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0
    Loading 0
    BIE别的

    徐童和唐小雁半路捡来的孩子,也去拍纪录片了

    2023.06.20 | BY Rice |
    唐小燕导演徐童纪录片
    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展映中,有一部并不显眼的作品,全片是导演用手机拍摄的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镜头稚嫩,风格模糊,片名也十分俗套,叫《在路上》。它的导演叫徐康硕,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
    然而,这部短片却是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的二十一部青年导演作品中,唯一一部有映后嘉宾撑场的影片 —— 嘉宾也姓徐,还是片中的两个主要演员 —— 他们就是徐童和唐小雁夫妻。
    徐康硕,一个纪录片之家半路捡来的儿子,终于纪录片出道了。
    我实在说不上喜欢这部作品,在豆瓣写的短评甚至被导演当做恶评挂在了朋友圈里(幸好他不知道哪个是我)。在决定采访他之前,我犹豫再三,甚至去和其他媒体朋友讨教:去采一部有话题但自己不喜欢的影片,而不去推荐那些完成度更高、我更欣赏的青年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违职业道德?我曾经采访过他的父亲徐童导演,但这也是出于对徐童纪录片作品的欣赏。而对于徐康硕,我对他本人的好奇大大超过了对于影片的关注,这令作为采访者的我感到难以启齿的羞愧。
    但是,在《在路上》映后现场,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即使上了台还不停地拿着手机互拍、毫无包袱地面对镜头、永远毫无顾忌地说着大实话,这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来自纪录片之家的震撼。这让我不得不放下那些顾虑,凭直觉走近徐康硕和他作为 “名导之子” 生活。
    在微信加上康硕之后,他给我发了他的新片《假离婚》一个 15 分钟片花,令人惊讶的好看,还是能看出徐童的味道,依旧是老唐家的事,依旧是与被拍摄者贴得极近的生活化纪实,但也逐渐形成了属于徐康硕的个人风格,轻松,明亮,有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幽默和生猛劲儿在。于是我的羞愧也被一种新奇所抹去。
    以下是我从徐康硕那里了解到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
    徐康硕原名不姓徐。
    他出生于 2001 年 —— 8 年后,徐童才在算命先生历百程那里第一次见到唐小雁,从此,她的 “孤单命” 终了,徐童导演的 “唐氏家族宇宙” 也开启了。
    而在康硕这里,自他 2 岁父母离婚后,唐小雁和唐家的一切就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他的脑海中一直保留着亲生父亲出轨的证据:父母离婚前,他就见过那个后来成了他后妈的女人。然后,父亲和这个女人有了新的家庭,又生了两个新的孩子,也慢慢切断了和他之间的父子关系。
    “我的抚养权是在我亲生父亲那里,但是我亲生父亲从来没有管过我,甚至他从来没有让我回过家。长这么大,我都不知道我亲生父亲的家在哪。” 康硕告诉我,从父母离婚后,他就一直寄宿在各种人的家里面,这家待段时间,过两月又去那家待阵子,也没有谁把自己带大的一说。“我还记得他还让我跟一个光头、满身纹身、刚从监狱里面出来的杀人犯住过一两年。”
    在居无定所的成长过程中,康硕第一次见到了徐童。那是《老唐头》刚拍完没多久的事。那时,康硕正在东北的一个亲戚家寄宿,唐小雁和徐童一起接上他,“出去玩了一个月”。
    “你们去哪儿玩了?”我问。
    “去我姥爷家。” 康硕回答。我反应了几秒,才意识到他口中 “玩了一个月” 的目的地就是纪录片中老唐头的家。从那之后,康硕偶尔也会被叫去他们北京的家里小住。
    就这样居无定所地长到十四五岁,一直在寄宿家庭里努力当隐形人的康硕决定自己住,于是用亲生父亲给他的生活费出去租了个房子,终于不用再看人脸色生活了。直到突然有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把自己拉黑了,有传言说是他生意失败破产逃了,总之,康硕突然成了没有人管的孩子。
    这时,唐小雁和徐童把他 “捡” 走了。

    接手康硕之后,唐小雁经常对他说:“我又梦到你小的时候了”。在她的梦里,儿子好像永远都是 2 岁之前的的样子。而她再次给康硕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时,康硕已经 17 岁了。

    他们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有很多缺点 —— 而更糟糕的是,他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小孩了。那时,康硕在上职高,成绩不好,爱打游戏,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而这个年轻人现在是他们的责任了。
    在康硕职高毕业后,他在徐童和唐小雁的建议下,选择了张家口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习应用英语专业。
    “选择应用英语的原因是,我爸妈觉得你在一个专科(学校),影视那还是不建议你学了,不如直接在家里边教你了。很多人大学学的专业未必是以后能用得到的,所以不如学一个你能到哪都能用得到的一个专业,所以他们让我学了一个专业叫做应用英语。正好那段时间张家口办冬奥会,所以我就选了一个张家口的学校,就这么回事。” 康硕和我解释道。
    不过,这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 “捡来的父亲” 是徐童,而徐童在他大一这一年去往老唐头住的养老院拍摄新的纪录片,他也带上了康硕。
    在那个被康硕称为 “养老院纪录片学院” 的地方,徐童既是导演,也是老师。他让没有摄影基础的康硕担任摄像,在实践中边拍、边骂、边教,这些教训儿子的镜头有一部分也被剪进了片子里,但却没有给他镜头,所以康硕在《肉》里一直是一个隐形人一样的角色。
    在这部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作品拍摄过程中,康硕也习得了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纪录片技法。这是他第一次进组,第一次接触纪录片拍摄,就遇到这样一部作品,这让 “徐童之子” 四个字以比血缘关系更深的方式刻进了他的创作基因里。虽然他在当时还没想过要做一个导演。

    康硕真正的导演梦,实打实是被爸妈给 “激” 出来的。

    在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在路上》映后的现场,徐童和唐小雁两人不仅来为儿子撑场子了,而且还叫了许多朋友一起到现场看片。但等一上了台,两人口中一句句全是对儿子的打压,没有一句鼓励,让我一个观众听着都觉得 “这也太狠了”。但对于从小在寄宿家庭长大的康硕来说,这些缺席了多年的管教,却并非都那么逆耳。
    “所以他们就跟我说,说这个孩子你得把他扳过来,哪怕不惜用这种特别狠特别什么的手段,骂的、打压的也要把它掰过来。” 康硕回忆父母刚接到他时说的话,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康硕想要专升本的时候,他们说:“你觉得你那么傻逼,你能考上吗?就算你运气好考上了,从本科出来你还是个傻逼,你考他干啥?” 康硕听进去了,他觉得,说得对,虽然难听,但确实是大实话;后来,康硕就去跑剧组,他们又说:“你这辈子都当不成导演,你听懂了吗?连摄像的你都当不成,以后不要说你是搞影视的,咱们家丢不起这人,我话就给你放这了。” 这回还是当着全剧组的面,康硕听了,也被气到了,决定就要当个导演给他们看看。
    骂归骂,徐童听说他要当导演,当即给他列了一个书单,
    逼他去看书看电影,恶补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文化通识和审美基础。徐康硕也因此在三年的时间里面读了超过 500 本书,看了近 1000 部电影。
    但迟来的管教和打击自然也引发了不少的家庭冲突与对抗,徐康硕最终拿着一部手机离家出走了。他在一路上边走边拍,把气急败坏的爸妈也放进了镜头里,还哔掉了声音。第一次,他试着用摄影的方式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解释权,拍完之后拿给父亲看,徐童又是边骂边教,引导着他整理拍摄的素材和故事线,从能够完整的讲述一件事开始,一步步完成了自己处女作《在路上》。
    影片最后一幕,落在出走的导演最终选择回到家里,在餐桌上痛哭流涕,对父母说要痛改前非,跟他们好好学习,决心做一个导演。这不是节目效果,而是记录着他真实的生活轨迹当真从这一顿饭开始,发生了转变。
    我问康硕如何评价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他说:“(《在路上》)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记录了我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的事情,我觉得这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一个意义。”
    “那作为一个纪录片来说,你怎么评价它呢?”
    徐康硕想了想,说,“作为一个纪录片,反正首先水平是欠缺的,拍的素材也不够,不能讲完讲清楚这件事,所以我才加了那么多字幕。对,所以《在路上》的水平就不是特别好。”
    过分诚实的康硕后来跟我说,他是在拍了《在路上》之后,才开始自发地学习和读书。他独自来了北京,去到影视公司实习,学习后期剪辑技术,在东五环外租了一个月租 1300 元的小卧室,房间里贴满了电影海报。在这里,他一边实习工作一边开始了自己的新片的拍摄,也就是我后来看到片花的《假离婚》。
    他希望能用这部片子去 “覆盖” 掉《在路上》带给观众的印象,而这个结果是目前所有看过这个片花的人,包括徐童和唐小雁,包括我,都为他的成长感到惊讶。如果第一部《在路上》还可以说是对徐童风格拙劣的模仿,那《假离婚》已经能看出青年导演徐康硕个人风格的影子了。
    徐康硕有自己的野心。
    虽然对自己的处女作不尽满意,但他还是拿着它到处去投有手机摄影单元的电影节,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意外的认可。至于《假离婚》和其衍生短片《又是观察人类的一天》,导演也主动投了短片节和制片公司,目前《假离婚》长片已经得到一家意大利制片公司的支持,即将开始制作剪辑。连徐童都感叹:“你说他怎么找了那么多 ‘节’,那 ‘节’ 我都没听过,他上哪找的?” 野心勃勃的康硕希望可以今年年底完成《假离婚》长片的剪辑,争取在明年带着新片投欧洲三大电影节。
    在采访这个年轻的新导演的时候,我几乎不可避免地总要提到他那个有名的父亲,次数多到连我自己都替他感到被冒犯,于是我问他:“你会因此觉得不舒服吗?会希望在文中避免或减少你爸妈名字的出现吗?”
    徐康硕回答:“这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我在很久之前尝试过避免,但是发现不可能。所以,就无所谓了。自己再慢慢努力吧。”
    据康硕说,从他第一次见到徐童导演,就见他一直在拍摄和纪录,一开始他还会觉得奇怪,但时间长了,拍摄在他们家里也就成了一种本能似的存在,他妈妈甚至在家里装了个摄像头用来 24h 不间断地纪录。
    他形容:“就像一个不能吃辣的人,吃到特别辣的东西就本能地想喝水一样;我们看到一样东西,就想要拍它,也是一种本能反应。”
    我想,在这样的家里成长,一个孩子很难不成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但他未来能长成什么样?父亲带来的影响又将如何在他身上得到体现?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展映中,有一部并不显眼的作品,全片是导演用手机拍摄的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镜头稚嫩,风格模糊,片名也十分俗套,叫《在路上》。它的导演叫徐康硕,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
    然而,这部短片却是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的二十一部青年导演作品中,唯一一部有映后嘉宾撑场的影片 —— 嘉宾也姓徐,还是片中的两个主要演员 —— 他们就是徐童和唐小雁夫妻。
    徐康硕,一个纪录片之家半路捡来的儿子,终于纪录片出道了。
    我实在说不上喜欢这部作品,在豆瓣写的短评甚至被导演当做恶评挂在了朋友圈里(幸好他不知道哪个是我)。在决定采访他之前,我犹豫再三,甚至去和其他媒体朋友讨教:去采一部有话题但自己不喜欢的影片,而不去推荐那些完成度更高、我更欣赏的青年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违职业道德?我曾经采访过他的父亲徐童导演,但这也是出于对徐童纪录片作品的欣赏。而对于徐康硕,我对他本人的好奇大大超过了对于影片的关注,这令作为采访者的我感到难以启齿的羞愧。
    但是,在《在路上》映后现场,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即使上了台还不停地拿着手机互拍、毫无包袱地面对镜头、永远毫无顾忌地说着大实话,这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来自纪录片之家的震撼。这让我不得不放下那些顾虑,凭直觉走近徐康硕和他作为 “名导之子” 生活。
    在微信加上康硕之后,他给我发了他的新片《假离婚》一个 15 分钟片花,令人惊讶的好看,还是能看出徐童的味道,依旧是老唐家的事,依旧是与被拍摄者贴得极近的生活化纪实,但也逐渐形成了属于徐康硕的个人风格,轻松,明亮,有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幽默和生猛劲儿在。于是我的羞愧也被一种新奇所抹去。
    以下是我从徐康硕那里了解到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
    徐康硕原名不姓徐。
    他出生于 2001 年 —— 8 年后,徐童才在算命先生历百程那里第一次见到唐小雁,从此,她的 “孤单命” 终了,徐童导演的 “唐氏家族宇宙” 也开启了。
    而在康硕这里,自他 2 岁父母离婚后,唐小雁和唐家的一切就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他的脑海中一直保留着亲生父亲出轨的证据:父母离婚前,他就见过那个后来成了他后妈的女人。然后,父亲和这个女人有了新的家庭,又生了两个新的孩子,也慢慢切断了和他之间的父子关系。
    “我的抚养权是在我亲生父亲那里,但是我亲生父亲从来没有管过我,甚至他从来没有让我回过家。长这么大,我都不知道我亲生父亲的家在哪。” 康硕告诉我,从父母离婚后,他就一直寄宿在各种人的家里面,这家待段时间,过两月又去那家待阵子,也没有谁把自己带大的一说。“我还记得他还让我跟一个光头、满身纹身、刚从监狱里面出来的杀人犯住过一两年。”
    在居无定所的成长过程中,康硕第一次见到了徐童。那是《老唐头》刚拍完没多久的事。那时,康硕正在东北的一个亲戚家寄宿,唐小雁和徐童一起接上他,“出去玩了一个月”。
    “你们去哪儿玩了?”我问。
    “去我姥爷家。” 康硕回答。我反应了几秒,才意识到他口中 “玩了一个月” 的目的地就是纪录片中老唐头的家。从那之后,康硕偶尔也会被叫去他们北京的家里小住。
    就这样居无定所地长到十四五岁,一直在寄宿家庭里努力当隐形人的康硕决定自己住,于是用亲生父亲给他的生活费出去租了个房子,终于不用再看人脸色生活了。直到突然有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把自己拉黑了,有传言说是他生意失败破产逃了,总之,康硕突然成了没有人管的孩子。
    这时,唐小雁和徐童把他 “捡” 走了。

    接手康硕之后,唐小雁经常对他说:“我又梦到你小的时候了”。在她的梦里,儿子好像永远都是 2 岁之前的的样子。而她再次给康硕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时,康硕已经 17 岁了。

    他们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有很多缺点 —— 而更糟糕的是,他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小孩了。那时,康硕在上职高,成绩不好,爱打游戏,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而这个年轻人现在是他们的责任了。
    在康硕职高毕业后,他在徐童和唐小雁的建议下,选择了张家口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习应用英语专业。
    “选择应用英语的原因是,我爸妈觉得你在一个专科(学校),影视那还是不建议你学了,不如直接在家里边教你了。很多人大学学的专业未必是以后能用得到的,所以不如学一个你能到哪都能用得到的一个专业,所以他们让我学了一个专业叫做应用英语。正好那段时间张家口办冬奥会,所以我就选了一个张家口的学校,就这么回事。” 康硕和我解释道。
    不过,这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 “捡来的父亲” 是徐童,而徐童在他大一这一年去往老唐头住的养老院拍摄新的纪录片,他也带上了康硕。
    在那个被康硕称为 “养老院纪录片学院” 的地方,徐童既是导演,也是老师。他让没有摄影基础的康硕担任摄像,在实践中边拍、边骂、边教,这些教训儿子的镜头有一部分也被剪进了片子里,但却没有给他镜头,所以康硕在《肉》里一直是一个隐形人一样的角色。
    在这部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作品拍摄过程中,康硕也习得了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纪录片技法。这是他第一次进组,第一次接触纪录片拍摄,就遇到这样一部作品,这让 “徐童之子” 四个字以比血缘关系更深的方式刻进了他的创作基因里。虽然他在当时还没想过要做一个导演。

    康硕真正的导演梦,实打实是被爸妈给 “激” 出来的。

    在 ReelFocus 真实影像计划《在路上》映后的现场,徐童和唐小雁两人不仅来为儿子撑场子了,而且还叫了许多朋友一起到现场看片。但等一上了台,两人口中一句句全是对儿子的打压,没有一句鼓励,让我一个观众听着都觉得 “这也太狠了”。但对于从小在寄宿家庭长大的康硕来说,这些缺席了多年的管教,却并非都那么逆耳。
    “所以他们就跟我说,说这个孩子你得把他扳过来,哪怕不惜用这种特别狠特别什么的手段,骂的、打压的也要把它掰过来。” 康硕回忆父母刚接到他时说的话,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康硕想要专升本的时候,他们说:“你觉得你那么傻逼,你能考上吗?就算你运气好考上了,从本科出来你还是个傻逼,你考他干啥?” 康硕听进去了,他觉得,说得对,虽然难听,但确实是大实话;后来,康硕就去跑剧组,他们又说:“你这辈子都当不成导演,你听懂了吗?连摄像的你都当不成,以后不要说你是搞影视的,咱们家丢不起这人,我话就给你放这了。” 这回还是当着全剧组的面,康硕听了,也被气到了,决定就要当个导演给他们看看。
    骂归骂,徐童听说他要当导演,当即给他列了一个书单,
    逼他去看书看电影,恶补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文化通识和审美基础。徐康硕也因此在三年的时间里面读了超过 500 本书,看了近 1000 部电影。
    但迟来的管教和打击自然也引发了不少的家庭冲突与对抗,徐康硕最终拿着一部手机离家出走了。他在一路上边走边拍,把气急败坏的爸妈也放进了镜头里,还哔掉了声音。第一次,他试着用摄影的方式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解释权,拍完之后拿给父亲看,徐童又是边骂边教,引导着他整理拍摄的素材和故事线,从能够完整的讲述一件事开始,一步步完成了自己处女作《在路上》。
    影片最后一幕,落在出走的导演最终选择回到家里,在餐桌上痛哭流涕,对父母说要痛改前非,跟他们好好学习,决心做一个导演。这不是节目效果,而是记录着他真实的生活轨迹当真从这一顿饭开始,发生了转变。
    我问康硕如何评价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他说:“(《在路上》)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记录了我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的事情,我觉得这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一个意义。”
    “那作为一个纪录片来说,你怎么评价它呢?”
    徐康硕想了想,说,“作为一个纪录片,反正首先水平是欠缺的,拍的素材也不够,不能讲完讲清楚这件事,所以我才加了那么多字幕。对,所以《在路上》的水平就不是特别好。”
    过分诚实的康硕后来跟我说,他是在拍了《在路上》之后,才开始自发地学习和读书。他独自来了北京,去到影视公司实习,学习后期剪辑技术,在东五环外租了一个月租 1300 元的小卧室,房间里贴满了电影海报。在这里,他一边实习工作一边开始了自己的新片的拍摄,也就是我后来看到片花的《假离婚》。
    他希望能用这部片子去 “覆盖” 掉《在路上》带给观众的印象,而这个结果是目前所有看过这个片花的人,包括徐童和唐小雁,包括我,都为他的成长感到惊讶。如果第一部《在路上》还可以说是对徐童风格拙劣的模仿,那《假离婚》已经能看出青年导演徐康硕个人风格的影子了。
    徐康硕有自己的野心。
    虽然对自己的处女作不尽满意,但他还是拿着它到处去投有手机摄影单元的电影节,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意外的认可。至于《假离婚》和其衍生短片《又是观察人类的一天》,导演也主动投了短片节和制片公司,目前《假离婚》长片已经得到一家意大利制片公司的支持,即将开始制作剪辑。连徐童都感叹:“你说他怎么找了那么多 ‘节’,那 ‘节’ 我都没听过,他上哪找的?” 野心勃勃的康硕希望可以今年年底完成《假离婚》长片的剪辑,争取在明年带着新片投欧洲三大电影节。
    在采访这个年轻的新导演的时候,我几乎不可避免地总要提到他那个有名的父亲,次数多到连我自己都替他感到被冒犯,于是我问他:“你会因此觉得不舒服吗?会希望在文中避免或减少你爸妈名字的出现吗?”
    徐康硕回答:“这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我在很久之前尝试过避免,但是发现不可能。所以,就无所谓了。自己再慢慢努力吧。”
    据康硕说,从他第一次见到徐童导演,就见他一直在拍摄和纪录,一开始他还会觉得奇怪,但时间长了,拍摄在他们家里也就成了一种本能似的存在,他妈妈甚至在家里装了个摄像头用来 24h 不间断地纪录。
    他形容:“就像一个不能吃辣的人,吃到特别辣的东西就本能地想喝水一样;我们看到一样东西,就想要拍它,也是一种本能反应。”
    我想,在这样的家里成长,一个孩子很难不成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但他未来能长成什么样?父亲带来的影响又将如何在他身上得到体现?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2023.06.20 | BY Rice |
      唐小燕导演徐童纪录片
      隐藏评论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2+
      Loading 0
      CBA “监狱球王”的人生和野球的江湖

      CBA “监狱球王”的人生和野球的江湖

      BIE Sports ClubCBA监狱球王纪录片野球
      BIE别的
      0
      Loading 0
      把公司捐给地球的 Patagonia,已经 chill 了 49 年

      把公司捐给地球的 Patagonia,已经 chill 了 49 年

      电影纪录片运动
      BIE别的
      1+
      Loading 0
      圣诞节来了,北京人老张的中餐馆挤满了犹太人

      圣诞节来了,北京人老张的中餐馆挤满了犹太人

      中餐圣诞好吃的真神奇素食纪录片纽约
      BIE别的
      1+
      Loading 0
      当豆瓣一星降落在备受瞩目的动画艺术家那里

      当豆瓣一星降落在备受瞩目的动画艺术家那里

      动画导演电影艺术艺术家
      BIE别的
      0
      Loading 0
      旷野中有歌,有神,有鬼,还有持摄像机的人

      旷野中有歌,有神,有鬼,还有持摄像机的人

      旷野歌声电影纪录片苗族陈东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BIE别的
      0
      Loading 0
      徐童导演专访:我拍纪录片,就是宇宙拍它自己

      徐童导演专访:我拍纪录片,就是宇宙拍它自己

      hishorts!导演导演采访徐童电影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