街边卖鲜牛奶的妇人|来自影片《脐带》
“为什么会留恋这个地方?为什么在异乡时会思念这里?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在别处看不到的景象存在于此,才会让我们心里产生这种奇妙的情感。”乔思雪说。
睡在楼道的酒鬼|来自影片《脐带》
萨埵鬼手:佛不会在乎他的画像是正面还是背影
西藏的绘画艺术不该被限制在唐卡的度量尺中。
萨埵鬼手,《悉达多望月》
西藏 UFO 事件!伪造新闻:25 日晚 9 时 30 分许,当雄一位牧民在纳木错旁看到一个不明飞行物划过天空,且丢失了自家牦牛,随后,那曲、拉萨也有人在当晚 9 时 50 分左右,也在当地看到不明飞行物。并且在仅一日后,牧民与距离自家草场 70km 处发现了丢失牦牛的骨架
Guess who’s back?
西藏的传统绘画离不开唐卡。唐卡作为藏传佛教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创作它有着种种精确的度量尺,画唐卡的人一代一代将这种度量尺小心翼翼地传承,按部就班地为佛拟像,这也造成了大多数藏族同胞认为佛像的绘画必须要精准,甚至不要出现一些与唐卡背道而驰的创新。但是萨埵鬼手觉着,唐卡这种绘画形式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性的尝试才变成了今天这样。
传统唐卡度量尺
以心观心
“快点!上次就这么挨骂的!”,《百八尸林》Pt.6,小鬼赶路
不久之前,萨埵鬼手为了能够更加全方位地看待西藏传统绘画与藏传佛教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他去到寺庙与僧人们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扩充了他对于自己“藏式新传统”的创作视角。
打卤卤:我是个牧区人,然后才是摄影师
有一段时间我在城市里工作,那会我们家夏季牧场的屋顶上落了一窝隼,整个夏天它们都在那里,而我却在千里之外,没有办法专门赶回去,只能看看家里人给我发的小视频,从那之后我总会很担心自己再赶不上类似于这样美好的场景。
节选自作品《七月的七场夜雾》:在藏语中有“夏末的七场夜雾”之说,意为每个夏天都以七场夜雾来收场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打卤卤最近拍摄项目的其中两张,我很喜欢
作者:吃不动饺子了
//编辑:金啵梨
//排版、设计:板砖兮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内蒙古画师齁齁的画
内蒙古导演乔思雪的电影《脐带》
西藏画师萨埵鬼手的《以心观心》
青海摄影师打卤卤的《七月的七场夜雾》节选
还有,本文作者饺子的摄影作品《无需答案的绿土》
我很好奇,“乡愁”在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创作者中是怎样的,于是和他们聊了聊。以下是来自内蒙古、西藏、青海的四位青年创作者朋友的故事 —— 齁齁,乔思雪,萨埵鬼手,打卤卤。我们谈了谈作品,家乡,还有“根源”:
齁齁:在银河边放羊的南斯拉玛
锡林浩特和西乌旗之间往返的路,我从小到大走了无数回,我清楚地记得路上的每一寸景致、在那条路上惦记过的弟弟家的玩具、和我总要去想的生命与死亡。有年,一些对我很重要的亲人离开了,他们被葬在背靠草原面向小镇的地方,那条熟悉的回去探亲的路,也成了去看看他们的路。
节选自齁齁的《南斯拉玛》
“小时候我不喜欢宝塔糖,小时候我也不喜欢小时候”—— 齁齁的《宝塔糖》。第一次看到《宝塔糖》后,我感慨:羡慕这些情绪饱满且会画画的人
到了中学,齁齁接触到了街头涂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意识到自己是喜欢画画的,所以到后来才有机会通过画笔来将自己“根源”性的东西描绘出来。
就这样,尽管齁齁的生活与那些老人们的故事中的草原距离十分遥远,但在持续不断创作的过程中,她一直在通过画笔将自己与之连接了起来。
乔思雪:你在傍晚的公园里见过马群冲进来啃绿化带吗?
巴彦托海镇的街头总是游荡着一群马,它们有时候在索伦桥上遛弯,有时候在海兰察公园的绿化带里填饱自己的肚子。
在电影《脐带》里,电子音乐人阿鲁斯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简介来源:豆瓣
在电影《脐带》中,乔思雪将许多童年时期就刻在记忆里的人物与景象放了进来。比如坐在路边穿着蒙古袍卖牛奶的妇人,楼道里、街边躺着睡觉的酒鬼,以及在马路的车流中突然出现骑马的牧民。
大街上骑马飞奔的人|来自影片《脐带》
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时,我仿佛也回到了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在这个全内蒙最生猛的地方,你能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里看见街边冻死的醉鬼安详地抱着酒瓶躺在雪地里;在空气中满是蒿草气味的夏天里,被姥姥牵着去胡同口买牛奶,她会和那个领着孩子一块卖奶的妇女聊上很久之后再带我回家熬奶茶……无数个长存于这片土地的人们脑中的片段就这样在电影院里一下子被激活。
街边卖鲜牛奶的妇人|来自影片《脐带》
“为什么会留恋这个地方?为什么在异乡时会思念这里?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在别处看不到的景象存在于此,才会让我们心里产生这种奇妙的情感。”乔思雪说。
睡在楼道的酒鬼|来自影片《脐带》
萨埵鬼手:佛不会在乎他的画像是正面还是背影
西藏的绘画艺术不该被限制在唐卡的度量尺中。
萨埵鬼手,《悉达多望月》
西藏 UFO 事件!伪造新闻:25 日晚 9 时 30 分许,当雄一位牧民在纳木错旁看到一个不明飞行物划过天空,且丢失了自家牦牛,随后,那曲、拉萨也有人在当晚 9 时 50 分左右,也在当地看到不明飞行物。并且在仅一日后,牧民与距离自家草场 70km 处发现了丢失牦牛的骨架
Guess who’s back?
西藏的传统绘画离不开唐卡。唐卡作为藏传佛教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创作它有着种种精确的度量尺,画唐卡的人一代一代将这种度量尺小心翼翼地传承,按部就班地为佛拟像,这也造成了大多数藏族同胞认为佛像的绘画必须要精准,甚至不要出现一些与唐卡背道而驰的创新。但是萨埵鬼手觉着,唐卡这种绘画形式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性的尝试才变成了今天这样。
传统唐卡度量尺
以心观心
“快点!上次就这么挨骂的!”,《百八尸林》Pt.6,小鬼赶路
不久之前,萨埵鬼手为了能够更加全方位地看待西藏传统绘画与藏传佛教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式,他去到寺庙与僧人们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扩充了他对于自己“藏式新传统”的创作视角。
打卤卤:我是个牧区人,然后才是摄影师
有一段时间我在城市里工作,那会我们家夏季牧场的屋顶上落了一窝隼,整个夏天它们都在那里,而我却在千里之外,没有办法专门赶回去,只能看看家里人给我发的小视频,从那之后我总会很担心自己再赶不上类似于这样美好的场景。
节选自作品《七月的七场夜雾》:在藏语中有“夏末的七场夜雾”之说,意为每个夏天都以七场夜雾来收场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节选自作品《KASO 卡索》
打卤卤最近拍摄项目的其中两张,我很喜欢
作者:吃不动饺子了
//编辑:金啵梨
//排版、设计:板砖兮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