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2+
    Loading 0
    BIE别的

    当女博士不耽误搞媒体,也不耽误开夜店

    2020.09.11 | BY Alexwood |
    别的女孩身份解脱

    我其实不记得怎么认识卡门的了。当时她已经离开了北京歌德文化中心,做起了 Zhaodai(招待所,一家北京地下电子音乐俱乐部),不过在歌德文化中心的活动上还经常看到她,尤其是和电子音乐文化相关的。有一次她把柏林的和北京两拨 DJ 弄到一块做了一个讲座,柏林的是来自知名地下俱乐部 ://about blank 的成员,北京的则是宋志琦等见证了北京电音俱乐部开端的几位 “老炮”。卡门是主持人兼翻译 —— 作为德国长大的中德混血,她德语英语和中文都很溜。

    下一次在 Zhaodai 见到卡门的时候,她上身只穿着胸罩在跳舞。后来她来别的女孩的播客《别任性》做客,很大方地自我介绍说:“我是 Zhaodai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个学者。” 原来她在柏林还在读一个博士。
    我是 BIE 垂直频道 “别的女孩” 的主理人 Alex,我也有个博士学位,可我就没法这么自在地说出 “我是个学者” 这句话。 
    我和卡门聊过 “跨界”,更准确地说,我们当时是说自己的不同 “身份” 之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 “界”,学者也好,俱乐部主理人也好,媒体人也好,这些 “身份” 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统一。卡门是做文化研究的,开俱乐部就是她文化研究的实践;我是做性与性别研究的,做媒体和播客也是我性/别研究的实践。
    进一步甚至可以说,“身份” 本身就是一种虚构。不是说它是假的,只是它是一种虚构,由社会规范、文化认可、语言使用、法律条规堆砌起来的一个没有固定所指的能指。“身份” 往往是我们会在简历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而郑重写下的一笔,却不是你想在墓志铭上留下的记录。
    你想想,你会希望别人在葬礼上如何悼念你?大概并不是说 “这是位(不算成功的)企业家”,或者 “这是个(造诣普通的)艺术家/学者”,而是 “TA是个善良、勇敢、美好的人”,或者告诉大家:“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及 “这是我深爱的人”。
    你最想被记住的 “身份”,其实往往与“身份” 无关 —— 我们都有各种 “身份”,但 “身份” 不是我们。
    “身份”,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方便向其他活人传达 “你是谁” 的一个交流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公共领域的个人识别。 
    卡门说出 “我是个学者” 的时候,是因为这种识别;而我没底气说出 “我是个学者” 的时候,可能也是因为这种识别。
    我也自诩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但我和在法兰克福出生的卡门的成长轨迹并不一样,简单地说,我比她更 Chinese 一些。而在中文语境下,“知识分子” 并不是什么好分子,国内社会对 “学者” 的一贯印象在 “叫兽” 等流行词里可见一斑。在我加入本司(当时的 VICE 中国)之后也很快了解,大部分同事对 “学者” 或 “老师” —— 或者说,对 “学者” 或者 “老师” 在中文语境下被想象的权威人设 —— 有强烈的过敏体质。 
    巧了,其实我也是。只是我刚好读了一个博士。

    两者在我看来其实一点都不矛盾,甚至读书对我而言,是 “反权威” 的最有效路径 —— 我不会成为权威,也不想成为权威,但要想跟一些虚张声势的 “权威” 杠,你总需要一些武器,比如知识。

    不过做媒体以来我也没干成什么壮烈的事,另一方面对“学者”这个身份倒是越来越心虚了。“我是个学者” 这句话,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在国内社会环境中,都几乎不可能是一句中立的描述,因为它在别人听来总是透露着有意无意的优越感,就如 “当我在巴黎留学的时候,blahblahblah”,即使你就是想说一件当你在巴黎留学时碰上的事。
    直到当卡门理直气壮地说出 “我是个学者”。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有点奇妙,像精神套进了一件合身的衣服 —— 我是个学者,这句话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我就是啊。 
    还是那句话,有些 “身份” 是我的,但它们不是我,如果 “学者” 这身份限制了别人对我的理解,那似乎是别人的问题。
    会读书是事实,这没什么需要不好意思的。“学者” 代表某种优越也是事实,这也没什么需要掩饰的。
    但这种优越不在于地位或智商,而是在于思考能力 —— “学者” 的定义无非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具有完备知识并经过长期思维训练的人。既然如此,“学者”的能力其实不受限于行业。
    事实上,“学者” 身份都不应该跟学术行业有什么直接关系。将学习和思考当作象牙塔里面才需要在乎的事,这正是世界这么完蛋的原因。
    卡门和我属于极为幸运的那种人,有足够的机会和资源去学想学的,做喜欢做的。但如果照萨特的说法,我们永远有选择 —— 这句听起来很欠揍的陈述其实是想说,“自由” 是一切的前提,“选择” 正是为人最沉重的责任。
    追逐一个 “身份”,还是从 “身份” 里解脱,我们有得选。或者说,做一个 traveller 吧 —— 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 在身份与边界之间跨越和穿梭,这才是常态。

    掌握身份,而不被身份掌握。

    点击收看 BIE别的 和 JNBY 共同呈现的《身份解脱》第二集。

    《身份解脱》第二集:Alex x 卡门

    更多剧照请下拉:

    以上为《身份解脱》截图

    Photos by 商量 

    Photos by 雅筑

    我其实不记得怎么认识卡门的了。当时她已经离开了北京歌德文化中心,做起了 Zhaodai(招待所,一家北京地下电子音乐俱乐部),不过在歌德文化中心的活动上还经常看到她,尤其是和电子音乐文化相关的。有一次她把柏林的和北京两拨 DJ 弄到一块做了一个讲座,柏林的是来自知名地下俱乐部 ://about blank 的成员,北京的则是宋志琦等见证了北京电音俱乐部开端的几位 “老炮”。卡门是主持人兼翻译 —— 作为德国长大的中德混血,她德语英语和中文都很溜。

    下一次在 Zhaodai 见到卡门的时候,她上身只穿着胸罩在跳舞。后来她来别的女孩的播客《别任性》做客,很大方地自我介绍说:“我是 Zhaodai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个学者。” 原来她在柏林还在读一个博士。
    我是 BIE 垂直频道 “别的女孩” 的主理人 Alex,我也有个博士学位,可我就没法这么自在地说出 “我是个学者” 这句话。 
    我和卡门聊过 “跨界”,更准确地说,我们当时是说自己的不同 “身份” 之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 “界”,学者也好,俱乐部主理人也好,媒体人也好,这些 “身份” 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统一。卡门是做文化研究的,开俱乐部就是她文化研究的实践;我是做性与性别研究的,做媒体和播客也是我性/别研究的实践。
    进一步甚至可以说,“身份” 本身就是一种虚构。不是说它是假的,只是它是一种虚构,由社会规范、文化认可、语言使用、法律条规堆砌起来的一个没有固定所指的能指。“身份” 往往是我们会在简历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而郑重写下的一笔,却不是你想在墓志铭上留下的记录。
    你想想,你会希望别人在葬礼上如何悼念你?大概并不是说 “这是位(不算成功的)企业家”,或者 “这是个(造诣普通的)艺术家/学者”,而是 “TA是个善良、勇敢、美好的人”,或者告诉大家:“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及 “这是我深爱的人”。
    你最想被记住的 “身份”,其实往往与“身份” 无关 —— 我们都有各种 “身份”,但 “身份” 不是我们。
    “身份”,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方便向其他活人传达 “你是谁” 的一个交流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公共领域的个人识别。 
    卡门说出 “我是个学者” 的时候,是因为这种识别;而我没底气说出 “我是个学者” 的时候,可能也是因为这种识别。
    我也自诩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但我和在法兰克福出生的卡门的成长轨迹并不一样,简单地说,我比她更 Chinese 一些。而在中文语境下,“知识分子” 并不是什么好分子,国内社会对 “学者” 的一贯印象在 “叫兽” 等流行词里可见一斑。在我加入本司(当时的 VICE 中国)之后也很快了解,大部分同事对 “学者” 或 “老师” —— 或者说,对 “学者” 或者 “老师” 在中文语境下被想象的权威人设 —— 有强烈的过敏体质。 
    巧了,其实我也是。只是我刚好读了一个博士。

    两者在我看来其实一点都不矛盾,甚至读书对我而言,是 “反权威” 的最有效路径 —— 我不会成为权威,也不想成为权威,但要想跟一些虚张声势的 “权威” 杠,你总需要一些武器,比如知识。

    不过做媒体以来我也没干成什么壮烈的事,另一方面对“学者”这个身份倒是越来越心虚了。“我是个学者” 这句话,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在国内社会环境中,都几乎不可能是一句中立的描述,因为它在别人听来总是透露着有意无意的优越感,就如 “当我在巴黎留学的时候,blahblahblah”,即使你就是想说一件当你在巴黎留学时碰上的事。
    直到当卡门理直气壮地说出 “我是个学者”。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有点奇妙,像精神套进了一件合身的衣服 —— 我是个学者,这句话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我就是啊。 
    还是那句话,有些 “身份” 是我的,但它们不是我,如果 “学者” 这身份限制了别人对我的理解,那似乎是别人的问题。
    会读书是事实,这没什么需要不好意思的。“学者” 代表某种优越也是事实,这也没什么需要掩饰的。
    但这种优越不在于地位或智商,而是在于思考能力 —— “学者” 的定义无非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具有完备知识并经过长期思维训练的人。既然如此,“学者”的能力其实不受限于行业。
    事实上,“学者” 身份都不应该跟学术行业有什么直接关系。将学习和思考当作象牙塔里面才需要在乎的事,这正是世界这么完蛋的原因。
    卡门和我属于极为幸运的那种人,有足够的机会和资源去学想学的,做喜欢做的。但如果照萨特的说法,我们永远有选择 —— 这句听起来很欠揍的陈述其实是想说,“自由” 是一切的前提,“选择” 正是为人最沉重的责任。
    追逐一个 “身份”,还是从 “身份” 里解脱,我们有得选。或者说,做一个 traveller 吧 —— 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 在身份与边界之间跨越和穿梭,这才是常态。

    掌握身份,而不被身份掌握。

    点击收看 BIE别的 和 JNBY 共同呈现的《身份解脱》第二集。

    《身份解脱》第二集:Alex x 卡门

    更多剧照请下拉:

    以上为《身份解脱》截图

    Photos by 商量 

    Photos by 雅筑

    2020.09.11 | BY Alexwood |
      别的女孩身份解脱
      隐藏评论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4+
      Loading 0
      在世界各地玩滑板的穆斯林女孩都是什么样儿?

      在世界各地玩滑板的穆斯林女孩都是什么样儿?

      别的女孩女孩滑板运动
      BIE别的
      1+
      Loading 0
      “厌女”的女装:我们依然需要更多女性设计师

      “厌女”的女装:我们依然需要更多女性设计师

      别的女孩女性女性主义时尚设计师
      BIE别的
      2+
      Loading 0
      我在伦敦参加了一个全女 DJ 夜校

      我在伦敦参加了一个全女 DJ 夜校

      DJ伦敦别的女孩女性音乐
      BIE别的
      4+
      Loading 0
      李霄云说,现在你可以喜欢一下我了

      李霄云说,现在你可以喜欢一下我了

      别的女孩女孩李霄云音乐音乐人
      BIE别的
      0
      Loading 0
      你们男的女的都在想什么啊?

      你们男的女的都在想什么啊?

      七夕别的女孩别的男孩
      BIE别的
      2+
      Loading 0
      一位拉拉占星师的生命探索:书写同性情欲,也用星星治愈你

      一位拉拉占星师的生命探索:书写同性情欲,也用星星治愈你

      别的女孩占仆女性星座神秘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