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子乐先驱 Kraftwerk 用八张跨越三十年的专辑持续打造了一个可以被延用和复制的虚实相交的世界,这场结合 3D 技术的演出时隔六年后再次来到香港。4月29日,我在香港与数千观众一不小心成为这个“全方位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Kraftwerk 这一次的系列 3D 演出一开始是作为 Kraftwerk 的回顾展开启的,系列演出201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演,当时连做八晚,每晚分别演奏他们的一张专辑。作为德国艺术有先驱性的代表,Kraftwerk 又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非传统的音乐演出场地进行了表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 Kraftwerk 的现场。进入场地后,我们掏出门口发放的白色纸制3D眼镜,镜架外侧上一边写着 “12345678”,一边写着 “Kraftwerk”。我给身后蓄势待发、戴上眼镜的观众拍了一张全员冷酷的照片,这是 Kraftwerk 观看的景象。写演出后记的此刻,我意识到似乎这件所谓的 “全方位艺术作品” 从这里就开始了。
演出一开始,四个模糊的人形图像出现在红底的屏幕上,随后 Kraftwerk 四人的设备台同时亮了起来,穿着以发光材质点缀的黑底紧身衣的 Ralf Hütter、Henning Schmitz、Fritz Hilpert、Falk Grieffenhagen 依序走上台。观众发出热情的欢呼。自称“音乐劳动者”的Kraftwerk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埋头苦干”。
“Numbers” 中满屏的数字、“Trans Europe Express” 中的环法自行车、“Space Lab” 中,伴随身后出现的太空飞船驾驶舱场景,Kraftwerk 乘坐飞船飞向在地球上被标志定位的香港,随后贴心地降落在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蓝白标志 “Autobahn” 带领观众驰骋在象征1970年代的速度和强大经济的德国高速公路上;“Radioactivity” 对于核辐射问题的关注因为福岛事件而在当下再次彰显意义。
最后,真人 Kraftwerk 四老下台,四个假人在 “The Robots / Robotronik” 中上阵,配合从底部照射的强光,被放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姿笼罩整个屏幕,他们在代替真人跳舞。
令人无法一探究竟的围挡式桌面设置一直刺激着我的好奇心,虽然他们不会真的像网络上流传的搞笑照片里那样在玩纸牌,但一想到那个场面也能令人发笑。这系列演出的阿姆斯特丹站曾经爆出楼上朋友拍摄的 Kraftwerk 电脑桌面,但这次坐在楼上的朋友告诉我她无法看清他们的设备。现场设置最大限度地模糊了他们对工具的使用。模特/机器人与真人的切换,永远不会衰老的假人与紧身衣下有点松弛的肉身,快速飞往观众、视觉上渐渐压迫的大型 UFO,观众很捧场地发出欢呼,这都是观众可以在现场交出的体验答卷。某一瞬间我开始思考这一切在提醒些什么,然而在3D动画匆匆袭来的时刻,边界却再次消失。一心想要在不用拍照的间隙跳舞。
一方面,Kraftwerk 的极简主义美学承载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3D 画面的“过度服务”塞满了感官,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控制?当在现场渐渐懂得并习惯这种设置的巧妙,我也已经是这件作品中的一部分。
在 《NME》 杂志1981年对 Ralf Hütter 的采访中,他提到,在《Computer World》和《Pocket Calculator》之前,Kraftwerk 花了三年时间用电脑重新打造新的工作室体系。在当时的电脑化世界中,Kraftwerk 在发现社会对他们这一代人的“编程”之后,企图通过打造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清理社会“编程”的痕迹,并实现对自己的再“编程”。伴随着人们对有序社会的渴望逐渐增长,当电脑被广泛地应用在身份识别和监控领域,Kraftwerk 试图将对电脑技术在社会控制领域的关注,转移到创造性领域。
这是有意识的反抗,在 “Autobahn” 的3D 动画中,有强烈阶层含义的黑色梅赛德斯奔驰驶向观众,而 Ralf Hütter 驾驶的大众甲壳虫则背离观众不断向前,出生于重工业区鲁尔区的 Ralf Hütter 称 Kraftwerk 的音乐为“工业民谣”(Industrielle Volksmusik)。Ralf 还说过,他视自身为“无父”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企图重建纳粹残留影响下的文化秩序,同时 Kraftwerk 也是当时西德与美国文化抗衡的流行产物。
“Autobahn” 之后现场出现了投影仪故障,有几分钟屏幕上没有图像。因为被各方面感官体验照顾得太好,一开始我以为这次故障也是设计的环节。最右的 VJ Falk Grieffenhagen 看似焦急地与舞台侧边的工作人员沟通。Ralf 对台下说了句,“这是租的机器。” 之后屏幕上出现两行字,“投影仪关闭不当。可能发生瞬间压降。” 随后一切正常。在十年如一日规制化的 Kraftwerk 演出中,这一次意料外的 “glitch” 为香港一场增添了特别色彩,也在一场未来主义的演出中,意料之外地撕开了一个 “回到当下” 的裂缝。
Kraftwerk 的 “未来音乐” 放在今天,已经是我们的当下,但是它提出的人与机器共处、沟通、传播等问题,却是常说常新的长期议题,这也是它在数十年间具有病毒式传播效果的原因。我在 Kraftwerk 的现场,仿佛为自己刷了一遍机并清理了预设。这是一场从“未来音乐”回顾展衍生出来的演出,倒是十分符合 Kraftwerk 的矛盾、模糊属性与黑色幽默。
下拉观看更多 Kraftwerk 3-D Live 香港站的图片:
德国电子乐先驱 Kraftwerk 用八张跨越三十年的专辑持续打造了一个可以被延用和复制的虚实相交的世界,这场结合 3D 技术的演出时隔六年后再次来到香港。4月29日,我在香港与数千观众一不小心成为这个“全方位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Kraftwerk 这一次的系列 3D 演出一开始是作为 Kraftwerk 的回顾展开启的,系列演出201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演,当时连做八晚,每晚分别演奏他们的一张专辑。作为德国艺术有先驱性的代表,Kraftwerk 又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非传统的音乐演出场地进行了表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 Kraftwerk 的现场。进入场地后,我们掏出门口发放的白色纸制3D眼镜,镜架外侧上一边写着 “12345678”,一边写着 “Kraftwerk”。我给身后蓄势待发、戴上眼镜的观众拍了一张全员冷酷的照片,这是 Kraftwerk 观看的景象。写演出后记的此刻,我意识到似乎这件所谓的 “全方位艺术作品” 从这里就开始了。
演出一开始,四个模糊的人形图像出现在红底的屏幕上,随后 Kraftwerk 四人的设备台同时亮了起来,穿着以发光材质点缀的黑底紧身衣的 Ralf Hütter、Henning Schmitz、Fritz Hilpert、Falk Grieffenhagen 依序走上台。观众发出热情的欢呼。自称“音乐劳动者”的Kraftwerk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埋头苦干”。
“Numbers” 中满屏的数字、“Trans Europe Express” 中的环法自行车、“Space Lab” 中,伴随身后出现的太空飞船驾驶舱场景,Kraftwerk 乘坐飞船飞向在地球上被标志定位的香港,随后贴心地降落在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蓝白标志 “Autobahn” 带领观众驰骋在象征1970年代的速度和强大经济的德国高速公路上;“Radioactivity” 对于核辐射问题的关注因为福岛事件而在当下再次彰显意义。
最后,真人 Kraftwerk 四老下台,四个假人在 “The Robots / Robotronik” 中上阵,配合从底部照射的强光,被放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姿笼罩整个屏幕,他们在代替真人跳舞。
令人无法一探究竟的围挡式桌面设置一直刺激着我的好奇心,虽然他们不会真的像网络上流传的搞笑照片里那样在玩纸牌,但一想到那个场面也能令人发笑。这系列演出的阿姆斯特丹站曾经爆出楼上朋友拍摄的 Kraftwerk 电脑桌面,但这次坐在楼上的朋友告诉我她无法看清他们的设备。现场设置最大限度地模糊了他们对工具的使用。模特/机器人与真人的切换,永远不会衰老的假人与紧身衣下有点松弛的肉身,快速飞往观众、视觉上渐渐压迫的大型 UFO,观众很捧场地发出欢呼,这都是观众可以在现场交出的体验答卷。某一瞬间我开始思考这一切在提醒些什么,然而在3D动画匆匆袭来的时刻,边界却再次消失。一心想要在不用拍照的间隙跳舞。
一方面,Kraftwerk 的极简主义美学承载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3D 画面的“过度服务”塞满了感官,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控制?当在现场渐渐懂得并习惯这种设置的巧妙,我也已经是这件作品中的一部分。
在 《NME》 杂志1981年对 Ralf Hütter 的采访中,他提到,在《Computer World》和《Pocket Calculator》之前,Kraftwerk 花了三年时间用电脑重新打造新的工作室体系。在当时的电脑化世界中,Kraftwerk 在发现社会对他们这一代人的“编程”之后,企图通过打造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清理社会“编程”的痕迹,并实现对自己的再“编程”。伴随着人们对有序社会的渴望逐渐增长,当电脑被广泛地应用在身份识别和监控领域,Kraftwerk 试图将对电脑技术在社会控制领域的关注,转移到创造性领域。
这是有意识的反抗,在 “Autobahn” 的3D 动画中,有强烈阶层含义的黑色梅赛德斯奔驰驶向观众,而 Ralf Hütter 驾驶的大众甲壳虫则背离观众不断向前,出生于重工业区鲁尔区的 Ralf Hütter 称 Kraftwerk 的音乐为“工业民谣”(Industrielle Volksmusik)。Ralf 还说过,他视自身为“无父”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企图重建纳粹残留影响下的文化秩序,同时 Kraftwerk 也是当时西德与美国文化抗衡的流行产物。
“Autobahn” 之后现场出现了投影仪故障,有几分钟屏幕上没有图像。因为被各方面感官体验照顾得太好,一开始我以为这次故障也是设计的环节。最右的 VJ Falk Grieffenhagen 看似焦急地与舞台侧边的工作人员沟通。Ralf 对台下说了句,“这是租的机器。” 之后屏幕上出现两行字,“投影仪关闭不当。可能发生瞬间压降。” 随后一切正常。在十年如一日规制化的 Kraftwerk 演出中,这一次意料外的 “glitch” 为香港一场增添了特别色彩,也在一场未来主义的演出中,意料之外地撕开了一个 “回到当下” 的裂缝。
Kraftwerk 的 “未来音乐” 放在今天,已经是我们的当下,但是它提出的人与机器共处、沟通、传播等问题,却是常说常新的长期议题,这也是它在数十年间具有病毒式传播效果的原因。我在 Kraftwerk 的现场,仿佛为自己刷了一遍机并清理了预设。这是一场从“未来音乐”回顾展衍生出来的演出,倒是十分符合 Kraftwerk 的矛盾、模糊属性与黑色幽默。
下拉观看更多 Kraftwerk 3-D Live 香港站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