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2+
    Loading 0
    BIE别的

    身份解脱:我只想像小孩一样做恶作剧 | 专访冯立 x JNBY

    2020.09.20 | BY Rachel Zheng |
    JNBY冯立

    初次采访摄影师冯立印象深刻,他那种孩童般旺盛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似乎要从电话那头随时溢出来。

    冯立的很多作品带着某种恶作剧的趣味。对于不熟悉他的人,你或许和我一样,第一眼看去会感到不适,但是又觉得好奇,于是就想多看几眼。恭喜你,你中了冯立的 “圈套” !

    于是我趁这次采访,抓着他问了问照片背后的事儿。他慷慨地给我重现了现场按下快门的一刻。

    我们一块儿回顾了他的一些奇怪作品,比如这张 | 图片来源:冯立 

    冯立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家住在那会儿还没有成为宇宙时尚中心的太古里。他也是人民广场的常客,从小就看到图中的这个老大爷就在那表演杂技,“也不是特别高明,我长这么大就看他会三个动作,要不顶个球、啤酒瓶啥的。”
    他压低声音,似乎害怕泄露了某种天机:“那天我去广场喝茶的时候又看到他。他当时穿的衣服就特别有感觉,那个颜色还有六个核桃的罐,就特别诡异。”
    “我也没告诉他要怎么样,他就站在我面前,抓拍的那几秒钟的气氛很怪。”
    我仔细端详了照片,老爷爷叼着根筷子,顶着三个核桃的易拉罐,好像被贴了个阴间条幅。
    “恶作剧嘛,我抛出一个问题就走开,留下的给你们瞎猜就好了。”他带着些狡黠的口气说。
    上面这张是在一个废弃游乐场拍的。
    “我们一块儿到这个游乐场去冒险,同行的北京电影学院的男孩即兴脱裤子,我就拍下来了。” 冯立解释道。
    此人白花花的人类肉体,与冰冷的僵尸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来这些荒谬的瞬间都是即兴的。下面这张也是。
    “我只是对圆桌挺好奇的,远远地看上去像一个星球,“ 他顿了顿,”等我拍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拿着桌子的手是没有手掌的,当时我挺意外的。“
    桌子上其他的手其实是冯立后期加上去的,每一个看上去像独立的星球,似乎都是那个圆滑手腕的衍生品。 
    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近期这次自拍:
    “ 这个是我们在网上买的模特头,软软地立在桌子上,” 他解释道,“拍的时候眼珠子都掉出来了,当时挺可怕的,有点儿小小的害怕,但是挺好玩儿的。”
    我好奇:常年拍这种怪异的图片会做噩梦么?
    “ 一开始我也觉得很可怕,后来你发现现实远远比照片来的残酷太多,“ 冯立说,”现在每天微博上打开的新闻都这样,比如这个人把他老婆给干掉了,我靠,好可怕,你会觉得没办法活了。”
    摄影是从现实中解脱的一个出口。”我更想自己是一个小孩,做一些恶作剧,自己开心就好了。但是开心到最后还是很难过的。就像很多喜剧片,看到最后默默流泪一样。很多人看我的照片也是,一开始很好玩儿,看到最后心里面觉得挺堵的。”

    学过医的、体制内的、被动物找上门的摄影师

    对现实的悲观根植于冯立从小的经历。因为母亲是医生,他自童年以来在医院来看过各种各样带伤的人。后来奉母之命去学医,专究中医针灸,所学到的知识也关乎人的病态。之后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卫生局公务员的工作,脱离了医院的环境,他也恰恰在那个时候意识到了 —— 虽然现在看到的人都是健全的,但人心里的阴暗面比肉眼可见的创伤更可怕。 
    相机对于冯立而言是面对残酷现实的一个利器,可以瞥进人的丑陋。他以医学解剖式的方法将丑陋外化,虽然这种解剖并不精准刻意,甚至带着一些碰运气的心态。
    比如,和很多其他专业摄影师不一样,冯立仍然有着自己的生活基调,干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正是这种体制内的生活使得他能捕捉到那些难得的瞬间。他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自然而然地碰到那些怪诞的时刻,朋友、家人、宠物,整个生活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
    采访时冯立那边传来猪叫的声音。现在冯立家里养了三只猫、一头猪和一只鹦鹉,这些“宠物”的来历,也跟他的摄影作品一样,有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 
    “ 我家的动物都是找上门来的,就跟碰瓷一样。” 冯立说,“有一年我在伦敦的一个鹦鹉园里,发现鹦鹉是很漂亮的物种,当时有个念头说我如果有个鹦鹉该多好!一年后,我发现有只鹦鹉站在我卧室的窗外,扭头看着我,当时我都惊呆了。” 这只色彩艳丽的鹦鹉一晃已经陪伴了冯立十多年,成了他广为人知的头像里的另一半。
    这些宠物带来某种从现实超脱的意味,“有的时候和动物相处,比人相处更简单点,”他坦言道。 
    身份解脱的一次现场试验
    冯立近期受时尚品牌江南布衣所邀,来打造他们的秋冬大片,主题为身份解脱,地点就是他所熟悉的家乡,成都。对于这个任务,冯立一如既往地给出了自己开放性的答卷。在他口中,好像一切捕捉下来的画面都是缘分使然。
    “我的照片就是随机应变,即兴地发挥,提前也不知道会拍到什么。如果提前知道了,就不那么好玩儿了。”

    冯立操刀的JNBY秋冬20形象片

    这次拍摄场景之一是太古里对面的一栋居民楼楼顶。早前选拍摄地点的时候,冯立感叹于取景的巧妙:“当我从窗前往外面看的时候,当时就惊呆了,对面就是我想要的 —— 有质感的城市,而且屋顶上有像迷宫一样的黑色线条。”
    这种熟悉场景下的陌生感就像冯立其他的作品一样,你很难根据画面读出拍摄地点,好像随时会在身边碰到。比如他的成名系列《白夜》是他花了10年时间完成的,素材全部是在成都街道上捕捉的。

    素人模特邰凌轶 

    这次时尚大片拍摄,他对镜头下的模特的期待更多的也是真实感。“我当时看到邰姐(这次大片的拍摄对象,邰凌轶),她的那个形象和气质就对了,她没有职业模特的习惯或表现,就是素人。”
    冯立会告诉模特,在拍的时候不要有职业的属性,想象成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比如他们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拍点照,然后发朋友圈这种的。

    拍摄中还有一棵树的场景,冯预想在拍的瞬间,模特会把头轻轻地靠在树的弯弯的地方,而现场确实就是那样。

    后来在洗车的地方瞬间有泡沫喷洒出来,带有强烈暗示隐喻。

    模特或自然诡异的动作,洗车泡沫的肆意喷洒,像蟒蛇般的屋顶黑色线条与假猫弯曲的背部彼此交织,“这些东西在一天的时间内出现太美妙了!在棚里是做不出来的,” 冯立说道。
    在这个时尚大片里所限定的拍摄实验里,似乎所有人都在完成他们各自的身份解脱。
    冯立放弃拍摄大棚,选择在现实场景中抓住瞬间的灵感,在再熟悉不过的成都里打造陌生的城市线条。模特展现不经意间的素人姿态...这些种种元素都像彩虹糖一样互相混合,产生奇异的化学反应。观者也跳脱出了自己消费者的身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忍不住多看几眼。
    对冯立而言,身份解脱的首要是自知 —— 认识自己的不同身份和现实的重重束缚。然后就像他天然的创作过程一样,镜头咔嚓纪录的一声就是 “换个角度看自己,而在那一刻我们就解脱了。” 
    带着这样的感悟,我们来到了成都,感受这个城市的烟火气和舒适节奏。在江南布衣发起的论坛上,我们邀请了不同品牌的好友加入了关于 “身份解脱” 的探讨。两位成都实体店的创始人,品牌集合店 Triple-Major 的 Ritchie 和無早书店的 Rosa,跟我们分享他们如何在多重身份下达到自洽的状态。

    摄影:JNBY提供

    身为妈妈,Rosa 强调女性要先成为自己才能应付多重身份,”这样不管是母亲、妻子、老板也好,都不会在各种别人对你的定义前摇摆。” 而 Ritchie 则表示,不管是买货到店铺管理,保持身份平衡是件难事。在过去,他方方面面都会去负责,但是从去年开始,他开始专攻男装店,因为 “想在众多的环节中做自己最擅长的身份。”

    随后,摄影师/艺术家/宠物主冯立与超模/时尚博主/ rapper 吴佳烨进行了一场对话,聊聊他们的传奇斜杠人生,交谈中都透着些许洒脱。

    摄影:JNBY提供

    冯立坦言自己的身份解脱十分彻底,从中医针灸、公务员、到现在的摄影家,每一个环节反差都很大,而每个机遇都是不期而遇。

    有的时候外界企图用固有的思维灌输成功的样子,对新事物的害怕可能令人退却,但这正是吴佳烨一直不想妥协的。

    “要是一直听从外界的声音,我可能还在银行老家做大堂经理,”吴佳烨笑着说。她本是学国画出身,学了8年,考试没有过,靠身高优势想去做模特,后来不希望被命令就转型成博主。虽然不是每一步身份转型都会成功,但自己也坦然接受这个结果,愿意不断尝试也接受其所带来的机遇或风险。

    摄影:JNBY提供

    “我就是我自己,今天是博主,明天是模特,后天是rapper,再后天我就是摄影师。抛去定义很重要,你可以知道你想要什么,但不要太在意你叫什么。” 她说最后一句没准儿会写到她的说唱韵脚里。

    把人生玩得像打游戏一样,但都在追随自己的声音,这或许就是解脱的力量。

    初次采访摄影师冯立印象深刻,他那种孩童般旺盛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似乎要从电话那头随时溢出来。

    冯立的很多作品带着某种恶作剧的趣味。对于不熟悉他的人,你或许和我一样,第一眼看去会感到不适,但是又觉得好奇,于是就想多看几眼。恭喜你,你中了冯立的 “圈套” !

    于是我趁这次采访,抓着他问了问照片背后的事儿。他慷慨地给我重现了现场按下快门的一刻。

    我们一块儿回顾了他的一些奇怪作品,比如这张 | 图片来源:冯立 

    冯立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家住在那会儿还没有成为宇宙时尚中心的太古里。他也是人民广场的常客,从小就看到图中的这个老大爷就在那表演杂技,“也不是特别高明,我长这么大就看他会三个动作,要不顶个球、啤酒瓶啥的。”
    他压低声音,似乎害怕泄露了某种天机:“那天我去广场喝茶的时候又看到他。他当时穿的衣服就特别有感觉,那个颜色还有六个核桃的罐,就特别诡异。”
    “我也没告诉他要怎么样,他就站在我面前,抓拍的那几秒钟的气氛很怪。”
    我仔细端详了照片,老爷爷叼着根筷子,顶着三个核桃的易拉罐,好像被贴了个阴间条幅。
    “恶作剧嘛,我抛出一个问题就走开,留下的给你们瞎猜就好了。”他带着些狡黠的口气说。
    上面这张是在一个废弃游乐场拍的。
    “我们一块儿到这个游乐场去冒险,同行的北京电影学院的男孩即兴脱裤子,我就拍下来了。” 冯立解释道。
    此人白花花的人类肉体,与冰冷的僵尸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来这些荒谬的瞬间都是即兴的。下面这张也是。
    “我只是对圆桌挺好奇的,远远地看上去像一个星球,“ 他顿了顿,”等我拍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拿着桌子的手是没有手掌的,当时我挺意外的。“
    桌子上其他的手其实是冯立后期加上去的,每一个看上去像独立的星球,似乎都是那个圆滑手腕的衍生品。 
    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近期这次自拍:
    “ 这个是我们在网上买的模特头,软软地立在桌子上,” 他解释道,“拍的时候眼珠子都掉出来了,当时挺可怕的,有点儿小小的害怕,但是挺好玩儿的。”
    我好奇:常年拍这种怪异的图片会做噩梦么?
    “ 一开始我也觉得很可怕,后来你发现现实远远比照片来的残酷太多,“ 冯立说,”现在每天微博上打开的新闻都这样,比如这个人把他老婆给干掉了,我靠,好可怕,你会觉得没办法活了。”
    摄影是从现实中解脱的一个出口。”我更想自己是一个小孩,做一些恶作剧,自己开心就好了。但是开心到最后还是很难过的。就像很多喜剧片,看到最后默默流泪一样。很多人看我的照片也是,一开始很好玩儿,看到最后心里面觉得挺堵的。”

    学过医的、体制内的、被动物找上门的摄影师

    对现实的悲观根植于冯立从小的经历。因为母亲是医生,他自童年以来在医院来看过各种各样带伤的人。后来奉母之命去学医,专究中医针灸,所学到的知识也关乎人的病态。之后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卫生局公务员的工作,脱离了医院的环境,他也恰恰在那个时候意识到了 —— 虽然现在看到的人都是健全的,但人心里的阴暗面比肉眼可见的创伤更可怕。 
    相机对于冯立而言是面对残酷现实的一个利器,可以瞥进人的丑陋。他以医学解剖式的方法将丑陋外化,虽然这种解剖并不精准刻意,甚至带着一些碰运气的心态。
    比如,和很多其他专业摄影师不一样,冯立仍然有着自己的生活基调,干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正是这种体制内的生活使得他能捕捉到那些难得的瞬间。他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自然而然地碰到那些怪诞的时刻,朋友、家人、宠物,整个生活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
    采访时冯立那边传来猪叫的声音。现在冯立家里养了三只猫、一头猪和一只鹦鹉,这些“宠物”的来历,也跟他的摄影作品一样,有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 
    “ 我家的动物都是找上门来的,就跟碰瓷一样。” 冯立说,“有一年我在伦敦的一个鹦鹉园里,发现鹦鹉是很漂亮的物种,当时有个念头说我如果有个鹦鹉该多好!一年后,我发现有只鹦鹉站在我卧室的窗外,扭头看着我,当时我都惊呆了。” 这只色彩艳丽的鹦鹉一晃已经陪伴了冯立十多年,成了他广为人知的头像里的另一半。
    这些宠物带来某种从现实超脱的意味,“有的时候和动物相处,比人相处更简单点,”他坦言道。 
    身份解脱的一次现场试验
    冯立近期受时尚品牌江南布衣所邀,来打造他们的秋冬大片,主题为身份解脱,地点就是他所熟悉的家乡,成都。对于这个任务,冯立一如既往地给出了自己开放性的答卷。在他口中,好像一切捕捉下来的画面都是缘分使然。
    “我的照片就是随机应变,即兴地发挥,提前也不知道会拍到什么。如果提前知道了,就不那么好玩儿了。”

    冯立操刀的JNBY秋冬20形象片

    这次拍摄场景之一是太古里对面的一栋居民楼楼顶。早前选拍摄地点的时候,冯立感叹于取景的巧妙:“当我从窗前往外面看的时候,当时就惊呆了,对面就是我想要的 —— 有质感的城市,而且屋顶上有像迷宫一样的黑色线条。”
    这种熟悉场景下的陌生感就像冯立其他的作品一样,你很难根据画面读出拍摄地点,好像随时会在身边碰到。比如他的成名系列《白夜》是他花了10年时间完成的,素材全部是在成都街道上捕捉的。

    素人模特邰凌轶 

    这次时尚大片拍摄,他对镜头下的模特的期待更多的也是真实感。“我当时看到邰姐(这次大片的拍摄对象,邰凌轶),她的那个形象和气质就对了,她没有职业模特的习惯或表现,就是素人。”
    冯立会告诉模特,在拍的时候不要有职业的属性,想象成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比如他们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拍点照,然后发朋友圈这种的。

    拍摄中还有一棵树的场景,冯预想在拍的瞬间,模特会把头轻轻地靠在树的弯弯的地方,而现场确实就是那样。

    后来在洗车的地方瞬间有泡沫喷洒出来,带有强烈暗示隐喻。

    模特或自然诡异的动作,洗车泡沫的肆意喷洒,像蟒蛇般的屋顶黑色线条与假猫弯曲的背部彼此交织,“这些东西在一天的时间内出现太美妙了!在棚里是做不出来的,” 冯立说道。
    在这个时尚大片里所限定的拍摄实验里,似乎所有人都在完成他们各自的身份解脱。
    冯立放弃拍摄大棚,选择在现实场景中抓住瞬间的灵感,在再熟悉不过的成都里打造陌生的城市线条。模特展现不经意间的素人姿态...这些种种元素都像彩虹糖一样互相混合,产生奇异的化学反应。观者也跳脱出了自己消费者的身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忍不住多看几眼。
    对冯立而言,身份解脱的首要是自知 —— 认识自己的不同身份和现实的重重束缚。然后就像他天然的创作过程一样,镜头咔嚓纪录的一声就是 “换个角度看自己,而在那一刻我们就解脱了。” 
    带着这样的感悟,我们来到了成都,感受这个城市的烟火气和舒适节奏。在江南布衣发起的论坛上,我们邀请了不同品牌的好友加入了关于 “身份解脱” 的探讨。两位成都实体店的创始人,品牌集合店 Triple-Major 的 Ritchie 和無早书店的 Rosa,跟我们分享他们如何在多重身份下达到自洽的状态。

    摄影:JNBY提供

    身为妈妈,Rosa 强调女性要先成为自己才能应付多重身份,”这样不管是母亲、妻子、老板也好,都不会在各种别人对你的定义前摇摆。” 而 Ritchie 则表示,不管是买货到店铺管理,保持身份平衡是件难事。在过去,他方方面面都会去负责,但是从去年开始,他开始专攻男装店,因为 “想在众多的环节中做自己最擅长的身份。”

    随后,摄影师/艺术家/宠物主冯立与超模/时尚博主/ rapper 吴佳烨进行了一场对话,聊聊他们的传奇斜杠人生,交谈中都透着些许洒脱。

    摄影:JNBY提供

    冯立坦言自己的身份解脱十分彻底,从中医针灸、公务员、到现在的摄影家,每一个环节反差都很大,而每个机遇都是不期而遇。

    有的时候外界企图用固有的思维灌输成功的样子,对新事物的害怕可能令人退却,但这正是吴佳烨一直不想妥协的。

    “要是一直听从外界的声音,我可能还在银行老家做大堂经理,”吴佳烨笑着说。她本是学国画出身,学了8年,考试没有过,靠身高优势想去做模特,后来不希望被命令就转型成博主。虽然不是每一步身份转型都会成功,但自己也坦然接受这个结果,愿意不断尝试也接受其所带来的机遇或风险。

    摄影:JNBY提供

    “我就是我自己,今天是博主,明天是模特,后天是rapper,再后天我就是摄影师。抛去定义很重要,你可以知道你想要什么,但不要太在意你叫什么。” 她说最后一句没准儿会写到她的说唱韵脚里。

    把人生玩得像打游戏一样,但都在追随自己的声音,这或许就是解脱的力量。

    2020.09.20 | BY Rachel Zheng |
    • 编辑:Alexwood
    JNBY冯立
    隐藏评论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