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觉得《女他》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那你就想得太简单了
停格动画定影长片《女他》由导演周圣崴耗时 6 年,回收生活垃圾制作完成。片中人物、舞台均脱胎自经过精心分类的生活垃圾。这篇文章属于“环保来得急”专栏,在这里浏览专栏。
前一段时间,一部名为《女他》的动画电影在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围绕这部片子立即产生了许多话题——女性主义题材、停格动画长片、回收垃圾制作、一人团队、耗时6年、上线一天即遭遇盗版资源泄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停格动画”(stop motion)这个标签。对于热爱“停格动画”的人来说,这个词自带魔力,无须多言;但同时它也是意味着地狱般的工作量。我想知道 vlog 时代的停格动画长片长什么样,以及是什么样的电影非要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表现。
回答第一个问题,只需花几块钱看一看即可。电影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东欧停格动画那种黑暗怪异的气氛里。导演周圣崴并没有制作容易接受的人偶,而是用皮鞋、袜子、烟头、酒瓶等现成物品来模拟人物、制作布景,使影片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象征主义氛围。导演对材料的把握也十分贴切,从张嘴说话的皮鞋人蠕动的烟蛆,人物的形象和动态都既出人意料又恰到好处——虽然某几处动态略显重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涉及到电影主题。在《女他》中,由一只红色高跟女鞋“扮演”的女主角生活在一只有男性可以工作的世界中,女性则是默认的生育工具。为了摆脱这个命运,女主角在生下一个女宝宝后,决定乔装成男性(一只男皮鞋)混进工厂,赚取供女儿和自己生存的食物。在工厂受尽凌辱,她体内的原力被激发,走上复仇之路。
受到题目和影片简介的引导,我带着“女性主义电影”的预设开始观看这部电影,但很快就陷入了迷惑。这不只是一部隐喻女性生存现状的电影,主题也不止与性别相关,还涉及到权力的追逐,欲望的压抑,异类的生存、善恶之间的转换,母爱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诸多话题。在承载者导演诸多情感的女主角这个人物之外,如果说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我会将之概括为经典童话中的善恶与强弱之间的对应关系。影片女主角以善良的弱者形象出现,经历了一系列欺凌之后成为强者,同时亦陷入强者对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失控的困境之中。如此说来,它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再适合不过了。
联想到本片长达六年的制作过程,我猜测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经历过主题构思的改变。我和同事,别的女孩的编辑赵四一起采访了导演周圣崴,想听他本人说说他是如何构思这部电影的。周圣崴跟我们聊了聊电影的制作经历、他的手工制作经验、他对性别问题的看法以及一种“后人类主义”宇宙观。
有趣的是,这部原本因为客观条件不足而回收生活垃圾完成的作品,正好撞上了当下的垃圾分类话题。虽说“垃圾”可能与电影主旨并不直接相关,但却从侧面烘托了电影的气氛。由大量旧物和垃圾——而不是光鲜亮丽的材料——而产生的阴暗气氛,令人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了维护表面的干净整洁,垃圾被藏匿在不可见人的角落,抛弃垃圾的人在垃圾离手的瞬间即假装它们不再存在,正如那些不愿被人提到的话题和那些不可见光的内心。是时候把它们都翻出来了!
别的艺术:《女他》的制作是时间长达六年,不知道在这期间片子的主题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周圣崴:主题没有发生变化,从始至终,一直是关于“吃”和“欲望”的。制作过程中,围绕这个主题也生发出很多别的主题。例如,女主角生活在一个只有男性享有劳作权的社会里,那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就会需要隐藏身份,融入“同类”,这样就涉及到了异类和群体的关系,女性生存的情况,阶层的差异等等话题。
那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表现“欲望”这个主题的?
我并没有预先确定一个主题,而是随着故事完成之后,让主题逐渐显露出来。我的理解是要先有故事,先有对人物的情感。而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逐渐发现故事都是围绕欲望的满足进行的。
具体要实现这个故事,就要先有一个困境,女主角的困境就是她作为生育工具没有劳作权利,但她又想让她的女儿以女性的身份活下去。她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男的。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打击和凌辱,发现了自己原始的驱动力,也就是植物的能量。随后获得了食物。
植物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可能就是一种被压抑的生命了。它长期被压抑在身体里面,遇到刺激会触底反弹。
前 60 分钟,我们看到长期被压抑的欲望得到释放;但是到后 30 分钟,这个欲望没有被遏制,过于充盈和膨胀,女主角就变成了和男性一样的存在。所以不管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都不代表绝对的美好,都只是世界元素。
几个主要的形象用什么物品来表现,是如何确定的?
有很多考虑。客观原因是如果按照理想的设定去买材料来做的话,太耗费资金,它促使我去找一些现成的材料。另外我当时也了解到来自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流派(诞生于60年代末的艺术流派),艺术家用生活垃圾来创造艺术,宗旨就是不要再产生二次垃圾,反抗消费主义。
至于为什么用鞋子来做表现人物,我觉得如果要表现同人的身份相关的话题,最适合的载体就是鞋子。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创造?
其实在拍《女他》之前,我已经拍过好几个停格动画短片了。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用 DV 去创造一些特别简单的停格动画,已经有过实践和积累了;在高中又开始接触东欧、捷克的定格动画短片。所以我想,可以把客观条件的限制变成一种优势,任何东西都不一定是一个缺陷。
我对材料也比较熟悉,这是一个很玄乎的过程。每一个材料都有一个自己的频率,你要做的是找到这个频率,放大这个频率。我从小就会收集各种东西做手工,根据材质、大小、纹理细节等去给材料分类,收集贝壳、邮票、冰糕棍,捡东蘑菇、花、树叶等等。后来到小学的时候,也用生活当中的纸板、易拉罐去做东西参加比赛。以前,为了赚生活费,我还在家装公司做过软装,用废材去做东西,比如客户给我一条牛仔裤,我会把他变成一个牛仔小熊……
所以手工劳动已经贯穿了我二十三年的生活,到了《女他》,变成了电影美术布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那么多年的积累和对材料感受,短时间是做不出来的。
创作《女他》的这几年,正好是你学习新东西的几年,新获得的想法和知识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创作?
这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主线和梗概都没有在变,但是因为有新的想法,新的设计出现,还是会不断去调整。
容易出现的不好的局面就是对整体的节奏的把控会出现一些当局者迷的情况。现在回看还是有些遗憾,感觉应该做完之后抽离一段,更有取舍一些。
别的女孩:这部电影有一些消解“扁平美化”女性的叙事,不过我注意到,还是保留了“母性”或者说“母德”这么一个挺传统的东西。我看到有些评论说看完电影感受到了母爱伟大,我却觉得像把自己喂给孩子啊这种片段挺毛骨悚然的。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构思关于“母爱”这部分叙事的?
周圣崴:电影里有一段女鞋照镜子,包括她在大海里面把自己喂给女儿,就是在批判和反思这种母德。其实我不想通过《女他》给一个明确的东西,比如妈妈牺牲一切为了后代好伟大呀什么的。如果歌颂这种状态,那最后的结局我应该落在她俩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最后的结局是这个女孩把妈妈吃了,从情节上构成一个对母德的反思,这是第一。
第二,从情绪、情感这个层面来说,我之所以安排镜子那场戏,就是给这个妈妈一个缺口。在整个片子里面,妈妈只有在镜子前看到自己年轻肉体时,她才真正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但已经来不及了。我能做的是给这个人物一个缺口,就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一瞬间,你察觉到自身的存在,不通过任何人——你的子女,身边的配偶,你的朋友、爱人,就是通过你自己。通过这个缺口,这个人物察觉到了自我价值。
明白,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没有感觉到电影在宣扬一个很纯粹的“母亲”。作为一个女生来说,我觉得这个电影看待女性有一双没有被污染的眼睛,令我觉得很舒服,所以我想你平时应该也对性别问题有一些反思。在当下性别环境里,有没有让你不舒适或反感的东西?
这种不舒适和反感,都会融入到《女他》的一些点里面。比如“鞋子”这个形象设计就由一个生活小情景触发。有一次吃饭时,我隔壁桌有一对男女,那个男生在饭桌底下一直用他的脚去碰女生的小腿,那个女生没有起身离开或直接怒斥,虽然很明显他俩并不是情侣关系。那个画面看得我特别不爽,我觉得那个男生的皮鞋头就像张开了嘴巴在咬猎物。我后来就把这种不适放在了《女他》里很长一段的折磨戏里面,那段戏就是往生理不适的方向去设计的。
还有另外一种不适,我有一个男性朋友,有一天跟我说他被“套路”了,大概意思就是他的一个女性朋友想要从他那里免费得到一些东西,被他拒绝以后,那个女生就私下说他骚扰她,有点像《疯狂动物城》里面的绵羊市长。
这两个事情让我反思,当我把自己完全限定为一种性别时,我很有可能走到一种借用某种东西去煽动性别对立的情绪状态,这是比较可怕的。如果你总想着我们男性应该怎么样,我们女性应该怎么样,我们同性恋、跨性别怎么怎么样,就很容易陷到某种话语体系的泥潭里面出不来。不同的身份标识会在每个人群身上形成容易被他人把控的标签,它会形成一种能量场,当它比较弱的时候,它需要去争取自由平等;一旦它争取到了一定程度,它就膨胀了,很有可能会走向它之前的人。
《女他》的片名也是这样,先让你觉得这是讲一个女人或者女权主义的故事,但其实这个“女他”是一个合成词,一个新的字,它是个模糊状态,那就是我想要的状态,它不能被标签化。当它一旦不能被定义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比较开放,不会陷入到煽动情绪的状况。
你说到这个,我就想到下一个问题,其实你也间接回答了——我看到两个有意思的反馈,一个是在豆瓣上面,有一个女生很愤怒地打了一星,理由是要警惕导演这种看似理中客实则给女权抹黑的人;另一个人呢,是一个反女权大V,他看到一半就已经气得看不下去了,我跟他说你坚持看完,他看到最后气消了一些。(周大笑)我觉得特别好玩!你的电影有同时冒犯到两个敌对阵营的人。这其实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标签的问题,他们在用标签看待或攻击你的电影,但其实这个电影恰恰是想要取消这个东西。
对,所以怎么去定义《女他》这部电影?前60分钟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女性主义电影,倡导为了女性解放而奋斗,之后30分钟完全消解了这个逻辑。但我觉得当它在消解时,其实在建构一个新的逻辑:欲望面前,男女平等。
关于那个一星评价,我先说说我对当下性别平权问题的看法。在我看来,强调即缺席。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男权主义?有人为了性少数人群争取权利,很少有人为了直男而争取权利,那因为后者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们是多数人。女性包括性少数者,他们的权利还处在相对来说没有太得到尊重的状态,处于缺席状态,所以要发声。我能够理解打一星那个观众的意思,就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个状态,你的的片子就开始反思,那你是不是想让人看到以后觉得“大家保持现状就可以了”。
我个人觉得《女他》不存在这样一种危险性,因他没有任何明确的煽动性和价值取向,也不容易让很多人产生“热血沸腾”的情绪。相反的例子是《战狼》,我记得当时很多人看完以后都说“我们要爱国”,有一种非常强的集体主义感情;包括《流浪地球》,《哪咤》也是一样,都有一个倡导的东西,不管是倡导集体主义,还是倡导“我就是我自己的英雄”。但是《女他》都没有,可以说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女他》。
这么说吧,普通人看不懂《女他》,所以它就不会产生那种危险性,它最多起到反思作用。任何一个时刻,《女他》都是一部小众电影,这一点我是有非常清醒的认知的。你做的是一个模糊的东西,而大众化的前提就是它一定要让更多人共情,要具备一种煽动性。
所以你也在挑选你的观众,是吗?
我其实根本没有考虑观众,哈哈。因为《女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为市场或者受众去做的东西,它也不是为获奖去符合电影的规则,它就是一个从我心里面讲出来的东西。当我做它的时候,我不会想那么多,当我做完之后,我就会去从各个层面去评估它。这是一个你要转变的身份。
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女性主义期待去看《女他》,看完之后我觉得用性别去讲它就很窄,因为性别不是它的全部。所以我就推测,你是不是有一个挺不一样的,人类观、生命观或是超越道德的宇宙观?
对,其实你说的这个东西就是在说,你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对《女他》归类和定义。我觉得它属于后人类主义,更像一个科幻片,一个反乌托邦电影。只是它的乌托邦建构比较幼稚、简单,并且用了一种奇怪的视觉形式表达。它跳出了人文主义的角度,就像你说的,没有太多道德层面的东西,甚至出现妈妈让女儿吃掉等奇怪的情节。
这可能跟我个人受到的影响相关,我一直比较喜欢看科幻电影,尤其喜欢阿西莫夫、刘慈欣、克拉克(注:Arthur Charles Clarke)。像克拉克他的点就是,人类在一种庞大的东西面前极其得渺小,而人文主义是一种狂妄自大。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是最重要的,强调人是世界的灵长,克拉克则是说在宇宙里面你可能什么都不是,这时你才可能进入到一个谦卑的状态去反思。
《隐形杀手》有个经典情节,就是那个人造人对主角说,你们人类没有看到过我们看到过的东西,它在瓦解主角光环。《普罗米修斯》更极端,上映时票房惨淡,没什么人讨论,大部分人也看不懂,我觉得本质上跟《女他》面临的窘境一模一样。但是在我心里,它是非常非常伟大的电影,为什么呢?《隐形杀手》只是说人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普罗米修斯》的价值观是,人是外星人不小心制造出来的垃圾。我觉得《女他》其实也是这个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女他》的状态不讨好任何人,就是这个理由。就我目前接触到的反馈是,比较喜欢科幻类小说、电影的人会比较喜欢这个。
其实《女他》的核心出发点就是,只要有人性存在,那就会存在美好,也会存在黑暗。美好是归个体的,比如说那个妈妈,而黑暗是归集体的,比如说这个欲望机制和它背后这套运作系统。
我觉得“黑暗与美好”也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对于更高的角度来说也不存在,它就是这样一个逻辑进行下去。
对。从这个层面来看,《女他》也算不上是一个黑暗的结尾,因为生产机制变得非常高效。原来的工厂只有妈妈一个人生产,其他人都偷懒,并且领头者只希望别人来奉承自己,他并不管生产机制的死活;当这个生产机制换成自然面貌时,你会发现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地把它变得特别高效。所以,整体来看的话,它其实是往前推的,是一个系统的升级,只是代价是更多个体重新受到鞭挞。
谢谢你,周圣崴!
在这里观看《女他》,在下方观看预告片:
停格动画定影长片《女他》由导演周圣崴耗时 6 年,回收生活垃圾制作完成。片中人物、舞台均脱胎自经过精心分类的生活垃圾。这篇文章属于“环保来得急”专栏,在这里浏览专栏。
前一段时间,一部名为《女他》的动画电影在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围绕这部片子立即产生了许多话题——女性主义题材、停格动画长片、回收垃圾制作、一人团队、耗时6年、上线一天即遭遇盗版资源泄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停格动画”(stop motion)这个标签。对于热爱“停格动画”的人来说,这个词自带魔力,无须多言;但同时它也是意味着地狱般的工作量。我想知道 vlog 时代的停格动画长片长什么样,以及是什么样的电影非要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表现。
回答第一个问题,只需花几块钱看一看即可。电影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东欧停格动画那种黑暗怪异的气氛里。导演周圣崴并没有制作容易接受的人偶,而是用皮鞋、袜子、烟头、酒瓶等现成物品来模拟人物、制作布景,使影片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象征主义氛围。导演对材料的把握也十分贴切,从张嘴说话的皮鞋人蠕动的烟蛆,人物的形象和动态都既出人意料又恰到好处——虽然某几处动态略显重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涉及到电影主题。在《女他》中,由一只红色高跟女鞋“扮演”的女主角生活在一只有男性可以工作的世界中,女性则是默认的生育工具。为了摆脱这个命运,女主角在生下一个女宝宝后,决定乔装成男性(一只男皮鞋)混进工厂,赚取供女儿和自己生存的食物。在工厂受尽凌辱,她体内的原力被激发,走上复仇之路。
受到题目和影片简介的引导,我带着“女性主义电影”的预设开始观看这部电影,但很快就陷入了迷惑。这不只是一部隐喻女性生存现状的电影,主题也不止与性别相关,还涉及到权力的追逐,欲望的压抑,异类的生存、善恶之间的转换,母爱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诸多话题。在承载者导演诸多情感的女主角这个人物之外,如果说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我会将之概括为经典童话中的善恶与强弱之间的对应关系。影片女主角以善良的弱者形象出现,经历了一系列欺凌之后成为强者,同时亦陷入强者对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失控的困境之中。如此说来,它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再适合不过了。
联想到本片长达六年的制作过程,我猜测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经历过主题构思的改变。我和同事,别的女孩的编辑赵四一起采访了导演周圣崴,想听他本人说说他是如何构思这部电影的。周圣崴跟我们聊了聊电影的制作经历、他的手工制作经验、他对性别问题的看法以及一种“后人类主义”宇宙观。
有趣的是,这部原本因为客观条件不足而回收生活垃圾完成的作品,正好撞上了当下的垃圾分类话题。虽说“垃圾”可能与电影主旨并不直接相关,但却从侧面烘托了电影的气氛。由大量旧物和垃圾——而不是光鲜亮丽的材料——而产生的阴暗气氛,令人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了维护表面的干净整洁,垃圾被藏匿在不可见人的角落,抛弃垃圾的人在垃圾离手的瞬间即假装它们不再存在,正如那些不愿被人提到的话题和那些不可见光的内心。是时候把它们都翻出来了!
别的艺术:《女他》的制作是时间长达六年,不知道在这期间片子的主题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周圣崴:主题没有发生变化,从始至终,一直是关于“吃”和“欲望”的。制作过程中,围绕这个主题也生发出很多别的主题。例如,女主角生活在一个只有男性享有劳作权的社会里,那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就会需要隐藏身份,融入“同类”,这样就涉及到了异类和群体的关系,女性生存的情况,阶层的差异等等话题。
那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表现“欲望”这个主题的?
我并没有预先确定一个主题,而是随着故事完成之后,让主题逐渐显露出来。我的理解是要先有故事,先有对人物的情感。而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逐渐发现故事都是围绕欲望的满足进行的。
具体要实现这个故事,就要先有一个困境,女主角的困境就是她作为生育工具没有劳作权利,但她又想让她的女儿以女性的身份活下去。她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男的。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打击和凌辱,发现了自己原始的驱动力,也就是植物的能量。随后获得了食物。
植物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可能就是一种被压抑的生命了。它长期被压抑在身体里面,遇到刺激会触底反弹。
前 60 分钟,我们看到长期被压抑的欲望得到释放;但是到后 30 分钟,这个欲望没有被遏制,过于充盈和膨胀,女主角就变成了和男性一样的存在。所以不管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都不代表绝对的美好,都只是世界元素。
几个主要的形象用什么物品来表现,是如何确定的?
有很多考虑。客观原因是如果按照理想的设定去买材料来做的话,太耗费资金,它促使我去找一些现成的材料。另外我当时也了解到来自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流派(诞生于60年代末的艺术流派),艺术家用生活垃圾来创造艺术,宗旨就是不要再产生二次垃圾,反抗消费主义。
至于为什么用鞋子来做表现人物,我觉得如果要表现同人的身份相关的话题,最适合的载体就是鞋子。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用停格动画的形式来创造?
其实在拍《女他》之前,我已经拍过好几个停格动画短片了。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用 DV 去创造一些特别简单的停格动画,已经有过实践和积累了;在高中又开始接触东欧、捷克的定格动画短片。所以我想,可以把客观条件的限制变成一种优势,任何东西都不一定是一个缺陷。
我对材料也比较熟悉,这是一个很玄乎的过程。每一个材料都有一个自己的频率,你要做的是找到这个频率,放大这个频率。我从小就会收集各种东西做手工,根据材质、大小、纹理细节等去给材料分类,收集贝壳、邮票、冰糕棍,捡东蘑菇、花、树叶等等。后来到小学的时候,也用生活当中的纸板、易拉罐去做东西参加比赛。以前,为了赚生活费,我还在家装公司做过软装,用废材去做东西,比如客户给我一条牛仔裤,我会把他变成一个牛仔小熊……
所以手工劳动已经贯穿了我二十三年的生活,到了《女他》,变成了电影美术布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那么多年的积累和对材料感受,短时间是做不出来的。
创作《女他》的这几年,正好是你学习新东西的几年,新获得的想法和知识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创作?
这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主线和梗概都没有在变,但是因为有新的想法,新的设计出现,还是会不断去调整。
容易出现的不好的局面就是对整体的节奏的把控会出现一些当局者迷的情况。现在回看还是有些遗憾,感觉应该做完之后抽离一段,更有取舍一些。
别的女孩:这部电影有一些消解“扁平美化”女性的叙事,不过我注意到,还是保留了“母性”或者说“母德”这么一个挺传统的东西。我看到有些评论说看完电影感受到了母爱伟大,我却觉得像把自己喂给孩子啊这种片段挺毛骨悚然的。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构思关于“母爱”这部分叙事的?
周圣崴:电影里有一段女鞋照镜子,包括她在大海里面把自己喂给女儿,就是在批判和反思这种母德。其实我不想通过《女他》给一个明确的东西,比如妈妈牺牲一切为了后代好伟大呀什么的。如果歌颂这种状态,那最后的结局我应该落在她俩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最后的结局是这个女孩把妈妈吃了,从情节上构成一个对母德的反思,这是第一。
第二,从情绪、情感这个层面来说,我之所以安排镜子那场戏,就是给这个妈妈一个缺口。在整个片子里面,妈妈只有在镜子前看到自己年轻肉体时,她才真正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但已经来不及了。我能做的是给这个人物一个缺口,就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一瞬间,你察觉到自身的存在,不通过任何人——你的子女,身边的配偶,你的朋友、爱人,就是通过你自己。通过这个缺口,这个人物察觉到了自我价值。
明白,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没有感觉到电影在宣扬一个很纯粹的“母亲”。作为一个女生来说,我觉得这个电影看待女性有一双没有被污染的眼睛,令我觉得很舒服,所以我想你平时应该也对性别问题有一些反思。在当下性别环境里,有没有让你不舒适或反感的东西?
这种不舒适和反感,都会融入到《女他》的一些点里面。比如“鞋子”这个形象设计就由一个生活小情景触发。有一次吃饭时,我隔壁桌有一对男女,那个男生在饭桌底下一直用他的脚去碰女生的小腿,那个女生没有起身离开或直接怒斥,虽然很明显他俩并不是情侣关系。那个画面看得我特别不爽,我觉得那个男生的皮鞋头就像张开了嘴巴在咬猎物。我后来就把这种不适放在了《女他》里很长一段的折磨戏里面,那段戏就是往生理不适的方向去设计的。
还有另外一种不适,我有一个男性朋友,有一天跟我说他被“套路”了,大概意思就是他的一个女性朋友想要从他那里免费得到一些东西,被他拒绝以后,那个女生就私下说他骚扰她,有点像《疯狂动物城》里面的绵羊市长。
这两个事情让我反思,当我把自己完全限定为一种性别时,我很有可能走到一种借用某种东西去煽动性别对立的情绪状态,这是比较可怕的。如果你总想着我们男性应该怎么样,我们女性应该怎么样,我们同性恋、跨性别怎么怎么样,就很容易陷到某种话语体系的泥潭里面出不来。不同的身份标识会在每个人群身上形成容易被他人把控的标签,它会形成一种能量场,当它比较弱的时候,它需要去争取自由平等;一旦它争取到了一定程度,它就膨胀了,很有可能会走向它之前的人。
《女他》的片名也是这样,先让你觉得这是讲一个女人或者女权主义的故事,但其实这个“女他”是一个合成词,一个新的字,它是个模糊状态,那就是我想要的状态,它不能被标签化。当它一旦不能被定义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比较开放,不会陷入到煽动情绪的状况。
你说到这个,我就想到下一个问题,其实你也间接回答了——我看到两个有意思的反馈,一个是在豆瓣上面,有一个女生很愤怒地打了一星,理由是要警惕导演这种看似理中客实则给女权抹黑的人;另一个人呢,是一个反女权大V,他看到一半就已经气得看不下去了,我跟他说你坚持看完,他看到最后气消了一些。(周大笑)我觉得特别好玩!你的电影有同时冒犯到两个敌对阵营的人。这其实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标签的问题,他们在用标签看待或攻击你的电影,但其实这个电影恰恰是想要取消这个东西。
对,所以怎么去定义《女他》这部电影?前60分钟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女性主义电影,倡导为了女性解放而奋斗,之后30分钟完全消解了这个逻辑。但我觉得当它在消解时,其实在建构一个新的逻辑:欲望面前,男女平等。
关于那个一星评价,我先说说我对当下性别平权问题的看法。在我看来,强调即缺席。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男权主义?有人为了性少数人群争取权利,很少有人为了直男而争取权利,那因为后者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们是多数人。女性包括性少数者,他们的权利还处在相对来说没有太得到尊重的状态,处于缺席状态,所以要发声。我能够理解打一星那个观众的意思,就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个状态,你的的片子就开始反思,那你是不是想让人看到以后觉得“大家保持现状就可以了”。
我个人觉得《女他》不存在这样一种危险性,因他没有任何明确的煽动性和价值取向,也不容易让很多人产生“热血沸腾”的情绪。相反的例子是《战狼》,我记得当时很多人看完以后都说“我们要爱国”,有一种非常强的集体主义感情;包括《流浪地球》,《哪咤》也是一样,都有一个倡导的东西,不管是倡导集体主义,还是倡导“我就是我自己的英雄”。但是《女他》都没有,可以说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女他》。
这么说吧,普通人看不懂《女他》,所以它就不会产生那种危险性,它最多起到反思作用。任何一个时刻,《女他》都是一部小众电影,这一点我是有非常清醒的认知的。你做的是一个模糊的东西,而大众化的前提就是它一定要让更多人共情,要具备一种煽动性。
所以你也在挑选你的观众,是吗?
我其实根本没有考虑观众,哈哈。因为《女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为市场或者受众去做的东西,它也不是为获奖去符合电影的规则,它就是一个从我心里面讲出来的东西。当我做它的时候,我不会想那么多,当我做完之后,我就会去从各个层面去评估它。这是一个你要转变的身份。
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女性主义期待去看《女他》,看完之后我觉得用性别去讲它就很窄,因为性别不是它的全部。所以我就推测,你是不是有一个挺不一样的,人类观、生命观或是超越道德的宇宙观?
对,其实你说的这个东西就是在说,你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对《女他》归类和定义。我觉得它属于后人类主义,更像一个科幻片,一个反乌托邦电影。只是它的乌托邦建构比较幼稚、简单,并且用了一种奇怪的视觉形式表达。它跳出了人文主义的角度,就像你说的,没有太多道德层面的东西,甚至出现妈妈让女儿吃掉等奇怪的情节。
这可能跟我个人受到的影响相关,我一直比较喜欢看科幻电影,尤其喜欢阿西莫夫、刘慈欣、克拉克(注:Arthur Charles Clarke)。像克拉克他的点就是,人类在一种庞大的东西面前极其得渺小,而人文主义是一种狂妄自大。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是最重要的,强调人是世界的灵长,克拉克则是说在宇宙里面你可能什么都不是,这时你才可能进入到一个谦卑的状态去反思。
《隐形杀手》有个经典情节,就是那个人造人对主角说,你们人类没有看到过我们看到过的东西,它在瓦解主角光环。《普罗米修斯》更极端,上映时票房惨淡,没什么人讨论,大部分人也看不懂,我觉得本质上跟《女他》面临的窘境一模一样。但是在我心里,它是非常非常伟大的电影,为什么呢?《隐形杀手》只是说人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普罗米修斯》的价值观是,人是外星人不小心制造出来的垃圾。我觉得《女他》其实也是这个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女他》的状态不讨好任何人,就是这个理由。就我目前接触到的反馈是,比较喜欢科幻类小说、电影的人会比较喜欢这个。
其实《女他》的核心出发点就是,只要有人性存在,那就会存在美好,也会存在黑暗。美好是归个体的,比如说那个妈妈,而黑暗是归集体的,比如说这个欲望机制和它背后这套运作系统。
我觉得“黑暗与美好”也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对于更高的角度来说也不存在,它就是这样一个逻辑进行下去。
对。从这个层面来看,《女他》也算不上是一个黑暗的结尾,因为生产机制变得非常高效。原来的工厂只有妈妈一个人生产,其他人都偷懒,并且领头者只希望别人来奉承自己,他并不管生产机制的死活;当这个生产机制换成自然面貌时,你会发现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地把它变得特别高效。所以,整体来看的话,它其实是往前推的,是一个系统的升级,只是代价是更多个体重新受到鞭挞。
谢谢你,周圣崴!
在这里观看《女他》,在下方观看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