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新疆年轻人在一起的12个小时
编辑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机构邀请我们去活动现场体验,写文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当地的年轻人玩儿。上个月,我们从北京飞去新疆,来到了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 新疆为数不多的专门展示年轻艺术家的画廊,去看看摄影师马海伦的新作《乌鲁克林》,“没想到新疆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年轻人”,一起去的乌鲁木齐人、99 后同事 Tayiya 感言。除了采访,我们还顺便吃了好多地道美食,一块儿去了维族迪厅,在蹦次蹦次的节奏下复习 ‘掀起你的盖头来’ 的舞步……凌晨 3 点恍恍惚惚走出来的那一刻,好像看到了头顶穿梭的布鲁克林 L 车和呼啸而去的青春。酸的不说了,来看展的人挺多,年轻人都来了,确实久旱逢甘霖。不过我们也赶上了一个节日,肉孜节,听说是相当于新疆版春节后的又一大节。
我们赶上了肉孜节


店名叫辣风芹,北京也有分店
初见马海伦

正聊着,马海伦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整个人散发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这也是我第一次拍完看这个展览呀!”

马海伦 图片由摄影师倾情提供

远处虚化的背景就是这次拍摄的 “客厅”,而客厅是新疆人社交的传统重要场合。图: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包指甲花:在花瓣里放入适量食盐后捣烂,取适量敷于指甲盖,以盖住指甲盖为准。之后用叶子包住,并用细绳子系牢,包缠的方法类似包粽子。包着过夜,第二天指甲就能上色。图片:马海伦 《新疆时尚指南》

艾达,高中生:“我在有色集团苏联的房子长大,电视都没有,当时觉得和乌鲁木齐是两个地方,木质的楼,周围都是老奶奶老爷爷。后来我还去喀什和姥姥住过三个月,在塔城奶奶的特色院子也住过,那种哈萨克族和苏联的氛围,艺术气息是很浓厚的。”


迪力努尔,石河子大学读大四,学前教育专业。“在库车,穿什么衣服都不容易被接受,思维限制,但乌鲁木齐很繁华,很开放。我平时会和朋友出去拍照,很喜欢防弹少年团,喜欢看美剧 《无耻之徒》。” 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马海伦高三快 18 岁的时候就出国了,当时在纽约上州读高中,在那里遭遇了一次深夜抢劫,此后为了安全她搬到了新泽西,在纽约一呆就是 10 年。这个展的名字叫《乌鲁克林》,集合了她对乌鲁木齐和布鲁克林的爱。


阿古,平面设计师,摄影师,土生土长乌鲁木齐回族小伙儿:“乌鲁木齐的关键词我觉得有融合;拆,天天不知道在拆啥,拆了好多房子;温差大,早上晚上得穿外套,中午得裸体。” 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CJ:“我考上了海南科技大学,去了海南但是没上大学。瞒着家人,在海南玩儿了一年滑板。我在二道桥长大。小时候我们像混混一样,爱打架,大部分时候在延安公园踢足球,看香港陈浩南的电影,感觉挺牛 x 的。后来接触 Hiphop,变好了。” 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我同事是新疆人,周围也有很多新疆的朋友,但这是她第一次和别人坐下来认真聊对新疆的感情。她一直认为自己不够 “新疆”、不够 “ug”,但这次聊天彻底让她破防。尽管一直在忍眼泪,但还是会无情的被海伦指出 “你看她眼眶又红了” 。


麦斯,来自伊犁:“之前因为喜欢的人不是同民族的会让我很苦恼来着,但是最近想明白了。并不是想改变什么吧,只是希望人之间少有冷漠多点理解和热情。” 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米丽娅,19岁,高三,住在天山区,空中花园,“我不想读大学,我想去海边,做一个小厨师,静静地。”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午夜在维族歌厅舞动

“太好玩儿了!我还要赶 11 点回上海的飞机,过两天再回来!” 坐上了出租车的海伦消失在夜里,那女孩的魔力似乎随着头顶的列车穿梭到了另一个城市。

阿布都克玉木,咖啡师,披萨师,爱好 BMX 小轮车:“我对乌鲁木齐充满了爱,心里有火。如果我走了,他走了,所有人都走了,我们热爱的小轮车就没有办法在这个城市继续发展了。” 图片 & 文字: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马海伦个展 “乌鲁克林” 将在乌鲁木齐市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持续开放至 2021 年 6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